天天看點

國内兩地突現新變異株!為什麼病毒一直不斷變異?

2021年12月13日從天津市疫情防控指揮部獲悉,通過對天津市境外輸入新冠病毒無症狀感染者呼吸道标本進行新冠病毒全基因組測序和序列分析,中國内地首次發現新冠病毒奧密克戎變異株。

2021年12月14日下午3時,釋出會上,廣州市衛生健康委副主任陳斌現場通報了廣州市一名入境人員外市集中隔離期滿返穗後,在居家隔離期間例行新冠病毒檢測陽性調查處置情況。

經省市疾控中心複核,報國家疾控中心确認,檢出新冠病毒為奧密克戎變異株。

從阿爾法(Alpha)、貝塔(Beta)、伽馬(Gamma),到德爾塔(Delta),每一次流行高峰的出現,似乎都與新冠病毒變異有關。

迄今為止,最新、突變最嚴重的奧密克戎(Omicron)變異毒株出現時,人們紛紛談其色變,采取擴大疫苗加強劑接種計劃等措施。

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14日表示,全球已有77個國家和地區報告了奧密克戎變異株。世衛組織還表示,奧密克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傳播。

國内兩地突現新變異株!為什麼病毒一直不斷變異?

奧密克戎新毒株

奧密克戎變異株有何不同?

新冠病毒屬于RNA病毒,這種變異率很高的病毒不是純種,而是以大量準種(quasispecies)形式混合在一起。

研究發現,正常人群中傳播的病毒種群中就有大量變異毒株,同一個人身上的新冠病毒也不是完全一緻的病毒,而是有多個病毒準種。

與以前的阿爾法(Alpha)、貝塔(Beta)、伽馬(Gamma)、德爾塔(Delta)等新冠病毒的變種相比,奧密克戎變異株是不一樣的。

變異點非常多

奧密克戎變異株攜帶着50種突變,30多個在棘突蛋白,超過以前所有變異株的總和。

傳染性非常強

在南非,近期病例直線式快速上升,每日新增病例達到17000多例,上升速度超過以前的新冠病毒暴發的速度。

在每日新增17000多例病例的同時,每日死亡病例卻沒有像以前新冠病毒暴發時迅速增加,每日僅36例,死亡率僅0.2%,遠小于通常新冠病毒感染2%左右的死亡率。

可以發現,死亡率與病例數快速上升背道而馳。

這一現象提示:奧密克戎變異株可能毒性低,緻死率低。

相信不少群眾也會問了,為什麼新冠病毒一直不斷變異?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呢?

為什麼新冠病毒一直不斷變異?

作為RNA病毒的新冠病毒,變異是随時存在的。那麼,這些大量的變異是無序的、無規則、無方向,難道無法預測嗎?

顯然不是的。

新冠病毒變異總的趨勢是毒力不斷減弱,緻病力和緻死率降低,而傳染性和免疫原性增強。

新冠病毒變異會出現傳染性更強,死亡率更低的變異毒株,最終演變出來的毒株就和疫苗類似,不但不緻病,還可以抑制緻病的變異株。

這個過程可以認為是,變異的新冠病毒,又變回到不緻病的正常冠狀病毒。

國内兩地突現新變異株!為什麼病毒一直不斷變異?

至今,奧密克戎變異株表現出的傳染性強,緻死率低的現象,可能就是新冠病毒又變回到不緻病的正常冠狀病毒狀态的路上。

病毒這些不斷地、大量的變異不是随機的,是受到環境的變化、自然條件的改變而影響的。

關于奧密克戎變異株的疫苗情況?

奧密克戎大量的變異,各國已經開始研制針對奧密克戎變異株的新疫苗。

目前國際上使用最多的新冠疫苗是mRNA疫苗和國産的滅活疫苗。

據報道,12月11日,科興控股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表示,其在國家相關部委、香港特别行政區相關部門以及合作夥伴的協助下,已于12月5日獲得新冠病毒奧密克戎(Omicron)變異株感染者鼻咽拭子标本,并與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秦川教授團隊合作開展了病毒分離和全基因測序工作,已成功分離出奧密克戎變異株并獲得測序結果。

國内兩地突現新變異株!為什麼病毒一直不斷變異?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科研攻關組疫苗研發專班工作組組長鄭忠偉表示,我國疫苗對不同區域流行的各種主要變異株造成的感染和感染後的再傳播均有明确效果,但為做到有備無患,奧密克戎株各條路線的疫苗研發正快速推進。“備,但不一定要用;有備,需要的時候才能用得上。”

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表示,針對奧密克戎變異株,很多國家很早就注意到這個問題,發現十幾例就采取措施,甚至采取比較嚴格的管控措施,這說明通過一兩年的時間,世界慢慢體會到中國的做法是對的。

面對新變異株,該如何防護?

其實,不同變異株的生存需要3個适宜環境:一是自然界的大環境;二是自身周邊的小環境;三是體内免疫力的内環境。

當病毒大流行時,大自然的大環境,個人無法改變,隻能從自身做起,做好防控。

針對出入境管理,閉環管理,防止疫情的擴散。

對于入境人員,從飛機落地開始,進行健康識别卡的查驗、體溫的查驗和疫苗接種史、流行病學史的調查。

國内兩地突現新變異株!為什麼病毒一直不斷變異?

日常生活中,可以通過提高體内免疫力,改善體内環境,注意規律的生活作息,避免熬夜,及時糾正身體的不平衡。

當然,人們還需要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等防疫措施,更重要的是及時關注疫苗資訊,積極接種,早日實作群體免疫。

本文專家:杜文民,醫學博士,主任藥師,教授,南京醫科大學藥學院藥物警戒與藥物評價中心主任、兼職教授,複旦大學兼職教授,加拿大整體醫學治療中心主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