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三國時期的第一大謀士。論智謀、論指揮、論軍事他都是數一數二的行家,幾乎是沒有人可以和他媲美。這也就是為什麼劉備對他無比信任。隻可惜這樣足智多謀的一個人,卻為了完成劉備北伐的遺願,而選擇了輔佐不成氣候的劉禅打天下。
十年的光陰裡他帶領蜀漢六出祁山,耗盡自己畢生的精力。在第六次北伐之際,蜀國火燒上方谷卻不幸遭遇大雨,讓戰事功虧一篑。本已身心俱疲的諸葛亮再經此一打擊,終于病倒了。
建興十二年八月,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享年不過五十四歲。即便在諸葛亮病危之際,他還留下一道遺囑,讓自己身後事姑且保密,還能上演一場 “死諸葛吓走活仲達”的戲碼。可以說諸葛亮生前死後都在為蜀漢考慮齊全,他等于是活活累死在戰場上的。

可是如此精明的一個人,早在戰事的一開始就應該會預料到結果,而不至于讓自己處在不上不下的尴尬境地。怎麼會到最後屋漏連夜偏逢雨,不但沒有助蜀漢打下江山,反而害得自己丢了性命呢?
其實要分析起其中的原因。我們的毛主席早就給我們研究透徹了,熟讀三國史的他一下子就指出了諸葛亮行為中的三大錯誤,這也是釀成他失敗的主因。
用人有誤
其一是用人的失誤。諸葛亮雖然工于心計,但他卻不擅長調兵遣将。比如諸葛亮身邊有個跟着他多年的馬谡。馬谡小有才華故讓諸葛亮有心器重,但是諸葛亮卻老是因為他的才氣而忽略他的性格。
建興六年,諸葛亮北伐魏國,有心提拔馬谡的他讓馬谡駐守蜀魏必争之地——街亭,可誰知這個馬谡狂妄自大,好高骛遠,最終導緻街亭失守。諸葛亮不得不用“揮淚斬馬谡”來穩住朝野。
要光是馬谡也就算了,還有諸葛亮留下關羽造成的“大意失荊州”。關羽雖然是蜀國的一員大将,論征戰沙場的能力他是無需質疑的。但是到了後期的他卻和馬谡犯了一樣的錯誤,驕傲自大、目中無人。
雖然諸葛亮有意聯吳抗魏,但關羽卻不這麼想。他打從心底就看不起吳國,認為吳國兵力不能與自己相提并論,正因為他的武斷而讓蜀國丢了一個戰友,多了一個敵人。
結果,建安二十四年關羽鎮守荊州期間,忙活着出兵攻打曹操之事,卻沒曾想被吳國的孫權乘虛而入,偷襲荊州。關羽腹背受敵,慌不擇路想回去滅火,卻不料兵敗于此,關羽俘後被殺。一代名将卻落此下場,不知道是關羽的失策,還是諸葛亮的失望。
但不得不說這和諸葛亮布錯了局有明顯的關系,在明知道關羽是個好戰的進攻分子情況下,諸葛亮打從一開始就不應該留下關羽駐守荊州。這樣也不會有後面的悲劇了。
管理問題
其二是諸葛亮管理機制有問題。蜀國有着數十萬大軍,精銳大将不在少數,經曆過大大小小的戰役也如數家珍。
劉禅的不靠譜讓蜀國重擔都壓在一個軍師諸葛亮身上。按照古時的年齡和資曆來說,諸葛亮都已經是個遲暮的老者,可他依舊要親臨一線做着統戰指揮的工作。這對他來說實在太過辛苦了。
可即便這樣,諸葛亮依舊沒能厘清主次,哪些戰役是需要他親自監督,哪些是可以授權給下屬的。倘若這些戰役都能依次厘清重要與否,諸葛亮早就能過事半功倍,而不是活活把自己累死,還沒看到效果。
比如上述的街亭之戰,既然街亭位置如此重要諸葛亮就應該親自把守,而不是交給一個極不靠譜的年輕人去負責。這不,最終隻能讓諸葛亮自食惡果。但街亭之戰後諸葛亮也認識到自己錯誤,以後每逢出戰必有他親自跟随,以保證戰役的順利。
但這之後他又犯下過分緊張的錯誤。常年跟着大部隊南征北戰,諸葛亮患上胃潰瘍之類的毛病,古代醫學本就不發達,再加上諸葛亮又日日繃緊自己精神。這樣日複一日的生活讓他身體根本吃不消。
傳說到最後在五丈原諸葛亮每天隻吃鬥米、喝點米湯。可軍隊大大小小事務都要靠他親力親為,連他的老對手司馬懿都說他這樣活法怕是時日不多了。果然沒過多久,蜀軍再次陷入兵敗的危機,諸葛亮一急直接氣倒了身子,最後氣絕身亡。
想法天真
最後一點是毛主席直接指出諸葛亮的軍事上的錯誤。諸葛亮雖然一生精明,但也有很多不成熟的想法,這些對蜀國部署十分不利。
特别是《隆中對》中諸葛亮曾說道“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将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将軍身率益州之衆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壺漿以迎将軍者乎。”
說這句話背景是諸葛亮想從西川和荊州兵分兩路出兵,由劉備、關羽、諸葛亮三人分别帶隊伐東吳、荊州和祁門,最後再歸攏至一起。若是能搞出這樣一條戰線,諸葛亮一定十分自豪的。不然他也不會設想出但凡攻城成功後,百姓定會夾道歡迎的畫面。
可是幻想很美好,現實很殘酷。諸葛亮這樣的布局看似很合理,但是細品之下就會發現他在千年之前的三國壓根就沒可能實作。
首要解決問題是,如此之長的戰線如何保證三隊人馬的溝通和聯系及時和準确?要知道那個年代沒有電話和電報,若僅僅依靠飛鴿傳信或是人力跑腿的話,戰報資訊未必能準時傳達。
況且戰線拉得那麼長,在不了解當地環境和地形情況下,想要攻下城池幾乎是比登天還難。而且一旦其中一隊人馬慘遭圍困,想尋求另外二隊的後補支援可是在千裡之外的遙遙無期。諸葛亮何來的把握能讓三隊人馬一路順風順水,場場戰役都能百戰不敗呢?
再者三隊人馬走得那麼遠,後勤補給又該怎麼處理和配置設定。一路往北的走話,氣候、食物或是水土都是蜀國需要考慮的問題。在沒有交通設施和基建的情況下,如何能保證糧草和兵器準時運達呢?
最後是人的問題。所謂百姓夾道歡迎簡直就是個無稽之談,蜀國從未曾入駐中原地區,也沒有和中原地區的百姓打過交道或是做過宣傳。
那麼諸葛亮又憑什麼認為隻要自己一打進中原,當地的百姓就會歡迎自己的到來呢?隻怕讓劉備坐上一統江山的開國皇帝之位,也無法赢得全部的人心。隻能說諸葛亮這些規劃太過天真,一個都實作不了。
小結:
以上種種都是毛主席為我們總結出他眼中的諸葛亮。看來在史書中算得上是“大神”的諸葛亮也不過是個一般的謀士。他看東西的角度不夠長遠,很多想法也過于簡單。再加上他身邊并沒有一個可以商讨的智囊團,後期的上司者又是一個扶不起的“阿鬥”。
種種迹象表明這樣處境下,再加上不過成熟的思想隻會讓他越做越累,而且身上的擔子越來越重。蜀國滅亡也是早晚的事。
當然諸葛亮隻是可千年之前的人物,你不能指望他能有現代人複雜的眼光和思想去看待事情。但是他的故事卻能給我們很多啟發。
正如我們的毛主席,他可是資深的曆史迷和古代兵法研究愛好者,在他行軍打仗的年代他都是依靠研究古代這些戰術,再融合現實情況,結構出一套獨一無二的“毛氏兵法”。
這也就是為什麼明明沒有上過軍校,但指揮起戰術來卻能屢戰屢勝的毛主席的厲害之處了。大機率都是來自中國古代兵法神助攻。
愛之深,責之切。正是因為他對三國志、對諸葛亮的敬佩,才能讓他看出諸葛亮的不足和錯誤之道。諸葛亮的錯誤就是他的前車之鑒,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便是他借鑒出處。些許是諸葛亮給他的靈感才會讓他取得新中國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