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上最大的一次内戰當屬于為期四年之久的解放戰争,結果顯而易見,小米加步槍的共産黨戰勝了美軍裝備的中央軍,建立了新中國,如此神速震驚了世界。
後人分析這場解放戰争,認為國民黨之是以如此速度地戰敗,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内部腐敗,誠然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弊端,但不能否認國民黨軍官中也存在着一些剛正不阿的人,隻是由于彼此之間的信仰不同,進而屬于不同的黨派,忠于不同的上司人,魯道源就是其中一位。
在赫赫有名的國民黨軍官中,比如閻錫山、白崇禧之輩,魯道源不是那麼出名,但是他卻是那一批自始至終侍奉國民黨的鮮明代表,也具有中華民族一仆不侍二主的樸實思想。

戰火與詩歌并存
1898年,魯道源出生于雲南,跟當時情況下的普遍中國傳統教育相關,魯道源也是一個能吟詩作賦的詩人。
後期由于自身發展的原因,從雲南講武堂畢業,成為一名職業軍人,但是仍然沒有磨滅他的即興詩歌抒發情懷,常常在連天的戰火中發出肺腑的感慨,在他參加的幾場大的戰疫中,都存在詩歌情懷,也是一段佳話了。
雲南講武堂畢業之後,成績優異的魯道源留下任教,并參與了滇軍的編制,進入58軍,從此跟58軍結下了一輩子的緣分。
由于思想先進,有真才實幹,很快被提拔為陸軍少将,成為當時少有的在30歲即可以成為少将的人才之一,抗日戰争爆發後,已經成為師長的魯道源遠離家鄉,向湖南開拔,參與道抗日救國的統一戰線中,經曆了幾場大型會戰,奠定了自己在國軍中的地位。
第一次長沙會戰中,魯道源接到的指令是堅守九嶺,嚣張的日軍以為攻下九嶺易如反掌,沒有想到竟被身患重病的魯道源打敗。
接到指令的魯道源不顧自己身體的安危來到戰場指揮戰役,被授予了莫大權利的魯道源下達了隻準進不準退的指令,憑着一股狠勁,阻止了九嶺的失守,戰争勝利後,魯道源發出立馬九嶺的感慨,用題詞表達了自己萬千的心情。
1941年,長沙第二次會戰爆發,日軍企圖占領統治長沙, 魯道源又一次奉命圍追堵截,也創作了關于二次長沙會戰的詩歌——強渡新牆可奈何,汨羅江上又揮戈。
面對慘烈的戰争,以及犧牲衆多的軍官士兵們,作為一名長官,是不得不忍痛繼續作戰,才能慰藉犧牲戰友的在天之靈,也才能保衛自己的國家。最好的感情抒發莫過于詩歌,簡短的幾句話就道盡了軍人的心酸生涯,以及對戰勝的極大渴望。
第三次長沙會戰最為慘烈,雙方都犧牲了不少人,在天險影珠山處,國軍又一次經曆了殊死搏鬥,堅決不讓敵人從正面逃脫,最終将日軍擊潰,但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悲傷的魯道源特意做了一首《影珠山烈士碑歌》來懷念自己的士兵和戰友,表達了自己豐富的情感,也客觀描述了戰争的殘酷。
三次長沙之戰已經讓魯道源和他的58軍聲名鵲起,魯道源個人的詩歌也被廣泛流傳,不得不說在戰火紛飛的年代,這是極為難能可貴的,因為文字會記錄情感,會被永遠流傳下去,後世之人拜讀的時候才能感同深受。
戰争年代隻有更慘烈沒有最慘烈,在之後的收複常德之戰時,魯道源又一次經曆了駭人聽聞的肉搏巷戰,為了達到收複常德的最終目标,與頑固敵人死死相抗,最終用血和肉的代價收複了常德。
這也讓魯道源感慨道,城破負廓猶巷戰,問他倭虜幾時歸?同時也是因為此次的戰役凸顯了滇軍的不怕死且勇猛的精神,魯道源被授予了三等雲麾勳章。
耿直的受降官
1945年日軍全面敗北,在主要戰區舉行了投降儀式,魯道源作為受降官的代表在江西接受了日軍代表的投降,投降儀式是在南昌中央銀行大廳舉行的。
魯道源在這等國家大事面前保持了一貫的端莊,全身軍官裝備,并佩戴軍功章,因為此刻已然不是個人而是一個國家的形象,是作為一個戰勝國家應該有的驕傲和姿态。
肅穆的魯道源依舊沒有改變他吟詩作賦的作風,在接受了日軍代表的投降以後,發出了八年一覺侵略夢,赢得屍灰半袋歸的感慨,是對八年抗戰艱辛的肺腑之言,也是對日軍侵略者的諷刺。
有意思的是,受降儀式結束以後,私下魯道源還接見了日軍投降代表,對于這位投降軍官向往田園安詳生活的夢想也唏噓不已,遺憾的是戰争早已經毀掉了彼此的家園,在戰敗之後才談家園夢想,難免有些滑稽之感。
無論是殺戮的戰場,還是具有曆史意義的受降儀式,在魯道源經曆的種種戰争以及國家大事時,都不免以詩歌感慨,将中國文人的情懷和武将的激情結合在了一起,這一點頗有一點偉人的風采。
可見即使在艱苦卓絕的歲月裡,文化的底蘊也沒有丢失,反而在戰火紛飛中更加凸顯了自己的特質,魯道源正是用詩歌塑造了自己可柔可剛的軍人形象。
末路,亦陌路
遺憾的是,日軍投降以後,我國進入了内戰混亂時代,魯道源也從抗日統一戰線上的小夥伴,變成了強勁的對手,加入了内戰中。時運不濟,命途多舛,在時代的背景下曾經功名赫赫的魯道源也節節敗退。
在解放戰争的末期,魯道源已經被四野部隊的李作鵬打得狼狽不堪,一路逃亡,走到哪都有解放軍的炮火聲,隻能一退再退,最終跟随國民黨的軍隊退到台灣,結束自己的逃亡生涯。此時可能有些人疑惑,為什麼不像其他國民黨軍官一樣被招安呢?
其實魯道源也是經曆過被勸說投身共産黨的事件的。1949年,李宗仁派遣魯道源為雲南省主席,但時局時刻便發生了變化,在上任途中原雲南省的主席盧漢就已經歸共了,有好好事者也勸說魯道源也趁機投奔共産黨,出人意料的是最終魯道源還是拒絕了。
從少年雲南講武堂出生,編于58軍,魯道源始終在國民黨軍中履行自己的軍人職責,沒有絲毫放松,盡管時局已經明朗,天下大勢已定,魯道源也舍棄不了自己信奉了整個青春的國民黨。
盡管那時的國民黨腐敗,很大一部分的國民黨軍官都被招安了,但在魯道源的心中始終還存在黨國的信仰,最終,拒絕投奔共産黨的理由是忠臣不事二主。
就這樣,魯道源一路敗走一路退到了台灣,與共産黨成為了陌路,也是他自己的末路。1985年,魯道源在台灣病逝,一生清貧,并沒有國民黨的腐敗氣息,一生忠于自己的信仰,一生也熱愛自己的詩歌,個性鮮明而獨特,成為了國民黨軍官中獨樹一幟的存在。
小結:
時至今日回顧曆史,不能片面地判斷當時的共産黨和國民黨好壞之分,隻能說是信仰不同,政治理念也不同,我們是尊重選擇國民黨的中國人的,畢竟說到底大家還是一家人,隻是在那個年代,多少有點壯烈的意味。
黨派之間的選擇決定了自己後半生的生活,但我們應該仍然緻敬始終堅持自己信仰不變的中國人,這才是對自己精神财富最大的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