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鲁道源:“最有诗意”的国军少将,面对招安,他是如何回应的?

近代史上最大的一次内战当属于为期四年之久的解放战争,结果显而易见,小米加步枪的共产党战胜了美军装备的中央军,建立了新中国,如此神速震惊了世界。

后人分析这场解放战争,认为国民党之所以如此速度地战败,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内部腐败,诚然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弊端,但不能否认国民党军官中也存在着一些刚正不阿的人,只是由于彼此之间的信仰不同,从而属于不同的党派,忠于不同的领导人,鲁道源就是其中一位。

在赫赫有名的国民党军官中,比如阎锡山、白崇禧之辈,鲁道源不是那么出名,但是他却是那一批自始至终侍奉国民党的鲜明代表,也具有中华民族一仆不侍二主的朴实思想。

鲁道源:“最有诗意”的国军少将,面对招安,他是如何回应的?

战火与诗歌并存

1898年,鲁道源出生于云南,跟当时情况下的普遍中国传统教育相关,鲁道源也是一个能吟诗作赋的诗人。

后期由于自身发展的原因,从云南讲武堂毕业,成为一名职业军人,但是仍然没有磨灭他的即兴诗歌抒发情怀,常常在连天的战火中发出肺腑的感慨,在他参加的几场大的战疫中,都存在诗歌情怀,也是一段佳话了。

云南讲武堂毕业之后,成绩优异的鲁道源留下任教,并参与了滇军的编制,进入58军,从此跟58军结下了一辈子的缘分。

鲁道源:“最有诗意”的国军少将,面对招安,他是如何回应的?

由于思想先进,有真才实干,很快被提拔为陆军少将,成为当时少有的在30岁即可以成为少将的人才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已经成为师长的鲁道源远离家乡,向湖南开拔,参与道抗日救国的统一战线中,经历了几场大型会战,奠定了自己在国军中的地位。

第一次长沙会战中,鲁道源接到的命令是坚守九岭,嚣张的日军以为攻下九岭易如反掌,没有想到竟被身患重病的鲁道源打败。

接到命令的鲁道源不顾自己身体的安危来到战场指挥战役,被授予了莫大权利的鲁道源下达了只准进不准退的命令,凭着一股狠劲,阻止了九岭的失守,战争胜利后,鲁道源发出立马九岭的感慨,用题词表达了自己万千的心情。

鲁道源:“最有诗意”的国军少将,面对招安,他是如何回应的?

1941年,长沙第二次会战爆发,日军企图占领统治长沙, 鲁道源又一次奉命围追堵截,也创作了关于二次长沙会战的诗歌——强渡新墙可奈何,汨罗江上又挥戈。

面对惨烈的战争,以及牺牲众多的军官士兵们,作为一名长官,是不得不忍痛继续作战,才能慰藉牺牲战友的在天之灵,也才能保卫自己的国家。最好的感情抒发莫过于诗歌,简短的几句话就道尽了军人的心酸生涯,以及对战胜的极大渴望。

第三次长沙会战最为惨烈,双方都牺牲了不少人,在天险影珠山处,国军又一次经历了殊死搏斗,坚决不让敌人从正面逃脱,最终将日军击溃,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鲁道源:“最有诗意”的国军少将,面对招安,他是如何回应的?

悲伤的鲁道源特意做了一首《影珠山烈士碑歌》来怀念自己的士兵和战友,表达了自己丰富的情感,也客观描述了战争的残酷。

三次长沙之战已经让鲁道源和他的58军声名鹊起,鲁道源个人的诗歌也被广泛流传,不得不说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这是极为难能可贵的,因为文字会记录情感,会被永远流传下去,后世之人拜读的时候才能感同深受。

战争年代只有更惨烈没有最惨烈,在之后的收复常德之战时,鲁道源又一次经历了骇人听闻的肉搏巷战,为了达到收复常德的最终目标,与顽固敌人死死相抗,最终用血和肉的代价收复了常德。

这也让鲁道源感慨道,城破负廓犹巷战,问他倭虏几时归?同时也是因为此次的战役凸显了滇军的不怕死且勇猛的精神,鲁道源被授予了三等云麾勋章。

鲁道源:“最有诗意”的国军少将,面对招安,他是如何回应的?

耿直的受降官

1945年日军全面败北,在主要战区举行了投降仪式,鲁道源作为受降官的代表在江西接受了日军代表的投降,投降仪式是在南昌中央银行大厅举行的。

鲁道源在这等国家大事面前保持了一贯的端庄,全身军官装备,并佩戴军功章,因为此刻已然不是个人而是一个国家的形象,是作为一个战胜国家应该有的骄傲和姿态。

肃穆的鲁道源依旧没有改变他吟诗作赋的作风,在接受了日军代表的投降以后,发出了八年一觉侵略梦,赢得尸灰半袋归的感慨,是对八年抗战艰辛的肺腑之言,也是对日军侵略者的讽刺。

鲁道源:“最有诗意”的国军少将,面对招安,他是如何回应的?

有意思的是,受降仪式结束以后,私下鲁道源还接见了日军投降代表,对于这位投降军官向往田园安详生活的梦想也唏嘘不已,遗憾的是战争早已经毁掉了彼此的家园,在战败之后才谈家园梦想,难免有些滑稽之感。

无论是杀戮的战场,还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受降仪式,在鲁道源经历的种种战争以及国家大事时,都不免以诗歌感慨,将中国文人的情怀和武将的激情结合在了一起,这一点颇有一点伟人的风采。

可见即使在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文化的底蕴也没有丢失,反而在战火纷飞中更加凸显了自己的特质,鲁道源正是用诗歌塑造了自己可柔可刚的军人形象。

鲁道源:“最有诗意”的国军少将,面对招安,他是如何回应的?

末路,亦陌路

遗憾的是,日军投降以后,我国进入了内战混乱时代,鲁道源也从抗日统一战线上的小伙伴,变成了强劲的对手,加入了内战中。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在时代的背景下曾经功名赫赫的鲁道源也节节败退。

在解放战争的末期,鲁道源已经被四野部队的李作鹏打得狼狈不堪,一路逃亡,走到哪都有解放军的炮火声,只能一退再退,最终跟随国民党的军队退到台湾,结束自己的逃亡生涯。此时可能有些人疑惑,为什么不像其他国民党军官一样被招安呢?

其实鲁道源也是经历过被劝说投身共产党的事件的。1949年,李宗仁派遣鲁道源为云南省主席,但时局时刻便发生了变化,在上任途中原云南省的主席卢汉就已经归共了,有好好事者也劝说鲁道源也趁机投奔共产党,出人意料的是最终鲁道源还是拒绝了。

鲁道源:“最有诗意”的国军少将,面对招安,他是如何回应的?

从少年云南讲武堂出生,编于58军,鲁道源始终在国民党军中履行自己的军人职责,没有丝毫放松,尽管时局已经明朗,天下大势已定,鲁道源也舍弃不了自己信奉了整个青春的国民党。

尽管那时的国民党腐败,很大一部分的国民党军官都被招安了,但在鲁道源的心中始终还存在党国的信仰,最终,拒绝投奔共产党的理由是忠臣不事二主。

就这样,鲁道源一路败走一路退到了台湾,与共产党成为了陌路,也是他自己的末路。1985年,鲁道源在台湾病逝,一生清贫,并没有国民党的腐败气息,一生忠于自己的信仰,一生也热爱自己的诗歌,个性鲜明而独特,成为了国民党军官中独树一帜的存在。

鲁道源:“最有诗意”的国军少将,面对招安,他是如何回应的?

小结:

时至今日回顾历史,不能片面地判断当时的共产党和国民党好坏之分,只能说是信仰不同,政治理念也不同,我们是尊重选择国民党的中国人的,毕竟说到底大家还是一家人,只是在那个年代,多少有点壮烈的意味。

党派之间的选择决定了自己后半生的生活,但我们应该仍然致敬始终坚持自己信仰不变的中国人,这才是对自己精神财富最大的负责。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