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漢武帝是怎樣斷了匈奴之右臂的?改變了中國地圖上的民族融合線路

提示:所有這些,都是漢武帝當年斷匈奴之右臂戰略發揮的效力,也改變了中國地圖上的民族融合線路,讓中國北方的那些大山成為讓人難以忘懷的曆史,清楚明白,曆曆在目。而保障它的存在的,除了陰山山脈、阿勒泰山脈,還應該有河套、居延、酒泉、車師以及烏孫。

漢武帝是怎樣斷了匈奴之右臂的?改變了中國地圖上的民族融合線路

如果我們看一看中國山脈地圖,就可以發現大興安嶺、陰山山脈、阿勒泰山脈,在北方劃出了一個大緻輪廓的弧形線,這個弧形線也是過去中原與北方少數民族的融合線。天山山脈把新疆分成了南北兩個盆地,但天山山脈實際并不是今天在地圖上标注的這樣,在河西走廊的北邊或者說是祁連山的對面,有馬鬃山、合黎山、龍首山等,都位于河西走廊北部,都屬于天山餘脈、河西走廊北山的一部分,但隻有馬鬃山被稱作了“北山”。

天山餘脈的北山,與俗稱南山的祁連山,一起“夾”出了戰略位置極其重要的河西走廊,隻要把這個走廊再往前“推推”,它就是天山山脈與阿爾金山脈、昆侖山脈夾出的新疆南疆盆地。于是,新疆南疆和北疆的盆地以及河西走廊就成了中國西北方重要的民族融合地域。地圖是左東右西的,是以,這裡也可以說是“右中國”的一部分,而當年漢武帝斷匈奴之右臂,也就是從這些地方開始的。

漢武帝是怎樣斷了匈奴之右臂的?改變了中國地圖上的民族融合線路

河西走廊的張掖這個地名很有意思,是張中國之臂掖,據說是中國少有的動詞性質的城市地名,漢武帝斷匈奴之右臂後,也讓中國的臂掖在這裡張開了,如果此時再看新疆南疆和北疆的盆地,則更像中國之臂上的兩個拳頭。然而,曆史上,漢武帝是怎樣斷了匈奴的右臂,又讓自己的臂掖從這裡伸了出去呢?現在,我們就一起來說說。

陰山山脈是匈奴冒頓單于發迹地,匈奴冒頓首次統一了北方草原,建立起了龐大強盛的匈奴帝國。當年的匈奴人,總會時常越過陰山,騷擾中原,中原人把他們打回去,過一段時間,他們很快又出現了。在哪裡出現呢?當然是在河套地區。為抗擊匈奴,當年趙國的趙武靈王把長城修到了河套地區的高阙塞,有了曆史上有名的胡服騎射的故事;秦始皇時期的著名将領蒙恬也是從河套地區而始,連接配接修築起了中國的萬裡長城。因為匈奴人每每壯大,都會出現在河套地區,是以,曆史給人的感覺是匈奴人仿佛起源于河套地區,但事實是不是。

漢武帝是怎樣斷了匈奴之右臂的?改變了中國地圖上的民族融合線路

在高阙塞遺址趙長城的終點上,烏拉山與狼山之間的缺口,對面就是漢代人修築的雞鹿塞,過去,匈奴人就是從這兩個要塞之間,越過陰山,來到河套地區的。高阙塞在今内蒙古烏拉特後旗呼和溫都爾鎮(青山鎮)向西的達巴圖音蘇木,夾在東側的達巴圖溝和西側的查幹溝的台地的斷崖上。雞鹿塞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區西部磴口縣(巴彥高勒)西北,狼山西南段哈隆格乃峽谷南口。峽谷貫通陽山(今狼山)南北,谷底平坦。高阙塞與雞鹿塞守望的這些峽谷,就是匈奴人到河套地區的大通道。

是以,在漢匈奴戰争,一般會從這裡打響,占據雞鹿塞,守住狼山(即今中蒙邊境蒙古國一邊的戈壁阿爾泰山脈。位于今中蒙邊境不遠的蒙古國一邊的戈壁阿爾泰山脈。呈東北-西南走向,長約370公裡,平均海拔1500~2200米。主峰呼和巴什格位于烏拉特後旗西南,海拔2364米,同時也是陰山山脈和内蒙古最高峰。南側以斷崖臨河套平原,北側坡度較緩,逐漸過渡到巴彥淖爾高原,西端沒入本巴台沙漠、亞瑪雷克沙漠等沙漠中),是為斷匈奴右臂之始。

漢武帝是怎樣斷了匈奴之右臂的?改變了中國地圖上的民族融合線路

完成第一步,由狼山向西挺進,就會來到今内蒙古自治區最西端的額濟納。此地夏、商、周時屬烏孫,秦朝為大月氏領地,西漢初年為匈奴牧地。曆史上人們把它叫居延,是中國西北地區古代軍事重鎮。“居延”為匈奴語,同今日蒙古語“乞顔”,意為“隐幽”,西漢元狩二年(前121年),骠騎将軍霍去病入居延收河西,漢王朝在居延築遮虜障,設居延都尉等,其時可由張掖河(黑河)乘船直抵居延海。

居延的地理位置實際上是天山餘脈馬鬃山與合黎山之間的巨大缺口,守住這裡算是斷匈奴右臂的第二步,因為,過去漠北的匈奴人會從這裡翻山沿黑河進入河西走廊。居延也是長城,即居延塞。漢武帝時派遺強弩都尉路博德在居延澤上興築的長城,遺迹分布在今額濟納旗金斯圖淖北面及額濟納河以及甘肅省金塔縣境内的額濟納河沿岸。

漢武帝是怎樣斷了匈奴之右臂的?改變了中國地圖上的民族融合線路
漢武帝是怎樣斷了匈奴之右臂的?改變了中國地圖上的民族融合線路

漢代在居延澤上興築居延塞時,在居延海的東北方與光祿塞相接,向西南伸延包圍居延海的北面和西北面,然後折向西南方,沿額濟納河中遊而進入酒泉郡境内,與東西走向的漢長城相接。光祿塞就是今巴彥淖爾的漢外長城,是漢武帝時派遣光祿勳徐自為五原郡以外興築的長城,遺迹分布在今固陽縣、烏拉特中旗及烏拉特後旗境内。

漢王朝就這樣完成了斷匈奴右臂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把居延塞和光祿塞連在了一起。在居延,有名的關口是肩水金關,位于金塔縣城東北152公裡的黑河東岸,距東大灣城7公裡。為漢代烽塞關城,是當時進出河西、南北交通的咽喉,取名金關,含有“固若金湯”之意。故址四周是戈壁荒漠,有零星适宜耕種的土壤,有極少耐旱植物生長。但漢代在這裡還修築了地灣城,邊長二十餘米的方形,牆高約八米,隻在西側開一門,外有塢院的痕迹,此處應為肩水金關駐軍的總部。

漢武帝是怎樣斷了匈奴之右臂的?改變了中國地圖上的民族融合線路

肩水金關與玉門關和陽關是西漢在河西走廊設定的三個重要關口之一,從這裡再向西就是玉門關和陽關,漢武帝把長城修到了玉門關和陽關之外的羅布泊,也算基本上完成了斷匈奴右臂的第三步。這時候,再看看中原與西域的路,基本是通了,又因為新疆南疆盆地北邊天山脈的阻隔,西域通往中亞以及更遠地方的道路,都在河套、居延、酒泉(敦煌)一線保障裡成為了文化交流與商品貿易的大道。

漢武帝是怎樣斷了匈奴之右臂的?改變了中國地圖上的民族融合線路

太初三年(前102年)漢遠征大宛取勝,自此“西域震恐,都遣使來貢獻”(《漢書·西域傳》)。漢遂在敦煌到鹽澤(今羅布泊)之間設立了交通亭站,還在輪台(今新疆輪台東南)和渠犁(今新疆庫爾勒)等處屯田,置使者校尉,以保護漢與西域諸國間的交通孔道,天山以南地區便在漢的控制下。匈奴雖然仍盤踞在天山以北,但已不能“自安”。然而,此時要說,斷匈奴右臂已經完成,萬事大吉,也是不對的。

漢武帝是怎樣斷了匈奴之右臂的?改變了中國地圖上的民族融合線路

使者校尉是西域都護的前身。使者校尉由西漢時期的漢武帝在西域(西域是漢朝對今新疆及其以西地區的統稱)設定,直隸朝廷,代表朝廷處理西域事務,兼司屯田,屯田校尉則上隸于敦煌郡,主管屯田。後來,成為西域最高軍政長官的西域都護,全稱即都護西域使者校尉。有了這種設定的同時,漢朝的很快發現,西域的道路即使有河套、居延、酒泉(敦煌)一線的保障,依然會受到威脅,而這股威脅的力量來自于今吐魯番,匈奴人可以從漠北向西翻越阿勒泰山(主要從今北塔山而來),到過今奇台、吉木薩爾一帶,通過吐魯番地區,進入南疆盆地。

吐魯番這個地方過去叫車師,是開辟西域的重要通道,戰略地位極為重要。無論是匈奴還是漢朝,都想把車師國控制在自己手裡,從漢武帝元封三年到漢宣帝地節二年的40年裡,漢朝與匈奴在這裡展開反複争奪,史稱“五争車師”,最終以漢朝的勝利落幕。在這個過程中間,當漢武帝不惜将漢朝的公主嫁給當時占據北疆地區的烏孫人,甚至還派張骞來到這裡專門說和,以達到與烏孫聯合斷匈奴右臂的目的。事實也是烏孫最終扮演了張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時聯合月氏的作用,後來倒向漢朝一方,成為了漢朝的附屬國。

漢武帝是怎樣斷了匈奴之右臂的?改變了中國地圖上的民族融合線路

這時候,再看漢武帝當初的斷匈奴之右臂,也便清楚明白了,即将其右臂自陰山而始至阿勒泰山的最北端完全切斷,才算是真的斷了的。這一點,漢武帝沒有完全做到,到了後來的漢宣帝時才完全做到。而被斷臂後的匈奴人,也就隻能從阿勒泰山的最北端進入曆史上的康居,與那裡的民族進行融合了。

公元前36年,漢西域都護騎都尉甘延壽、副校尉陳湯擊滅郅支單于于康居(約在今巴爾喀什湖與鹹海之間),創造了那句非常讓中國人鼓舞的名言: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其後人們看到,公元91年(永元九年),北匈奴被東漢擊潰,再次西遷康居,與郅支單于的殘部會合。而在北匈奴西遷浪潮的沖擊下,康居被迫南遷到索格狄亞那地區(在阿姆河、錫爾河之間的澤拉夫善河流域,今烏茲别克一帶)。

漢武帝是怎樣斷了匈奴之右臂的?改變了中國地圖上的民族融合線路

所有這些,都是漢武帝當年斷匈奴之右臂戰略發揮的效力,也改變了中國地圖上的民族融合線路,讓中國北方的那些大山成為讓人難以忘懷的曆史,清楚明白,曆曆在目。而保障它的存在的,除了陰山山脈、阿勒泰山脈,還應該有河套、居延、酒泉、車師以及烏孫。

本文圖檔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來關注西部人文地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