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5.5 讀“經”:《荀子·勸學》(節選)

讀“經”:《荀子·勸學》(節選)

15.5 讀“經”:《荀子·勸學》(節選)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複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砺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注釋】君子:指有學問有修養的人。 青:靛青,一種染料。 藍,蓼藍,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紅紫色,葉子長橢圓形,幹時暗藍色。花淡紅色,穗狀花序,結瘦果,黑褐色。葉子含藍汁,可以做藍色染料。 中(zhònɡ)繩:(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線。木工用拉直的墨線來取直。 輮(róu):通“煣”,用火烤使木條彎曲(一種手工藝)。

槁暴:枯幹。暴(pù):同“曝”,曬幹。 金:指金屬制的刀劍等。 砺(lì):磨刀石。 參:一譯檢驗,檢查;二譯同“叁”,多次。 知:通“智”,智慧。

【譯文】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從藍草裡提取的,可是比藍草的顔色更深;冰是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線,用煣的工藝把它制成車輪,那麼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的标準了。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幹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是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再經輔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劍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博地學習并且每天檢驗檢討自己,那麼他就會智慧明達而且行為沒有過失了。

【拓展閱讀】青,為什麼會“青于藍”?

蓼藍雖然叫“藍”,但它的花色卻是紫紅色的,葉子為綠色,讓人無法想象它與藍有任何關系;然而一般作為染料采用的是它的葉,蓼藍的莖葉中含有一種叫靛甙(dài,有機化合物的一種)的物質,經溫水浸漬後,蓼藍莖葉中的靛甙被浸出制成染液,染液被織物充分吸收,先染成黃褐色,擰幹後晾起來,靛甙被空氣中的氧氧化成藍色素,一般叫靛藍。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這句富有哲理的名言正是從我國古代的印染生産工藝中總結出來的。大約在新石器時代,人們發現野地裡生長着一種開紫紅花的,叫做蓼藍的小草(又稱藍草),摘下ー片葉子,放在手裡搓揉以後,它那黃綠色的汁液就會染着手指,片刻又變成了美麗的藍綠色;如果把織物和這種鮮葉一起揉搓,織物就被染成藍色,是以很早就有人采藍草來染色。

用野生的蓼藍揉搓織物染色有不少缺點。特别是絲綢,它細薄柔軟,怎能經得起這麼揉搓呢?後來,就改用溫水浸漬的方法來染色。早在三千多年以前,我國勞動人民就已經采用浸漬藍草來染色了。在染麻布或其他植物纖維織物時,還在染液中加石灰以增強堿性,使織物染得更好些。

蓼藍的成熟期大約在七至九月間,而開花的蓼藍含靛甙的成份會逐漸減少,是以用鮮葉浸漬染藍要抓緊季節,邊采邊染。正因為如此,染藍作業勞動強度非常高。

在周朝奴隸主貴族的殘酷統治下,常常強迫奴隸們在較短時間内完成一年所需要的染藍作業(割藍草,制染液,染織物)。而奴隸們為了完成染藍作業,不得不提前從五、六月就開始收割藍草并染藍,這在統治階級的《禮記月令》中就有記述:“仲夏令民勿刈藍以染”,惡狠狠地阻止奴隸提前收割藍草。

春秋時代是大批奴隸起來反抗的新時代,波瀾壯闊的奴隸革命為生産力的迅猛發展創造了條件,這時染藍作坊大批出現。在染藍作坊裡,原來用鮮葉浸漬染色的方法已不适應新的要求,常常由于浸染不及時,使得一池池的染液自行發酵和氧化,變成泥狀的藍色沉澱而報廢。這時出現了使用酒糟和石灰來發酵水解蓼藍,制造靛藍,再還原成靛白,同樣可以染色,是以不必再用鮮葉染色,染藍作業也就不須搶季節了。蓼藍收割後,先制成泥狀的靛藍,待要染色時再發酵,一年四季随時都可以進行染色。這一重大發現,促進了蓼藍的廣泛種植;同時,染藍的作坊開始遍及戰國時代各國。到秦漢時,染藍工藝技術已相當成熟。如在長沙馬王堆一号漢墓出土的珍貴文物中,有一塊青羅就是用靛藍染色的,經有關機關用薄層色譜分析法測定,所用天然靛藍和目前已知的靛藍完全一緻。大約在公元前一百年,印度才制出靛藍來,他們是采用尿發酵法染藍的。

在周朝奴隸制社會,統治階級對服色有專門規定,“以别貴賤等級之度”。那時青藍色是平民大衆的服色。随着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的變革,大批解放了的奴隸成了封建制度下的農民,他們穿着藍色的麻布衣裳;新興的地主階級則穿着染成藍色或紫色的絲綢。着藍色衣服的人多起來,藍草的種植也就更加普遍。

公元五世紀,北魏的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比較具體而又詳盡地記述了當時我國勞動人民在種植藍草方面的經驗,并且第一次用文字記載了用藍草制取靛藍的方法。隋唐時期,由于我國和東西方的貿易往來不斷擴大,靛藍也成為商品輸出到西亞,并流傳歐洲;我國的染匠還東渡到日本,傳授用藍染色的技術。

15.5 讀“經”:《荀子·勸學》(節選)

到了明朝,靛藍染色已成為印染生産的一個重要部門,統治階級還專門官辦“藍靛所”用來染皇家的衣着。當時,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一書中,記載着茶藍(即菘藍)、蓼藍、馬藍、吳藍、苋藍等五種藍草都可制取靛藍,并叙述了當時的制藍方法,觀察到所制成的固體靛藍“起紅焰之色隐然”,說明我國勞動人民已注意到在天然靛藍中還有少量靛紅存在,靛紅到十八世紀才為歐洲人分離出來。

十六世紀的歐洲,由于東方靛藍輸入量的增長,法國亨利四世感到坐卧不安,他咒罵從中國來的靛藍是“惡魔的食物,有毒的藥劑”,下令禁止進口,“如使用當處死刑”。但與這個老頑固的願望相反,從東方進口到歐洲的靛藍日益增多。十九世紀法國還專門從我國輸入蓼藍種子,以便改變當地産藍的落後狀态。同一時期,我國的蓼藍也傳入到俄國的高加索地區。

【拓展閱讀】青眼

籍雖不拘禮教,然發言玄遠,口不臧否人物。性至孝,母終,正與人圍棋。對者求止,籍留與決賭。既而飲酒二鬥,舉聲一号,吐血數升。裴楷往吊之,籍散發箕踞,醉而直視,楷吊唁畢便去。籍又能為青白眼,見禮俗之士,以白眼對之。及嵇喜來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聞之,乃赍酒挾琴造焉,籍大悅,乃見青眼。——唐·房玄齡《晉書·阮籍傳》

【譯文】阮籍雖然不拘于禮教,但是講話言辭深遠,不評論别人的好壞。天性特别孝順,母親死時,他正和别人下圍棋。對弈者請求中止,阮籍留對方一定下完這一局。事後飲酒二鬥,大哭一聲,吐血好幾升。裴楷前往憑吊,阮籍披頭散發,箕踞而坐,醉眼直視,裴楷吊唁完畢就離去。阮籍又會做青白眼,見到崇尚禮義的世俗之士,就用白眼相對。嵇喜前來吊喪時,阮籍便用白眼看他,嵇喜很不高興地退了出去。嵇喜的弟弟嵇康聽說之後,便帶着酒,挾着琴造訪了他,阮籍很高興,便現出青眼。

〇 日就月将先生問:“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這句話中“藍”指的是( )。

A.藍色 B.青色 C.藍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