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人的酒文化

中國人的酒文化

春節期間親友聚會逢各種酒局,恐怕是每個成年人都要面對的世态風俗。

在中國數千年曆史中,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販夫走卒,與人們傳統飲食生活最密切的一種飲品就是酒。

酒,是中華文化這一肌體中的血液,它的流動,處處散發着中華文化的芳香。可以說,在中國人生活中,酒占有着絕對重要的位置,所謂無酒不成宴,無酒不成禮,無酒不成歡,無酒不成敬。

中國人的酒文化

但是,光有酒就行了麼?不是的,因為,酒不重要,酒文化才重要!中國傳統文化認為,酒具有協調人際關系的功能。或者說,喝酒主要是為了處理人與人的關系,而不是處理人與自我的關系。是以,中國從來就有喝酒的禮儀和規矩。

我們知道,人的一生,都要處理三種關系:

中國人的酒文化

第一種關系,酒無能為力,起作用在後面兩種。一般地說,西方人喝酒,偏重于處理人與自我的關系;中國人喝酒,偏重于處理人與人的關系。如果自斟自飲,那是好(hào)酒。即便如此,也會想象有人同飲: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中國人的酒文化

喝酒,總是在心境大起大落時。

高興了,喝兩杯助興;心煩了,來幾壺澆愁。

“酒入豪腸 七分釀成了月光”。胸中懷一腔豪氣,美酒灌入,心境更加開闊,心情更加爽朗。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憂愁時,痛飲一壺好酒,暫時忘卻人世間的紛擾煩憂。

文人騷客獨自暢飲美酒時,酒是暫時脫離世俗的媒介。喝到酣暢淋漓,酩酊大醉,醉後“無思無慮,其樂陶陶”。

一人飲醉,亦或有不得已而為之的辛酸。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面對曹魏的覆亡,又不肯與司馬氏合作,隻能借醉酒來避免激烈沖突,全生避害。

中國人的酒文化

人在世間,多少無奈,幸有美酒相伴,暫解煩憂。

三五好友相約痛飲烈酒時,酒是加深感情的紐帶。俗話說,感情深,一口悶。

酒逢知己千杯少,遇到志趣相投的朋友,感情越喝越深。

酒,代表着真性情。

酒後的人易吐真言,自然流露出内心真實情感。

酒,代表着熱情豪爽、狂放不羁的性格。

不拘小節,不屑算計,懶争蝸角小利。

俠者如酒,嫉惡如仇,一往無前,無懼無畏。

中國人的酒文化

在中國,酒文化源遠流長,自從杜康造酒以來,酒就在一定程度上承載着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五禮”(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兇禮)之中的前四禮都少不了酒的影子。

中國人的酒文化

酒能在曆史長河中具有綿延不絕的生命氣息,更是因為它可成為文人騷客舞文弄墨的精神寄托。文人騷客在于酒的博弈中,享受着酣暢淋漓的醉美之感,同時又成就了他們“酒仙”的飄逸,“酒鬼”的瘋癫。是以,又有一說“酒鬼”來自魏晉,“酒仙”出自大唐。

中國人的酒文化

玄學起,名士出

魏晉時期,門閥士族逐漸崛起,世家大族中的公子哥們,在那“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環境下,他們憑着自己優越的身份,本可為官,卻往往不屑于仕途,俗稱那仕途之人為“俗吏”,他們崇尚清談,享受的是一種精神上的追求,人生哲理的素問。是以,逐漸産生了魏晉“玄學”之風,同時也湧現出一批“玄學”名士。

中國人的酒文化

在這樣的環境下,出現了七位恃才傲物、放蕩不羁但又博學多才的名士(劉伶、阮籍、嵇康、山濤、阮鹹、向季、王戎),此七人經常閑得無聊,聚集在竹林之中高談闊論、吟詩作賦、縱酒為樂,是以人稱“竹林七賢”。“七賢”個個嗜酒如命,無酒不歡。

中國人的酒文化

酒可交知己,亦可明哲保身

中國人的酒文化

阮籍的才華是繼承了父親阮瑀(建安七子之一)的基因,其中“竹林七子”中阮鹹是阮籍的侄子。叔叔帶着侄子吟詩作賦,切磋學問,固然好,但勸着侄子向自己學喝酒,發酒瘋,可見也不是一位稱職的叔叔。喝酒雖傷身體,會誤事,但有時酣醉也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被稱為“西漢謀士張良”的鐘會,曾多次暗中探問阮籍對于時事的看法。阮籍卻不想像自己的好友嵇康那樣,因得罪鐘會而招來殺身之禍,況且自己還想多活兩年嘗盡天下美酒。但他又不想和鐘會同流合污,是以,每次鐘會一來,他就喝得酩酊大醉,一問三不知。

中國人的酒文化

縱使鐘會計謀多,城府深,“有王佐之才”(司馬師曾評價鐘會),你又能拿醉漢有什麼辦法。可見,阮籍雖然醉酒,但智商卻不在鐘會之下。就連“路人皆知”的司馬昭也曾數次和他談話,想從中探聽出他對當下政局的看法,他雖不敢果斷拒絕,但所答之言,驢唇不對馬嘴,你說東,他扯西。司馬昭也是無可奈何,不得不說“阮嗣宗至慎”。但司馬昭依然對阮籍敬愛有加,曾想讓阮籍的女兒嫁給自己的兒子,與阮籍結成親家。

中國人的酒文化

這要是别家早就迫不及待,喜攀高枝。但阮籍認為這對女兒來說不是一件好事,卻又不敢公開拒絕。于是,屢試不爽的老辦法又派上用場了——醉酒。此事雖非小事,但他也下了血本,竟然一連大醉60多天,使司馬昭一直沒有機會開口提這件事。後來,司馬昭也看出本意,是無意于聯姻,此事也就作罷了。

中國人的酒文化

據說,阮籍的母親去世時,他正在興緻勃勃的與别人下棋,對方聽說他的母親去世了,提出中止對弈。但他卻泰然自若,非要把棋下完不可。待棋下完之後,他要來二鬥酒,喝完之後放聲大哭,直哭得吐了血。大喪之際,朋友來吊唁,嵇康的哥哥嵇喜來了,阮籍卻斜視,并露出白眼,以此鄙視他為官之心,但嵇康拿着酒,抱着琴來了,阮籍與之意氣相投,并以青眼相待。是以,後人稱之,以青眼待人是對自己欣賞的人,以白眼視人,是對自己不喜歡而鄙視的人。

中國人的酒文化

從古至今,酒的貢獻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朋友間的酣暢淋漓,酒可增情添義,夫妻間的交杯對盞,酒可暖愛溫情,自己獨飲之際,酒亦可解千愁,雄萬丈。酒雖好,但一定不要貪杯。

中國人的酒文化

“酒鬼”永遠不是酒造成的,而是貪杯的結果。愛酒可以,但千萬不要愛得太深沉。适度飲酒,增情暖愛又解愁,過度嗜酒,損肝燒心又傷身。

中國人的酒文化

轉自儒風大家等,圖文版權歸原作者

明倫書院——“全國十佳國學教育機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