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国人的酒文化

中国人的酒文化

春节期间亲友聚会逢各种酒局,恐怕是每个成年人都要面对的世态风俗。

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中,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与人们传统饮食生活最密切的一种饮品就是酒。

酒,是中华文化这一肌体中的血液,它的流动,处处散发着中华文化的芳香。可以说,在中国人生活中,酒占有着绝对重要的位置,所谓无酒不成宴,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欢,无酒不成敬。

中国人的酒文化

但是,光有酒就行了么?不是的,因为,酒不重要,酒文化才重要!中国传统文化认为,酒具有协调人际关系的功能。或者说,喝酒主要是为了处理人与人的关系,而不是处理人与自我的关系。因此,中国从来就有喝酒的礼仪和规矩。

我们知道,人的一生,都要处理三种关系:

中国人的酒文化

第一种关系,酒无能为力,起作用在后面两种。一般地说,西方人喝酒,偏重于处理人与自我的关系;中国人喝酒,偏重于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如果自斟自饮,那是好(hào)酒。即便如此,也会想象有人同饮: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中国人的酒文化

喝酒,总是在心境大起大落时。

高兴了,喝两杯助兴;心烦了,来几壶浇愁。

“酒入豪肠 七分酿成了月光”。胸中怀一腔豪气,美酒灌入,心境更加开阔,心情更加爽朗。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愁时,痛饮一壶好酒,暂时忘却人世间的纷扰烦忧。

文人骚客独自畅饮美酒时,酒是暂时脱离世俗的媒介。喝到酣畅淋漓,酩酊大醉,醉后“无思无虑,其乐陶陶”。

一人饮醉,亦或有不得已而为之的辛酸。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面对曹魏的覆亡,又不肯与司马氏合作,只能借醉酒来避免激烈冲突,全生避害。

中国人的酒文化

人在世间,多少无奈,幸有美酒相伴,暂解烦忧。

三五好友相约痛饮烈酒时,酒是加深感情的纽带。俗话说,感情深,一口闷。

酒逢知己千杯少,遇到志趣相投的朋友,感情越喝越深。

酒,代表着真性情。

酒后的人易吐真言,自然流露出内心真实情感。

酒,代表着热情豪爽、狂放不羁的性格。

不拘小节,不屑算计,懒争蜗角小利。

侠者如酒,嫉恶如仇,一往无前,无惧无畏。

中国人的酒文化

在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自从杜康造酒以来,酒就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五礼”(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之中的前四礼都少不了酒的影子。

中国人的酒文化

酒能在历史长河中具有绵延不绝的生命气息,更是因为它可成为文人骚客舞文弄墨的精神寄托。文人骚客在于酒的博弈中,享受着酣畅淋漓的醉美之感,同时又成就了他们“酒仙”的飘逸,“酒鬼”的疯癫。因此,又有一说“酒鬼”来自魏晋,“酒仙”出自大唐。

中国人的酒文化

玄学起,名士出

魏晋时期,门阀士族逐渐崛起,世家大族中的公子哥们,在那“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环境下,他们凭着自己优越的身份,本可为官,却往往不屑于仕途,俗称那仕途之人为“俗吏”,他们崇尚清谈,享受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人生哲理的素问。因此,逐渐产生了魏晋“玄学”之风,同时也涌现出一批“玄学”名士。

中国人的酒文化

在这样的环境下,出现了七位恃才傲物、放荡不羁但又博学多才的名士(刘伶、阮籍、嵇康、山涛、阮咸、向季、王戎),此七人经常闲得无聊,聚集在竹林之中高谈阔论、吟诗作赋、纵酒为乐,因此人称“竹林七贤”。“七贤”个个嗜酒如命,无酒不欢。

中国人的酒文化

酒可交知己,亦可明哲保身

中国人的酒文化

阮籍的才华是继承了父亲阮瑀(建安七子之一)的基因,其中“竹林七子”中阮咸是阮籍的侄子。叔叔带着侄子吟诗作赋,切磋学问,固然好,但劝着侄子向自己学喝酒,发酒疯,可见也不是一位称职的叔叔。喝酒虽伤身体,会误事,但有时酣醉也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被称为“西汉谋士张良”的钟会,曾多次暗中探问阮籍对于时事的看法。阮籍却不想像自己的好友嵇康那样,因得罪钟会而招来杀身之祸,况且自己还想多活两年尝尽天下美酒。但他又不想和钟会同流合污,因此,每次钟会一来,他就喝得酩酊大醉,一问三不知。

中国人的酒文化

纵使钟会计谋多,城府深,“有王佐之才”(司马师曾评价钟会),你又能拿醉汉有什么办法。可见,阮籍虽然醉酒,但智商却不在钟会之下。就连“路人皆知”的司马昭也曾数次和他谈话,想从中探听出他对当下政局的看法,他虽不敢果断拒绝,但所答之言,驴唇不对马嘴,你说东,他扯西。司马昭也是无可奈何,不得不说“阮嗣宗至慎”。但司马昭依然对阮籍敬爱有加,曾想让阮籍的女儿嫁给自己的儿子,与阮籍结成亲家。

中国人的酒文化

这要是别家早就迫不及待,喜攀高枝。但阮籍认为这对女儿来说不是一件好事,却又不敢公开拒绝。于是,屡试不爽的老办法又派上用场了——醉酒。此事虽非小事,但他也下了血本,竟然一连大醉60多天,使司马昭一直没有机会开口提这件事。后来,司马昭也看出本意,是无意于联姻,此事也就作罢了。

中国人的酒文化

据说,阮籍的母亲去世时,他正在兴致勃勃的与别人下棋,对方听说他的母亲去世了,提出中止对弈。但他却泰然自若,非要把棋下完不可。待棋下完之后,他要来二斗酒,喝完之后放声大哭,直哭得吐了血。大丧之际,朋友来吊唁,嵇康的哥哥嵇喜来了,阮籍却斜视,并露出白眼,以此鄙视他为官之心,但嵇康拿着酒,抱着琴来了,阮籍与之意气相投,并以青眼相待。所以,后人称之,以青眼待人是对自己欣赏的人,以白眼视人,是对自己不喜欢而鄙视的人。

中国人的酒文化

从古至今,酒的贡献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朋友间的酣畅淋漓,酒可增情添义,夫妻间的交杯对盏,酒可暖爱温情,自己独饮之际,酒亦可解千愁,雄万丈。酒虽好,但一定不要贪杯。

中国人的酒文化

“酒鬼”永远不是酒造成的,而是贪杯的结果。爱酒可以,但千万不要爱得太深沉。适度饮酒,增情暖爱又解愁,过度嗜酒,损肝烧心又伤身。

中国人的酒文化

转自儒风大家等,图文版权归原作者

明伦书院——“全国十佳国学教育机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