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皇家子弟之間,根本沒有真正的親情。這種現象,在清朝康熙年間,到達了無以複加的程度。曆史上赫赫有名的“九子奪嫡”,早在康熙身子骨還硬朗的時候,就已經暗地裡點燃了硝煙。最後的結果很明了,以皇四子胤禛,也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繼承了大統,開創了維持十二年零六個月的雍正王朝。
但是雍正即位後,對自己的手足兄弟的表現,卻大不一樣。按理來說,雍正即位後,對以允禩為首的“八爺黨”勢力,進行嚴厲地打擊。将允禩、允禟改名為“阿其那”和“塞思黑”,囚禁在甯古塔直到終生。這是可以了解的,因為在九子奪嫡之中,和雍正競争最大的,就是以允禩為首的勢力。可是雍正對自己的親兄弟十四阿哥,也就是允禵,二人乃是一母同胞,卻也十分不待見。那麼雍正為何會和這樣的親兄弟,關系不好呢?今天,我們就來詳細說說,雍正和允禵之間的“恩怨情仇”。

雍正和允禵關系差,源頭在二人的母親,德妃身上。
雍正和允禵,的的确确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按理說,他們的關系應該更加牢固。為何會讓二人關系如此惡化呢?其實根源就在二人的生母,德妃身上。德妃烏雅氏,是正黃旗護軍參領威武之女。一生為康熙皇帝,誕下三子三女,一時之間風光無限。可是她卑微的身份是硬傷,也是隔離雍正和允禵關系的導火索。
德妃是包衣之女,是以宮女的身份進入的後宮。這樣卑微的身份,加上她當時隻是一個小小的貴人。導緻德妃在康熙十七年生下雍正後,卻沒資格親自撫養雍正。而是由康熙做主,将雍正送給了當時的佟貴妃。佟貴妃很受康熙的寵愛,當時她唯一的女兒夭折。康熙為了安慰她,又考慮到德妃的出身,才将雍正“過繼”給她當養子。雍正這一走,就足足離開了生母德妃11年。
那麼德妃這11年來,是如何度過的呢?德妃在第二年,就被封為德嫔。在康熙十九年又生下了胤祚。失去撫養資格的德妃,便将對雍正的愛,都放在了胤祚的身上。隻是胤祚命不好,在六歲的時候便夭折了。這樣一來,對德妃來講,無疑是又一沉重的打擊。直到康熙二十七年,才有了皇十四子允禵。接連失去兒子的德妃,便将全部的母愛,都給了這個小兒子。
這邊再說雍正皇帝。佟貴妃在雍正皇帝11歲的時候,就撒手人寰。此時的德妃,已經是後宮“四妃之一”,有了撫養皇子的資格。他再一次回到了生母,德妃身邊。但因為多年來不在身邊,這對母子的關系,并沒有表面那樣美好。因為生母的冷落,自然形成了他和允禵這對親兄弟之間,很深的隔閡。是以這對親兄弟不和,與德妃有很大關系。甚至在雍正登基初時,德妃還是阻撓他登基的主要勢力。在《清世宗實錄》中記載:
“欽命吾子繼承大統,實非夢想所期。”
說這段話的,正是雍正的生母德妃。意思就是,雍正登基,實在不是德妃心中的最佳人選。從這段史料,就能直覺感受到,這對母子之間的親情淡薄。在德妃心中,一直是希望自己的小兒子允禵,能夠繼承大統。甚至在雍正刺封德妃為皇太後之時,還被一再拒絕。在《永憲錄》記載:
“群臣請朝皇太後,傳(雍正生母孝恭皇後)懿旨:不受。複固請,從之。
這段曆史在《清世宗實錄》中也有提及:
上(雍正帝)又再三懇請,奉皇太後懿旨:王大臣等既援引先帝所行大禮,懇切求情,我亦無可如何。今晚于梓宮前謝恩後,再行還宮。”
可見,在德妃的心裡,始終是對雍正登基存有意見。雍正繼位初期,本身就是十面埋伏,一方面是康熙留下的一大推腐敗問題,另一方面是允禩允禟等人的不懷好意。生母德妃又德妃如此偏心,在雍正的心裡,很早就對允禵産生了怨恨。這對兄弟的關系不好,很大程度是因為德妃,沒做好一個合格的母親。
其次,就是允禵的表現,也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觸及雍正底線。
在九子奪嫡時期,允禵作為雍正的親兄弟,卻毅然反顧地加入了“八爺黨”,和允禩關系甚好。可以說,在雍正登基之前,主要的敵對勢力,除了廢太子之外,就是以允禵、允禩、允禟等人的勢力。這麼關鍵的站隊時期,允禵在雍正背後“捅刀子”,他們之間的關系能好就怪了。反而是老十三允祥,死心塌地跟着雍正。是以二人的關系不合,其實在站隊方面,也有很大關系。
允禵少年時期,很受康熙的寵愛。能文能武,重情重義。後來還成為了撫遠大将軍,平定了策妄阿拉布坦,在軍隊方面也很得人心。有了允禵的幫助,無疑是加大了允禩的勢力,在雍正與“八爺黨”的政治博弈中。允禵對雍正産生了,很大的阻礙作用,是以雍正登基沒多久,就想辦法把他的撫遠大将軍取消,又先後降為貝子、取消貝子身份去守皇陵,其實就是圈禁他。可見雍正對自己這位親弟弟,有多怨恨。
允禵對允禩的态度,是讓雍正對他寒心的重要原因。記得當初廢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之後,康熙皇帝指令衆位大臣和皇子們,選舉新的太子人選。這件事的結果,最終是以皇八字允禩的票數最多,但卻另康熙震怒。在《聖祖實錄》中記載了這件事:
以佟國維、馬齊、阿靈阿、鄂倫岱、揆叙、王鴻緒等為首的朝中重臣聯名保奏胤禩為儲君,令康熙大感意外,無奈之下隻得出爾反爾,谕曰:“立皇太子之事關系甚大,爾等各宜盡心詳議,八阿哥未曾更事,近又罹罪,且其母家亦甚微賤,爾等其再思之。”
“令康熙大感意外”,可見在康熙當時的心裡,隻是為自己找個台階下。他并沒有真的想要廢掉太子,是希望臣子們能替自己做出這個決定。隻是他沒想到,滿朝的重臣竟然都選擇了允禩為太子。這說明什麼?康熙皇帝不是傻子。這是允禩在結黨營私,這是他在培養自己的勢力。手足相殘,這是康熙皇帝最不希望看到的。是以允禩不但沒成為太子,反而要被康熙重重責罰。衆人不敢拉架,隻有雍正的親弟弟允禵說了一句:
“八阿哥無此心,臣等願保之!”
當時雍正跪在地上沒有說話,看着自己的親弟弟,在和自己的敵人關系這麼好。無疑是令雍正對允禵,也同樣視為了敵人。後來,康熙死後,雍正即位。遠在外面的允禵連夜趕回來。對雍正的态度,也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觸犯他的底線。比如允禵剛回來,就曾說:
“如今我之兄為皇帝,指望我叩頭耶?我回京不過一觐梓宮,得見太後,我之事即畢矣。遠跪不前,毫無哀戚親近之意”。
而雍正的表現,卻大有深意,《清史稿》中說雍正“向前就之,仍不為動”。這說明,在雍正心裡,還是希望能夠和這個親弟弟親近的。一再給他機會,是允禵自己不領情,傷了雍正的心。尤其是在當時雍正剛登基,“八爺黨”和朝中重臣都在等着看笑話。自己的親弟弟,先給他擺了一道。曆史上的雍正對允禵下手,其實就是從這裡開始。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允禵和雍正這對親兄弟,才真正地翻了臉。從大将軍到最後貶為庶民,說到底,二人關系的惡化,都是允禵自己不懂事。
總結:
雍正從來不是一個好殺的君主,他有仁愛之心,這也是為何,康熙傳位給他的原因。和自己的親弟弟允禵關系不好,實在不是他所希望的。隻是身為皇室子弟,在暗流湧動的政治博弈之中,一不小心就會跌入萬劫不複之地。而自己的親弟弟,竟然站在了敵人的那一方。這對雍正來說,無疑是難以接受的。
加上自己的生母德妃的冷落,更是将怨恨,進而延展到了允禵身上。雍正才和允禵的關系,徹底撕裂。其實雍正繼位之後,也曾給過他機會。是允禵天性桀骜不馴,不願認雍正為主。這已經不是手足關系的問題,而是在影響雍正皇權地位。是以,雍正和允禵這對親兄弟。早就有了無法撫平的坑,究其原因,也會允禵自己作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