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到了今天,在騰沖國殇墓園,導遊仍會請每一個前來緬懷的人撫摸胸口,像阿爸、阿媽一樣在心中輕輕地呼喚。面對9168名中國将士,網友說:應讓被埋在這裡的日軍陸軍少将藏重康美和幾個日本兵永遠跪着……而在中國的烈士陵園裡埋葬日本侵略者,為世所罕見。

這是一個可以心痛得讓人流淚的地方——騰沖國殇墓園。
1942年5月,日軍侵犯滇西邊境,怒江以西的大片國土落入敵手,中國抗戰後方的一條國際通道——滇緬公路被徹底截斷。
1944年5月,為了收複滇西失土,打通西南國際運輸大動脈——滇緬公路,使盟國的援華物資順利進入中國,最終取得抗日戰争的勝利,中國遠征軍發起了滇西反攻。
遠征軍右翼軍第二十集團軍以6個師的兵力(含遠征軍直屬部隊)強渡怒江,仰攻高黎貢山,血戰南、北齋公房。接着又在盟軍配合下,圍攻騰沖城,于1944年9月14日将日寇全部殲滅,收複了抗戰以來的第一座城池——騰沖。
騰沖攻城戰曆時42天,經曆大小戰役達40餘次,遠征軍全殲騰沖城内的日軍。此次戰役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9168名将士英勇捐軀,盟軍(美)官兵陣亡19名,共殲滅日軍6000餘名。騰沖之戰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雲南以及中國抗戰,有力地促進了滇緬戰場的勝利,在中國抗日戰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戰争史上譜寫了光輝的一頁。
如今,70多年時間過去了,但在騰沖國殇墓園,導遊會請每一個前來緬懷的人撫摸胸口,像阿爸、阿媽一樣在心中輕輕地呼喚:“孩子,回來吧……”那些孩子不可能回來了,但阿爸和阿媽卻從未停歇,當年滇西人民為了打赢這場正義的戰争,妻子送走丈夫,阿媽送走兒子。出征之前,阿爸對兒子講:“你一定要活着回來,阿媽不能沒有你……”但還是有十萬滇西男兒永遠埋在緬甸深山。
李根源(1879—1965),字雪生,又字養溪、印泉。雲南騰沖人。生于雲南騰越(今雲南梁河九保鄉),近代名士、中國國民黨元老、上将,愛國人士。抗戰期間,他振臂高呼,發表了著名的《告滇西父老書》:“我雲南同胞和全國同胞與我同盟國的人士,現均翹首西望,期待着由穩定的滇西戰局,一變而為邊境殲敵的勝利戰場……苟可有利于國家,有利于抗戰者,雖毀家纾難,赴湯蹈火,亦在所不辭!”愛國情懷震動雲南感動全國。
1944年11月1日,李根源在給衛立煌電文中倡議為烈士建立陵園。16日,相關各方成立“騰沖陣亡将士紀念建築委員會”。二十集團軍總司令霍揆彰為主任委員、雲貴監察使李根源為副主任委員,集團少将高參孫嘯鳳負責具體工程監修。
1945年1月2日,霍揆彰主持召開紀念建築委員會專門會議,籌集建築資金。同月12日再次開會發動募捐。委員會共收到社會捐款7500萬元(國币)。15日,國殇墓園建設工程正式開工。李根源辭去了雲貴監察使之職,回到家鄉雲南騰沖,即積極倡導修建騰沖國殇墓園。經過半年多的努力,國殇墓園完工,騰沖抗戰中犧牲的中國軍隊官兵和民工的名字,都刻在了碑上。
英雄們就這樣在阿爸、阿媽的輕喚聲中靜靜地回家了,在青草綠樹間化作了綿綿山岡。但就在這個時候,讓人意料不到的情事發生了,李根源将軍将一名日本軍官與幾名士兵的屍體也埋葬在了國殇墓園。他們與中國軍隊的墓地同一片陵園裡,不過是相對而立。有人說,這些日本兵當時都是跪着被埋葬的,人們要他們永世向烈士們謝罪,李将軍還親手在他們的墓碑上寫下了——“倭塚”。此後,這一幕也便成了世所罕見的,引發了不少争議。
網絡的傳說有時是非常可怕的,也很不理智的。對于中國烈士墓前的日本兵,一些網友的傳說是這樣的:當年,英雄的先烈們前赴後繼,與日軍展開殊死搏鬥,最終取得了戰争的勝利。在烈士們的遺骨被運回來的時候,父老鄉親們看着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都沒了,心中無比痛惜,是以,就将幾名日本兵的屍體反綁起來,讓他們以跪姿态入葬,永遠跪在中國軍隊面前謝罪。
然而,“跪姿态入葬”的說法與事實多少有一些出入:戰争結束後,屍體漫山遍野,遠征軍的被收集了回來,日軍的要有個去處。當時的人們找到了100多具完整的日軍屍體,又不能讓它們暴屍荒野,怎麼辦呢?思來想去,李根源将軍決定把它們與遠征軍烈士埋葬在一起,但前提是要理在遠征軍烈士墓地的對面,以給後世一個警示教育,使人們明白侵略行徑的可恥。
在騰沖,被埋葬的日本兵中級别最高的一位叫藏重康美。日本山口縣人。1914畢業于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年底被授予步兵下士官軍銜。七七事變後,日軍侵略中國的戰争全面展開,參加了日軍在中國東北、華北地區的“掃蕩”作戰。1940年升任獨立步兵第八大隊大隊長,再次率部赴中國作戰,被編入華南派遣軍序列。1948年晉升步兵大佐。
騰沖戰役中,藏重康美的聯隊守備騰沖城。7月26日,遠征軍沖抵城下,展開城牆争奪戰。日軍騰沖守備隊損失慘重,要求撤出,但被師團長松山拒絕。藏重康美接到了上級死守騰沖的指令,憑借殘牆斷壁和堅固房屋作負隅頑抗。8月13日,藏重康美等32名日本兵一并被中國遠征軍的飛機炸死。
死後,藏重康美被追晉日軍陸軍少将。但他的屍體怎麼辦呢?是以,便有了李将軍為他與其他幾名日本兵安排的“最後歸宿”,這在今天看來是非常“人道”的行為,也沒什麼不合适的。為此,李将軍曾受到口誅筆伐,認為日軍罪行累累,應該死無葬身之地才對。但李将軍卻說:“日軍殺人放火,侵我國土,害我同胞,但人都死了,總得給他們找個地方。”這才親自題寫“倭塚”二字,把它們埋了。
但是,網絡的傳說極易讓人聯想到跪在嶽飛廟前的秦桧夫婦,又因為“倭”在中國的文化裡多少有些歧意,是以,一些網友又傳說:日本人對此深感不自在,戰後幾次提出清除倭塚,并要求迎回日本兵的屍骨,但均被拒絕了。又說:直到今天,還經常有日本人跑到倭塚來祭奠,但都是偷偷摸摸的。倭塚的存在極有力地說明了中國不是好欺負的,并用上了那句很提氣的漢代名言: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對此,我們想說的是,要争氣其實也沒有必要展現在這種細節上,記住那段曆史、幹好本職才是硬道理。但無論如何騰沖國殇墓園都是一個可以心痛得讓人流淚的地方,在阿媽的呼喚裡,人們落下的心香束和烈士的熱血一樣是鮮紅的,亦是中國前行的動力。
盈水漎漎兮瀑聲渱渱,榮譽齊江流而随永兮,江有竭兮譽無窮!騰沖國殇墓園,就在雲南騰沖西南1千米的疊水河畔小團坡下。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來關注西部人文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