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我們漢族人來說,漢朝算是我們漢族人為之驕傲的朝代了,他們建立了漢朝也給我們漢族人留下一種歸屬感。漢朝建立四百餘年,分為東、西漢朝,共上位二十九代皇帝。與此同時,蜀漢則介于兩者之間,有着不同于漢朝别樣的曆史。劉備打下的蜀漢江山,也令人稱贊,但蜀漢的滅亡一直是為人惋惜的,那蜀漢是為何而滅亡的呢?
(一)、三國之争,蜀漢的地位不穩定,國家局勢動蕩
在三國之際,劉備以自己是漢朝的後代為由,四處收招義士,興複自己的漢王朝。漢朝在三國中算是脫穎而出,劉備四處征戰,經曆了很多艱險,最終建立了漢王朝,完成了統一的局勢。并且留有很多的賢才,劉備想要鞏固漢業,希望自己的兒子劉禅也能看管住自己的國家。

劉備的兒子,漢懷帝劉禅上位後,沒有過一天安生的日子。蜀國内部的叛亂有很多,其中牂牁郡太守朱褒,夷王高定,都相繼造反,後又有敵國外犯,魏國攻打,其他國家虎視眈眈,惹得國家動蕩不安,百姓流離失所,沒有真正的國泰民安,安居樂業。
在劉備去世後,他把自己的軍師諸葛亮留下,希望諸葛亮繼續輔佐劉禅,像輔佐他一樣事無巨細,把諸葛亮封為丞相。把國家的事物全權交給諸葛亮處理,諸葛亮盡心盡力地處理國家内事,但卻因為一場大病而去世,從此蜀國真正的陷入危機存亡之際。
(二)、劉禅昏庸無能,隻知道貪圖享樂,不懂得治理國家
劉禅雖貴為劉備的兒子,卻沒有繼承到劉備的才幹。劉備在征戰時善于用人,麾下有好幾名大将,而在劉禅繼承時,卻隻剩下諸葛亮一位,諸葛亮牢記劉備的叮囑,一心一意的幫助劉禅治理蜀漢,但終究比不過劉禅自己的昏庸無能。
劉禅被人稱為“劉阿鬥”,之是以被叫“阿鬥”,是因為劉禅貪生怕死,即使接下了父親的偉業,但是卻沒有絲毫的建樹。在魏國讨伐蜀國時,朝中的大臣們都提醒劉禅,應當做準備,但他卻膽小如鼠,不願意打仗,一心隻想着投降求和,北地王劉谌要求背水一戰,但卻被貪生怕死的劉禅回絕,導緻蜀漢最終滅亡,而劉禅卻留下了一條性命,到洛陽去安度一生,毫無野心,毫無治國能力,毫無豪情壯志。
(三)諸葛亮去世後,劉禅聽信宦官的讒言,導緻國家滅亡
自古宦官專政的王朝沒有好下場,在中國曆史上也有很多宦官,如趙高、魏忠賢、高衛士、張讓、李蓮英等,這些宦官都以自己的利益為基本,在皇帝面前妖言惑衆,很多王朝的滅亡都是這些宦官所賜的。
而在蜀漢之際,劉禅也聽信了宦官的讒言,縱而寵幸宦官,最終導緻自己的國家滅亡,這個宦官就是黃皓。黃皓心機很重,阿谀奉承,他的花言巧語受到劉禅的重視,他費盡心機的往高處爬,其地位一路水漲船高。諸葛亮還在時,黃皓的地位并沒有多高,但在諸葛亮死後,因無人壓制黃皓,是以他的地位就越發的高了起來。
在大将軍陳衹病死之後,黃皓開始獨掌朝政,黃皓的地位官職也變得極高,很快就連升兩級,在到達封車都尉後,他開始挑撥劉禅和他弟弟劉永的關系,劉禅對黃皓的信任已達到極高程度,是以劉禅就按照黃皓的意思,把劉永貶為一個小小的巴東太守。除了劉永,黃皓還陷害了很多賢臣,而劉禅都相信,并一一照做,完全就是一個遭宦官控制的傀儡皇帝。
在曆史的長河中,國家更朝換代已是常事,一個皇帝是名垂青史還是臭名遠揚,都取決于自己的才能與所作的功勞。而像劉禅這種,有着蜀漢這樣大好的基業,有很多有才幹的賢臣,卻還不好好的利用,卻被陰險的宦官騙得團團轉,成為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傀儡皇帝,導緻了國家的最終破滅。
對于一個國家來說,要想長治久安,不僅需要統治者的努力,還需要官員與百姓的幫助。對于蜀漢的最終滅亡,是從劉禅上位時的作為就能看出來的。作為一個君主,首先要有明察秋毫,是非分明的處世态度;其次要了解人間疾苦,順應百姓所求;最後要有統治者的臨危不懼。
參考文獻:《三國志》
《資治通鑒》
《後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