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在公曆紀元前後,佛教傳入中國。”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很早,但是一開始并沒有能夠傳播開來。當時人們生活基本自給自足,能夠維持基本溫飽。但随着小冰河時期的到來,先是糧食收獲出現問題,接着是戰亂此起彼伏。
“從5600萬人口下降到140萬人口。”在赤壁之戰之後,人口銳減。颠沛流離的生活和好像一眼望不到頭的苦難,讓宗教在這片土地上極快傳播開來,人們迫切地需要一個信仰支撐自己活下去。在這種情況下,等到南北朝時期的時候,佛教傳播到了全國。
在明朝時期,佛教在中國已經有了非常高的地位。姚廣孝在年輕時就在蘇州妙智庵出家當了僧人,後來結識朱棣之後,很快成為了朱棣的主要謀士。在姚廣孝等人的幫助下,朱棣一路坐上了皇位。等最後朱棣問其要什麼賞賜的時候,姚廣孝卻隻要求放了一個人。

統治者和宗教
“明初以來,僧道度牒是免費發給的。”從古至今,放眼世界各國,一個宗教想要得到長足穩定的發展,國家統治者的扶持與幫助至關重要。
如果沒有統治者的支援,宗教往往很難發展下去。而作為一個統治者,在教育沒能得到徹底普及的時候,非常需要宗教來維持和穩定人心。
雙方之間的需求,使得兩者在曆史長河當中發展出了許多種不同的關系。這些關系主要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政教合一,一類是政教分離。政教合一指的是“國家元首和宗教領袖同為一人,政權和教權由一人執掌。”
政教合一的情況下,領袖者不需要考慮對宗教的制衡,因為其本身就是宗教領袖,在借助宗教得到人民擁戴的同時,又可以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大力擴大宗教的影響力。即使到現在,依舊有許多國家是政教合一的國家,例如梵蒂岡和伊朗。
和政教合一這種方式相對應的,則是政教分離。然而,有許多國家雖然表面上宣稱政教分離,但因為宗教覆寫面廣,是以有許多政黨宗教背景濃厚。在這種情況下,宗教團體在或明或暗地以強有力的方式影響着政府。
在美國,雖然憲法第一修正案明确規定國會不能“确立國教或禁止信教自由”,但因為基督教在北美洲、南美洲的廣泛影響力,是以部分美國政黨具備了基督教的背景的。在現實背景下,美國的宗教和政治制度“具有密切關系。”
在東漢末期,群眾因為天災人禍苦不堪言的時候,漢中張魯就曾經發展過政教合一,并成功占據了漢中将近三十年的時間,得到了許多人的擁護。
明太祖朱元璋在公元1344年活不下去去了黃覺寺當僧人。後來一路發展開創明朝并成為了明朝的統治者。
進擊之路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借機起兵造反。”朱元璋在挑選繼承人的時候煞費苦心,原本選中的太子朱标,雖然性格仁慈寬厚,且對弟弟們非常友愛,但在自己堅持的事情上卻敢于對抗,敢于和朱元璋據理力争。
朱元璋對此十分欣賞,但無奈朱标身體不好,在公元1392年就因為風寒病逝。朱标死後,朱标的孩子朱允炆就成了第一繼承人,在同年“被朱元璋立為皇太孫。”
為了讓朱允炆的統治之路能夠順利,朱元璋特意給朱允炆留下了三名大臣,但這三名大臣在軍事上的能力都較為不足。
沒有坐穩位子的情況下,朱允炆就在大臣的勸告下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收歸兵權之路。各大藩王被逼得無可奈何,或被流放或者自盡。在這種情況下,不想和之前的藩王落得同樣下場的朱棣,為了積攢實力生存下去,想出了裝瘋賣傻的招。
雖然裝瘋賣傻騙過了朱允炆,但朱棣在這個時候還沒有下定造反決心。畢竟,朱允炆才是明面上繼承正統的統治者,擁有最多的兵力和擁護,而造反一旦失敗,不但自己死無葬身之地,自己的家人親人也都會被牽連進去。
在朱棣猶豫的時候,姚廣孝給予了朱棣強心針。姚廣孝非常執着,在跟随朱棣之後,一直專注于一件事情——鼓動朱棣造反。
在朱棣裝瘋賣傻期間,姚廣孝出入朱棣的北平王府次數極高。在之前藩王悲慘境遇和朱允炆的巨大壓力之下,朱棣終于接受了姚廣孝的建議。
在姚廣孝的出謀劃策之下,朱棣一步步在暗中積攢自己的實力。等時機成熟後,朱棣便開始了自己的進擊之路。朱棣本身打仗能力過硬,之前戰功赫赫,在進擊道路上,朱棣一路過五關斬六将,最終在公元1402年“直逼南京”。南京城陷之後,朱棣即皇帝位。
心中一結
“宮中火起,朱允炆不知所終。”在朱棣當上皇帝之後,心中始終有一個結解不開,那就是不知所蹤的朱允炆。
因為擔心朱允炆之勢再起,朱棣即為的第一件事就是拔除朱允炆的勢力,先是将對朱允炆忠心耿耿的黃子澄和齊泰等人誅殺并滅族, 接着将在朱允炆統治期間被廢黜的諸王一律恢複王位。
除此之外,朱棣還将據說是在關鍵時刻救下朱允炆的僧人溥洽給關了起來,一關就是15年。博洽是明朝很有名氣的僧人,和姚廣孝之間關系很好,兩人在姚廣孝早年當和尚四處遊曆古寺的時候,就認識并結為了好友。
雖然朱棣也并不确定博洽是否真的知道朱允炆的下落,但朱棣決不允許任何意外發生。事實上,在朱棣即位之後,還特意派了一名臣子專門四處尋找朱允炆的下落。
後來這名臣子在多年後的一個深夜和朱棣進行了長談,沒有人知道這名臣子是否找到了朱允炆的下落,但在這夜之後,這名臣子終于停下了這樁任務。
作為在朱棣造反之路上助益甚多的僧人姚廣孝,朱棣原本想要讓“姚廣孝蓄發還俗”,但姚廣孝拒絕了。面對姚廣孝的時候,朱棣堅持稱呼其為少師,尊敬有加。
後來朱棣幾次征伐蒙古的時候,姚廣孝都負責留在南京輔佐太子。這一點,足以證明朱棣對其的重視和信任。公元1407年,姚廣孝再次接到任命,開始教導輔佐皇長孫,朱瞻基。
姚廣孝在朱棣的造反之路和統治者之路上至關重要,其不僅促成了朱棣造反的決心,還在後來多次出謀劃策,幫助朱棣穩固了朝政。
居功至偉的姚廣孝,在公元1418年病重。擔心不已的朱棣數次前去探病,當問到姚廣孝的遺願的時候,姚廣孝隻說了一個人——博洽。
正是因為知道朱棣的心結,是以姚廣孝之前才一直沒有提,也正是明白現在時局已定,自己也已是将死之人,姚廣孝才敢提出這一遺願。
小結:
“成祖答應了姚廣孝的請求,馬上下令将他放出來。”對朱棣的充分了解和行事謹慎,讓姚廣孝得以安然活到晚年,并在臨終之前,讓朱棣放出了自己的昔日好友,博洽。姚廣孝給予朱棣的支援,對于佛教在明成祖期間的發展是起到了積極作用的。
被稱為“妖僧”的姚廣孝,在跟随朱棣的時候,始終堅持一件事——勸朱棣造反。從朱棣并沒有驅逐姚廣孝就能看出,朱棣的内心是有這種想法的。
後來在嚴峻形勢之下,朱棣下定了決心并造反成功。對于幫助自己登上皇位的姚廣孝,在問到其遺願的時候,姚廣孝隻提了一個人,被關了十多年的博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