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革命的母親”葛健豪:與兒子赴法留學,臨終卻不知兒子已犧牲

1985年,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德珩題寫了“母儀是式,亮節高風”的贊辭,并題詩:“豪傑蔡家多,兒女萬人歌;堪為烈母頌,留學創先河。”僅用了四行詩就概括了葛健豪波瀾壯闊的一生。

“女子本弱,為母則剛”因為丈夫的一些可以稱作“沒人性”的行為,葛健豪自己一個女子既當媽又當爹的,獨自含辛茹苦的将孩子拉扯大。

不光如此,她還熱衷于女學教育,曾兩次主辦女子學校。在革命浪潮來襲時更是大力支援子女投身于革命事業中,自己也在反動派殘酷鎮壓人民的恐怖氣氛之中依舊冒着生命危險參與革命活動。

“革命的母親”葛健豪:與兒子赴法留學,臨終卻不知兒子已犧牲

後來更是為了廣大女性同胞們争取平等權利而鬥争,開創了憲法收錄“男女平權”的先河。而後人更是尊稱她為“革命的母親”!

那這樣富有傳奇色彩的母親的一生具體又是怎樣的呢?

嫁為人妻

1865年,葛健豪出生在湖南的雙峰縣荷葉桂林堂。葛健豪從小就很聰明,而且悟性也很高,五六歲就跟着哥哥在家讀書寫字。在長到十六歲時,奉父母之命嫁到了永豐的蔡家。

這時的蔡家已經不複往日榮光,丈夫蔡榮峰隻能靠着這層婚姻的關系在上海謀得一個小職員,在家裡竟然對葛健豪頤指氣使。

“革命的母親”葛健豪:與兒子赴法留學,臨終卻不知兒子已犧牲

葛健豪當然受不了這氣,轉身就回了老家,在老家聽說能文能武的“巾帼英雄”秋瑾住的地方離自己不遠,遂去拜訪。

在與秋瑾接觸久了之後,葛健豪接觸到了一種新的思想——女權主義的雛形。對秋瑾創辦女子學校的行為稱贊不已,并經常給自己的子女講秋瑾的故事,希望他們能以秋瑾為榜樣,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不幸的是在葛健豪認識秋瑾後的第二年,秋瑾就在浙江紹興被害了,這使得葛健豪一家都非常悲痛。

“革命的母親”葛健豪:與兒子赴法留學,臨終卻不知兒子已犧牲

學習與年齡無關

那時候許多學校都在長沙興辦,葛健豪就想着把自己三個孩子都送去那上學,但此時家裡也沒有多少錢了,葛健豪心一狠便把自己藏了幾十年的嫁妝都拿出來當掉。

後來放假歸來的蔡和森跟葛健豪說,在長沙有一個女子教員養成所,專門培養女子教育師資的。葛健豪知道,如果自己能夠取得教育師資,以後在教育方面能做的事情會更多,于是在不久後就出發去長沙。

到了那養成所,學校的老師見她年齡比較大了(48歲)就不讓她報名。葛健豪心中氣憤,讓兒子代寫一紙狀書,呈交到了縣衙,縣官看了之後覺得她非常有勇氣,而且有心要學習,便讓學校錄取了。

葛健豪在學校也是非常的用功努力,經常在學校的就寝鈴聲響過之後還要再學習幾個小時才睡。

“革命的母親”葛健豪:與兒子赴法留學,臨終卻不知兒子已犧牲

創辦學校

在女子教員養成所取得了教育師資之後,葛健豪想在永豐鎮建立一所女子學校。

在與縣政府商量過後,同意葛健豪的想法,因為當時縣裡已經有了一所女子學校,縣政府就将葛健豪創辦的這所女子學校命名為“第二女校”,由葛健豪擔任校長。

在學校中,葛健豪非常重視“男女平等”的這種思想,希望女性能取得和男性一樣的地位。經常會将自己兒子在學校中習得的新思想分享給學生,并舉行集會暢談國家大事和社會形勢,讨論關于婦女解放。

在經過多場集會之後,不少學生破除了封建思想,正确地認識到了裹腳纏足、蓄辮子的危害性。但是葛健豪的這些行為觸碰到了封建勢力的利益,使用各種手段迫使葛健豪的學校暫時停辦。

“革命的母親”葛健豪:與兒子赴法留學,臨終卻不知兒子已犧牲

革命的雛形

1917年,蔡和森畢業之後對葛健豪說,他想留在長沙和同學繼續探索真理,盡管家裡生活已經很困難了,但是她對兒子的決定還是非常贊成。

并帶着其他幾個子女一起又來到了長沙,租住在了劉家台子,而這裡後來也成了蔡和森和偉人等人經常聚會的地方。

當蔡和森他們讨論的時候,葛健豪則坐在旁邊靜靜地聽,偶爾也會參與進讨論。之後偉人的母親來長沙治病的時候就住在葛健豪家,葛健豪對她照顧得特别周到,讓偉人感動不已。

“革命的母親”葛健豪:與兒子赴法留學,臨終卻不知兒子已犧牲

1919年,将要赴法留學的蔡和森回家,希望自己的母親他們也能一同前往,在法國學習到先進的思想再回來為祖國做貢獻。

對于新思想葛健豪是非常渴望的,但由于經費困難,葛健豪籌集了一陣才在秋天的時候前往法國。

勤工儉學

初到法國,葛健豪面對一竅不通的法文并沒有灰心。盡管沒有任何的外語基礎,而且“中文文法”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影響,但是葛健豪憑借着自己過人的毅力,一個單詞一個單詞的學,每天晚睡早起努力學習。

那時由于“五四運動”的影響,來法留學生中勤工儉學的運動到達了高潮。葛健豪還抽出時間向法國人出售自己的刺繡,由于法國婦女對葛健豪精湛的刺繡非常喜愛,使得她一件刺繡可以賣到幾十甚至上百法郎。

“革命的母親”葛健豪:與兒子赴法留學,臨終卻不知兒子已犧牲

葛健豪把這些賺來的錢,除了用來自己和子女的開支外,還幫助其他的留法學生。同時,她還支援自己的子女自由戀愛,讓蔡和森與向警予、蔡暢與李富春結了一段美好的姻緣。

心中不忘革命事業

1922年,蔡和森與向警予先後歸國,參加中共中央的上司工作。第二年,蔡暢在法國将小孩生下之後,葛健豪每天的工作量又大了一倍,但最後都被她堅持了下來。

在秋天的時候帶着小外孫女李特特回國,而蔡暢夫妻則被派去了蘇聯學習。

在回到長沙之後,葛健豪一邊照顧孫輩一邊投身于湖南的婦女解放運動。

“革命的母親”葛健豪:與兒子赴法留學,臨終卻不知兒子已犧牲

在她堅持不懈地努力之下,最終使湖南省憲政委員會同意在《湖南省憲法》中列入如下條文:“無論男女,人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二十一歲以上男女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享有受義務教育以上的各級教育權”。開創了憲法收錄“男女平權”的先河。

1925年,葛健豪在長沙的顔子廟又創辦了一所女子學校,因為這所學校和共産黨的關系親密,暗中成為了革命者的集會場所,後來因為身份暴露導緻學校被停辦。

“革命的母親”葛健豪:與兒子赴法留學,臨終卻不知兒子已犧牲

第一次國内革命戰争失敗後,葛健豪輾轉多個城市,為子女幹革命作掩護,直到1928年蔡麓仙和向警予犧牲,蔡和森和蔡暢商量之後把她安排送回了永豐過安穩的生活。

1931年,蔡和森在廣州壯烈犧牲,子女怕她傷心過度一直瞞着她。

葛健豪臨終前依舊不知道自己的兒子已經犧牲的事情,托長女寫信告訴他們:“母親已看不到他們的事業的成功了。但革命一定會勝利的!”1943年3月16日,葛健豪病逝于永豐石闆沖,終年78歲。

“革命的母親”葛健豪:與兒子赴法留學,臨終卻不知兒子已犧牲

小結:

不可否認,母親在我們的一生中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母愛則是母親對我們最聖潔、最無私、最偉大的愛,它就如一股清泉一直默默地滋潤着我們,讓我們身處其中卻不自知。

被母親從小寵愛到大的我們習慣了母親對我們的付出,有時候甚至覺得理所應當,可直到她兩鬓斑白我們才意識到她已經老了,而我們卻從未回報過她什麼。

趁着還有時間,趁着母親頭發還未全白,多陪陪她,多和她說說話,陪伴才是最好的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