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叼玉米芯煙鬥,肩挂手雷,兩任美軍司令,誰是彭總真正的對手?

抗美援朝戰争期間,“聯合國軍”前後換了三個總司令:麥克阿瑟,李奇微,克拉克。

與克拉克相比,麥克阿瑟和李奇微可謂個性鮮明、特立獨行。

讓我們看看他倆的标志性形象吧。

在許多老照片中,不吸煙的麥克阿瑟卻老是嘴叼玉米芯大煙鬥。

叼玉米芯煙鬥,肩挂手雷,兩任美軍司令,誰是彭總真正的對手?

和大多數職業軍人不同,麥克阿瑟将軍更像是一個地道地道的“演員”。

人們形容他“扮相酷似偶像,肢體語言豐富,言語更是誇張”。

麥克阿瑟頗受記者們的喜歡,因為他總會讓記者們拍到自己想要的照片,得到自己想要的新聞,盡管很多消息誇大其詞或者子虛烏有。

麥克阿瑟參加過一戰、二戰,輝煌的軍功讓其成為了美國人的偶像;

在北韓戰場,麥克阿瑟力排衆議,成功實施仁川登陸,瞬間扭轉北韓局勢,達到其軍旅生涯中的巅峰。

同時,麥克阿瑟也是目中無人、剛愎自用、一意孤行之人。

他嚴重低估了中國反抗侵略的勇氣和力量,更低估了他的對手-彭德懷和他上司的中國人民志願軍。

麥克阿瑟至死都沒有想通,稱霸全球的美國軍隊怎麼會輸給破衣爛衫的中國軍隊。

因為在北韓屢戰屢敗,1951年4月11日,高傲的麥克阿瑟被杜魯門撤了職,其輝煌的軍旅生涯也在北韓終結。

1951年4月19日,麥克阿瑟發表了著名的演說-老兵不死;

1964年4月5日,麥克阿瑟因膽結石去世,享年84歲。

當年,接替麥克阿瑟“聯合國軍”總司令職務的是李奇微。

叼玉米芯煙鬥,肩挂手雷,兩任美軍司令,誰是彭總真正的對手?

李奇微是麥克阿瑟西點軍校的學生,也是一位極具個性的軍人。

1950年12月,李奇微出任美國第八集團軍司令兼“聯合國軍”地面部隊司令。

前往北韓赴任那一天,李奇微一下飛機,就“亮瞎”了記者們的眼球。

隻見他頭戴一頂毛邊帽子,腰挎手槍,身穿空降戰鬥服,翻起衣領,肩膀上挂着兩顆美式甜瓜手雷。

記者們馬上聯想到了麥克阿瑟的玉米芯煙鬥,他們紛紛感歎:如此特立獨行,果然是麥克阿瑟的學生,一脈相承啊!

媒體是以對李奇微頗有微詞,說他這是在标新立異,博人眼球。

外界議論紛紛,李奇微卻我行我素,滿不在乎。

其實,肩膀上挂手雷不是什麼新鮮事,二戰時期,許多美軍官兵都這麼幹過。

李奇微為什麼要這麼幹,究其原因,無非是以下幾點。

叼玉米芯煙鬥,肩挂手雷,兩任美軍司令,誰是彭總真正的對手?

首先,這或許是李奇微的一種習慣;

其次,這樣能在第一時間裡扔出手雷,時間就是生命,這場上尤其如此;

第三,鼓舞士氣。

筆者認為,作為“聯合國軍”最高指揮官,李奇微親自上戰場搏殺的機率很小。

是以,“鼓舞士氣”應該是其最大的意圖,李奇微或許還想以此告訴他的部下:你們的司令官會與你們一起戰鬥,并一起面對死亡。

如此說來,李奇微的手雷要比麥克阿瑟的煙鬥實在許多。

與他的前任麥克阿瑟相比,李奇微确實要務實得多,在北韓戰場,他的表現也比麥克阿瑟精彩得多。

“韓戰”結束後,有軍史專家曾經這樣說,是李奇微挽救了潰敗的聯合國軍,不然的話,聯合國軍很有可能被中國軍隊趕下了海……

李奇微的“官運”也比麥克阿瑟好出許多,來到北韓不過5個月,李奇微就坐上了“聯合國軍”總司令、駐日盟軍最高司令和遠東美軍總司令的寶座。

上任不久,李奇微就給彭老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叼玉米芯煙鬥,肩挂手雷,兩任美軍司令,誰是彭總真正的對手?

1951年1月,李奇微撤出漢城前,特意在辦公室的牆上挂了一件睡衣,并留下一張紙條,上面寫着一段話:“第八集團軍司令謹向中國軍隊司令緻敬”。

在彭老總看來,這不僅僅是一句緻敬,更是一封戰書。

此時,彭德懷司令員還不清楚李奇微接下來會出什麼“招數”。

李奇微不像他的老校長麥克阿瑟那麼高傲,也沒有顯示出太多的煩躁和悲觀。

面對麥克阿瑟留下的爛攤子,李奇微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扭轉敗局。

他走遍了美軍在南北韓的所有駐地,詢問當地指揮官:采用什麼樣的戰術才能夠打敗志願軍。

他能聽到的答複出奇的一緻:不管怎麼打,都難以打敗中國軍隊。

作為一名老兵,李奇微知道,需要有一場勝利來振奮士氣,而想要取得勝利,就必須了解自己與對手的優勢與劣勢。

在一番琢磨之後,李奇微從以往的戰鬥紀錄中發現了問題:志願軍的攻擊大多隻能持續7天左右。

為什麼會是這樣的呢?

李奇微很快就想明白了,因為補給困難,志願軍随身攜帶的口糧和武器彈藥隻夠消耗一個禮拜。

叼玉米芯煙鬥,肩挂手雷,兩任美軍司令,誰是彭總真正的對手?

李奇微稱之為“禮拜攻勢”。

他還認真研究了志願軍的拿手好戲-夜襲。

與“禮拜攻勢”的成因類似,因為沒有制空權,志願軍通常隻能在夜晚發動攻擊。

志願軍“三三制”戰術也讓美軍頭疼不已,這是一種3個人組成的戰術小組,他們交替掩護進攻,組織靈活,配置合理。

“三三制”還能最大限度避免炮火大面積殺傷,而其穿插能力卻讓美軍防不勝防。

“三三制”加上夜戰,讓美軍士兵心驚膽戰,美軍中竟流傳着“月夜屬于中國”的說法。

正是在冷靜的觀察和思考之後,李奇微理清了雙方的優劣勢,推出了一個全新的戰法-磁性戰術。

“磁性戰術”掐準了志願軍沒有制空權、機動能力差、後勤補給不及時的軟肋,給志願軍帶來了極大的壓力。

那麼,李奇微的磁性戰術發揮其威力了嗎?

第四次戰役中,我志願軍敏感地覺察到了美軍戰術的變化,果斷采用“西頂東撤”的戰略,以保證志願軍有序後撤。

志願軍第38、第50軍在西線硬扛了20餘天,配合東線部隊行動,為後撤的志願軍大部隊赢得了時間,成功建構了3道防線。

由于志願軍層層退守,節節抵抗,美韓軍不得不在38線附近停止了進攻。

由于志願軍靈活調整了應對戰術,李奇微的“磁性戰術”沒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結果是,第三次戰役,志願軍隻用了7天時間,就把美軍從38線打到了37線;

而第四次戰役,美軍從37線回到38線,竟然用了整整87天。

不過,李奇微的“磁性戰術”還是具有很大的破壞性的。

叼玉米芯煙鬥,肩挂手雷,兩任美軍司令,誰是彭總真正的對手?

有這麼一次,美軍離大勝已經隻有一步之遙了,隻是因為有一個地方擋住了美軍通往勝利的道路。

這個地方叫鐵原。

鐵原是志願軍重要的交通樞紐,志願軍負責守衛鐵原的是第63軍,軍長是年僅35歲的傅崇碧。

在鐵原,範弗裡特與傅崇碧,李奇微與彭德懷之間展開了生死對決!

憑借頑強的戰鬥意志,傅崇碧率63軍血戰鐵原13天,以巨大的傷亡完成了既定戰略任務,為志願軍主力轉移赢得了寶貴的時間。

經此一戰,李奇微徹底喪失了一舉擊潰志願軍的機會,他的自信心也遭到了沉重的打擊。

平心而論,李奇微的“磁性戰術”不可謂不妙,“範弗裡特彈藥量”不可謂不多,最終奈何不了志願軍的硬骨頭。

在“橫刀立馬”的彭大将軍面前,李奇微縱然再聰明、再狡詐,最終也沒有撈到太大的便宜。

後來,随着艾森豪威爾當選美國總統,李奇微被調離北韓戰場,出任歐洲盟軍最高司令職務。

1953年,經過兩年多的談談打打,美國人終于低下了高傲的頭顱,在停戰協定上簽了字。

其實,洞察力相當不錯的李奇微早就有過預料:這樣的結局也許是最體面的。

不管怎麼說,李奇微算得上美軍中的“高人”。

與他的前任麥克阿瑟相比,李奇微更配得上彭德懷司令員的對手這樣的稱号。

1956年,退休後的李奇微出版了他的自傳《馬修·B·李奇微回憶錄》。

叼玉米芯煙鬥,肩挂手雷,兩任美軍司令,誰是彭總真正的對手?

李奇微在其回憶錄中這樣評價南韓軍隊:

“除了跑,他們什麼都不會,攔截這樣一支潰敗的軍隊,猶如攔截一場雪崩,他們逃跑的速度是前進速度的三倍。”

同時,李奇微這樣評價中國人民志願軍:

“這些中國士兵,是我這一生中遇到過的最強悍的敵人,他們不僅堅強而且兇殘……他們又是最值得尊重的敵人……是值得尊敬的對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