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叼玉米芯烟斗,肩挂手雷,两任美军司令,谁是彭总真正的对手?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联合国军”前后换了三个总司令:麦克阿瑟,李奇微,克拉克。

与克拉克相比,麦克阿瑟和李奇微可谓个性鲜明、特立独行。

让我们看看他俩的标志性形象吧。

在许多老照片中,不吸烟的麦克阿瑟却老是嘴叼玉米芯大烟斗。

叼玉米芯烟斗,肩挂手雷,两任美军司令,谁是彭总真正的对手?

和大多数职业军人不同,麦克阿瑟将军更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演员”。

人们形容他“扮相酷似偶像,肢体语言丰富,言语更是夸张”。

麦克阿瑟颇受记者们的喜欢,因为他总会让记者们拍到自己想要的照片,得到自己想要的新闻,尽管很多消息夸大其词或者子虚乌有。

麦克阿瑟参加过一战、二战,辉煌的军功让其成为了美国人的偶像;

在朝鲜战场,麦克阿瑟力排众议,成功实施仁川登陆,瞬间扭转朝鲜局势,达到其军旅生涯中的巅峰。

同时,麦克阿瑟也是目中无人、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之人。

他严重低估了中国反抗侵略的勇气和力量,更低估了他的对手-彭德怀和他领导的中国人民志愿军。

麦克阿瑟至死都没有想通,称霸全球的美国军队怎么会输给破衣烂衫的中国军队。

因为在朝鲜屡战屡败,1951年4月11日,高傲的麦克阿瑟被杜鲁门撤了职,其辉煌的军旅生涯也在朝鲜终结。

1951年4月19日,麦克阿瑟发表了著名的演说-老兵不死;

1964年4月5日,麦克阿瑟因胆结石去世,享年84岁。

当年,接替麦克阿瑟“联合国军”总司令职务的是李奇微。

叼玉米芯烟斗,肩挂手雷,两任美军司令,谁是彭总真正的对手?

李奇微是麦克阿瑟西点军校的学生,也是一位极具个性的军人。

1950年12月,李奇微出任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兼“联合国军”地面部队司令。

前往朝鲜赴任那一天,李奇微一下飞机,就“亮瞎”了记者们的眼球。

只见他头戴一顶毛边帽子,腰挎手枪,身穿空降战斗服,翻起衣领,肩膀上挂着两颗美式甜瓜手雷。

记者们马上联想到了麦克阿瑟的玉米芯烟斗,他们纷纷感叹:如此特立独行,果然是麦克阿瑟的学生,一脉相承啊!

媒体因此对李奇微颇有微词,说他这是在标新立异,博人眼球。

外界议论纷纷,李奇微却我行我素,满不在乎。

其实,肩膀上挂手雷不是什么新鲜事,二战时期,许多美军官兵都这么干过。

李奇微为什么要这么干,究其原因,无非是以下几点。

叼玉米芯烟斗,肩挂手雷,两任美军司令,谁是彭总真正的对手?

首先,这或许是李奇微的一种习惯;

其次,这样能在第一时间里扔出手雷,时间就是生命,这场上尤其如此;

第三,鼓舞士气。

笔者认为,作为“联合国军”最高指挥官,李奇微亲自上战场搏杀的概率很小。

因此,“鼓舞士气”应该是其最大的意图,李奇微或许还想以此告诉他的部下:你们的司令官会与你们一起战斗,并一起面对死亡。

如此说来,李奇微的手雷要比麦克阿瑟的烟斗实在许多。

与他的前任麦克阿瑟相比,李奇微确实要务实得多,在朝鲜战场,他的表现也比麦克阿瑟精彩得多。

“韩战”结束后,有军史专家曾经这样说,是李奇微挽救了溃败的联合国军,不然的话,联合国军很有可能被中国军队赶下了海……

李奇微的“官运”也比麦克阿瑟好出许多,来到朝鲜不过5个月,李奇微就坐上了“联合国军”总司令、驻日盟军最高司令和远东美军总司令的宝座。

上任不久,李奇微就给彭老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叼玉米芯烟斗,肩挂手雷,两任美军司令,谁是彭总真正的对手?

1951年1月,李奇微撤出汉城前,特意在办公室的墙上挂了一件睡衣,并留下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一段话:“第八集团军司令谨向中国军队司令致敬”。

在彭老总看来,这不仅仅是一句致敬,更是一封战书。

此时,彭德怀司令员还不清楚李奇微接下来会出什么“招数”。

李奇微不像他的老校长麦克阿瑟那么高傲,也没有显示出太多的烦躁和悲观。

面对麦克阿瑟留下的烂摊子,李奇微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扭转败局。

他走遍了美军在南朝鲜的所有驻地,询问当地指挥官:采用什么样的战术才能够打败志愿军。

他能听到的答复出奇的一致:不管怎么打,都难以打败中国军队。

作为一名老兵,李奇微知道,需要有一场胜利来振奋士气,而想要取得胜利,就必须了解自己与对手的优势与劣势。

在一番琢磨之后,李奇微从以往的战斗纪录中发现了问题:志愿军的攻击大多只能持续7天左右。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

李奇微很快就想明白了,因为补给困难,志愿军随身携带的口粮和武器弹药只够消耗一个礼拜。

叼玉米芯烟斗,肩挂手雷,两任美军司令,谁是彭总真正的对手?

李奇微称之为“礼拜攻势”。

他还认真研究了志愿军的拿手好戏-夜袭。

与“礼拜攻势”的成因类似,因为没有制空权,志愿军通常只能在夜晚发动攻击。

志愿军“三三制”战术也让美军头疼不已,这是一种3个人组成的战术小组,他们交替掩护进攻,组织灵活,配置合理。

“三三制”还能最大限度避免炮火大面积杀伤,而其穿插能力却让美军防不胜防。

“三三制”加上夜战,让美军士兵心惊胆战,美军中竟流传着“月夜属于中国”的说法。

正是在冷静的观察和思考之后,李奇微理清了双方的优劣势,推出了一个全新的战法-磁性战术。

“磁性战术”掐准了志愿军没有制空权、机动能力差、后勤补给不及时的软肋,给志愿军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那么,李奇微的磁性战术发挥其威力了吗?

第四次战役中,我志愿军敏感地觉察到了美军战术的变化,果断采用“西顶东撤”的战略,以保证志愿军有序后撤。

志愿军第38、第50军在西线硬扛了20余天,配合东线部队行动,为后撤的志愿军大部队赢得了时间,成功构建了3道防线。

由于志愿军层层退守,节节抵抗,美韩军不得不在38线附近停止了进攻。

由于志愿军灵活调整了应对战术,李奇微的“磁性战术”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结果是,第三次战役,志愿军只用了7天时间,就把美军从38线打到了37线;

而第四次战役,美军从37线回到38线,竟然用了整整87天。

不过,李奇微的“磁性战术”还是具有很大的破坏性的。

叼玉米芯烟斗,肩挂手雷,两任美军司令,谁是彭总真正的对手?

有这么一次,美军离大胜已经只有一步之遥了,只是因为有一个地方挡住了美军通往胜利的道路。

这个地方叫铁原。

铁原是志愿军重要的交通枢纽,志愿军负责守卫铁原的是第63军,军长是年仅35岁的傅崇碧。

在铁原,范弗里特与傅崇碧,李奇微与彭德怀之间展开了生死对决!

凭借顽强的战斗意志,傅崇碧率63军血战铁原13天,以巨大的伤亡完成了既定战略任务,为志愿军主力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经此一战,李奇微彻底丧失了一举击溃志愿军的机会,他的自信心也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平心而论,李奇微的“磁性战术”不可谓不妙,“范弗里特弹药量”不可谓不多,最终奈何不了志愿军的硬骨头。

在“横刀立马”的彭大将军面前,李奇微纵然再聪明、再狡诈,最终也没有捞到太大的便宜。

后来,随着艾森豪威尔当选美国总统,李奇微被调离朝鲜战场,出任欧洲盟军最高司令职务。

1953年,经过两年多的谈谈打打,美国人终于低下了高傲的头颅,在停战协议上签了字。

其实,洞察力相当不错的李奇微早就有过预料:这样的结局也许是最体面的。

不管怎么说,李奇微算得上美军中的“高人”。

与他的前任麦克阿瑟相比,李奇微更配得上彭德怀司令员的对手这样的称号。

1956年,退休后的李奇微出版了他的自传《马修·B·李奇微回忆录》。

叼玉米芯烟斗,肩挂手雷,两任美军司令,谁是彭总真正的对手?

李奇微在其回忆录中这样评价韩国军队:

“除了跑,他们什么都不会,拦截这样一支溃败的军队,犹如拦截一场雪崩,他们逃跑的速度是前进速度的三倍。”

同时,李奇微这样评价中国人民志愿军:

“这些中国士兵,是我这一生中遇到过的最强悍的敌人,他们不仅坚强而且凶残……他们又是最值得尊重的敌人……是值得尊敬的对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