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核心區位于小海陀山南麓,海拔2198米,是北京2022年冬奧會建設難度最大的賽區。共建設“兩館一村”: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和延慶冬奧村。秉持“山林場館、生态冬奧”的設計理念,場館于2017年3月底開工建設,2020年12月實作完工,建設者曆經4年的艱辛,終于将藍圖變為現實。
站在位于小海陀山最高點的山頂出發區放眼望去,山腳下的“雪遊龍”——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宛若一條巨龍靜卧,等待着一飛沖天的時刻;被稱為“雪飛燕”的國家高山滑雪中心的雪道猶如7條白色瀑布由山頂向山谷蜿蜒“流淌”,而11條索道、纜車仿佛躍動的曲譜将高山滑雪每一個區域聯接了起來;延慶冬奧村這座中式庭院靜谧地掩映在山林之間,實作了體育設施同自然景觀的和諧相融,確定人們既能盡享冰雪運動的無窮魅力,又能盡覽大自然的生态之美。
北京市重大項目辦相關負責人告訴荔枝新聞記者,延慶賽區是一個100%使用風電、太陽能電力的綠色清潔能源賽區,是一個水資源全部實作自我收集處理再利用的“海綿型賽區”。通過建設容納所有進入賽區市政設施管線的高山地區地下綜合管廊,小海陀山的天際線風景依舊;它還是一個“生态賽區”,賽區建築施工表面的原生土全部收集,建設完工後全部原土覆寫,所有珍貴樹木全部就地、遷地保護。賽區内的場館全部通過了綠色建築三星認證。是以,它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綠色賽區”。
北京進入綠電元年
北京因冬奧會于2020年進入了“綠電元年”。通過建設張北柔性直流電網工程,創新性地将張北地區豐富的風電資源引入北京,使北京冬奧會100%使用綠色電力資源,實作了“用張北的風點亮北京的燈”。事實上,随着這項工程的投用,來自張家口的光伏、風電等綠色電力已經進入了北京市的每一戶家庭。每年可向北京市輸送140億千瓦時“綠電”,是北京市年用電量的十分之一。相當于節約标煤49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280萬噸。
據介紹,張家口本身是可再生能源非常豐富的地區,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規模超過千萬千瓦,相當于一座“綠電三峽”。而柔性直流,其本意是靈活可控直流的意思,通過這個技術,把原本不可控、不能組網的直流線路連接配接起來,組成了一張直流電網。分别連接配接張家口的風電場、光伏電場等。這樣一來,把時斷時續、不穩定的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轉換成穩定的電能輸送到北京。北京有巨大的市場,張家口有豐富的綠色清潔能源,通過這條柔直電網,最終形成了京冀兩地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生态聯治的大格局。
生态修複與場館建設同步進行
據介紹,突出“綠色辦奧”,把建設奧運場館同促進生态文明建設相結合,努力讓體育場館和市政配套設施同小海陀山的自然景觀和諧相融,是延慶賽區場館建設工作的重要原則。賽區内最高海拔2198米、建設條件艱苦,生态修複工作的難度不亞于建立場館工程。該項工作曆時6年,于2021年6月完成,成為北京冬奧會建設周期最長的一項工程。建設者克服了各種困難,從建設伊始的生态調查到保護标準制定,從邊建設邊保護,再到生态修複工程全面完成,共計修複面積達214萬平方米。
2016年,在動“第一鍬土”之前,相關林業、水土、生态專家先期開展了極具前瞻性的工作:生态環境本底調查。對賽區内動植物分布進行詳細摸底,摸清了賽區内動植物的種類、數量和分布特征,以及土壤、水文等關鍵資料,為生态系統的保護和恢複提供了科學決策依據。并在此基礎上,對奧運設施建設可能産生的生态環境幹擾進行評估,将因場館和基礎設施建設可能産生的負面影響降至最低。
建設者将賽區内的一草一木都當作有靈魂的生命來看待。在工程建設開始時,對于賽區内受到擾動的植物更是進行了“一對一”的人性化服務。根據每一棵樹在施工中受到的不同影響,以及植物特性進行了“私人定制”的保護方案。對于生态環境好,受施工擾動小的植物進行原地保護,使之成為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施工過程中無法避讓的樹木,建設者制定了詳細的“移民方案”。2017年4月,确定将延慶區張山營鎮上闆泉村8号地,作為遷地保護基地,同時還移植了762棵樹木至新修建的冬奧森林公園。截至目前,賽區内原地保護樹木共計313棵,遷地移植喬木24272株,建成遷地保護基地近300畝,成活率約91%;近地移植灌草11027株,目前這些植物都由專業園林機關精心養護。
同時,為了留下小海陀山最美麗的天際線,建設者克服工期緊、建設難度大的困難,選擇了建設國内首條大坡度山嶺地下綜合管廊,将水、電、通訊設施全部通過地下綜合管廊輸送,避免了按照傳統方式将18路總長98公裡的管線沿着山型鋪設,把對小海陀山的生态的影響降到最低。
“兩館一村”均達到綠色建築最高等級
延慶賽區“兩館一村”均達到了最高等級的綠色三星标準。延慶冬奧村全部按照國家最高等級綠色建築三星級标準進行設計。其中居住6組團,作為超低能耗示範項目進行建設。據了解,超低能耗建築是指通過合理的朝向、保溫隔熱以及節能散熱系統,自然通風等,讓房屋内無論是在炎熱的夏天,還是寒冷的冬天,都可以達到舒适的溫度和濕度要求,在降低能源消耗的同時,提升宜居體驗。
由于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和國家學車雪橇中心都是填補空白的項目,建設任務在國内屬首次,沒有相關标準可循。建設者制定了《綠色雪上運動場館評價标準》,成為雪上場館綠色評價的依據,目前已成為地方标準,編制了賽道及制冷設計、驗收企業标準,成為工程驗收的依據。這些标準不僅為冬奧會的建設提供依據和支撐,也為大衆雪場建設的标準化和規範化提供了依據,對于整個行業的發展提升帶來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此外,在建設過程中,廢棄的渣石用于雪道填方及景觀工程,内部消化棄渣總計約30萬立方米,同時将施工中開挖出的石材經過簡單加工後二次利用,做成各類建築物的“石籠牆”,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形成了石牆、石屋等濃郁的中國北方山村文化特色。
荔枝新聞北京工作部記者/劉辛 許迪侃 剪輯/奚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