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古代,能夠參加科舉考試,并且成功金榜題名,是讀書人一種莫大的榮耀,而如果能夠在科舉考試中奪得第一成為狀元,那麼基本上就是未來的一品高官,有望封侯拜相的存在了,曆史上著名的文天祥就是狀元出身。

基本上能夠成為狀元的人,在文韬武略方面都會有很傑出的成就,而清朝時候的這個狀元,他之是以能夠成為狀元,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運氣,這個人就是光緒二十一年的狀元駱成骧。
駱成骧于1865年出生在雲南,他七歲的時候就失去了母親,唯有與父親相依為命,但他的父親不善處理财務工作,家境很快陷入困窘之中,以至于駱成骧小時候也是經常三餐不定,過得頗為辛苦,于是他的父親就将其過繼給了一位四川來的商人駱滕。
駱成骧在七歲時跟随着養父來到四川,從此就在四川生活,他年幼時便非常聰慧,不管多麼晦澀難懂的經典文獻,他讀上一遍就能夠精熟大意,讀上三遍就能夠背誦,展現出了非常高超的天賦。更為難得的是,擁有如此卓越天賦的駱成骧并沒有是以而自滿,而是更加勤奮刻苦地學習,經常通宵達旦地讀書。
這讓作為養父的駱滕感到極其欣慰,認定自己這個孩子是可造之材,于是花費大力氣将他送進了錦江書院讀書。錦江書院是今天四川大學的前身之一,在當時彙集了整個四川學問最為精深的一批人,而駱成骧憑借着他的天資與勤奮,在書院中得到了衆多老師的喜愛,他的學業愈發精進。
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28歲的駱成骧參加了四川鄉試,并且以全省第三名的優異成績考中舉人,又在30歲的那一年前去京城參加了會試,他多年來的苦學讓他成功考中了貢士,隻需要再參加最後一關的殿試,被皇帝評點名次以後,就能夠成為一名真正的進士。
殿試的時候,所有被主考官們錄取的貢士們會在金銮殿外等候,由皇帝看卷子評最終的名次,但其實這個名次早就由主考官團隊評定,皇帝本身基本不會做太多改動。原本駱成骧的名次被主考官定為第八名,但是光緒皇帝在看到他試卷上寫下的8個字後,忽然就落淚:“狀元就你了!”
原來駱成骧在提筆作答的時候,家國天下的情懷在他胸中振蕩不休,他想到了在西洋列強面前備受欺侮的大清國,想到了坐在金銮殿中想要有所作為卻總被掣肘的皇帝,一時之間悲從中來,寫下了“主憂臣辱,主辱臣死”這八個字,意氣所至,奮發激揚,讓光緒帝也感受到了他的拳拳忠心,于是欽點其為狀元,可謂是相當幸運。
駱成骧在考中狀元以後開始做官,後來一直做到正三品的山西提學使,盡管位高權重,但是駱成骧為官極為清廉,總是将自己的俸祿都給捐獻出去,以至于自己的家境相當貧困,甚至有時候到了無米下炊的境地,是以而被人們稱為清朝最窮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