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唐朝宰相張谏之,為保大唐回歸李氏子孫,不惜對武則天恩将仇報

一代女皇武則天,在她的一生當中經曆過最卑微的宮女時期,最終通過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走上皇帝的高位。

唐朝宰相張谏之,為保大唐回歸李氏子孫,不惜對武則天恩将仇報

這一路走來,她所經曆的東西,往往比我們想象的要更加辛苦。作為一個在封建制度中存在的女性,本身存活就是非常困難的事情,而她不僅活了下來,并且最終能夠成為國家的終極掌權人。從這一點來看,武則天的确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帝王之才。武則天步步為營,為了皇位苦心經營了這麼多年,沒有想到的是,自己晚年竟然敗在了一個80歲老頭的手上。這個人到底是誰?

唐朝宰相張谏之,為保大唐回歸李氏子孫,不惜對武則天恩将仇報

這個80歲老頭名字叫做張谏之,提起他的名字,也許很多人并不認識,畢竟在狄仁傑的光輝照耀之下,他顯得更加若有若無。作為一個努力上進的好青年,張谏之在早年的時候就飽讀詩書,富有才華,就連老師都對他分外欣賞。但學習好并不代表仕途就會一帆風順,他在早年間一直是在地方上,當一個小小的縣令。他幾十年間遲遲沒有翻盤的機會,卻一直兢兢業業的努力做好本職工作。等到武則天登上皇位以後,她開始廣泛的吸納人才,是以張谏之才脫穎而出,成為武則天重用的對象。

唐朝宰相張谏之,為保大唐回歸李氏子孫,不惜對武則天恩将仇報

按道理說,張柬之之是以能夠有最後的宰相之位,這與武則天對他的提拔有着極大的影響。但為什麼最終,武則天卻會在張谏之的逼迫之下,退下了皇帝之位,并且還心不甘情不願地把皇位還給了李唐呢?其實這與張谏之幾經輾轉,幾次被貶又被提拔的這種人生波折有關。當時張谏之,由于與武則天意見不合,兩人心生嫌棄。武則天将他貶出了長安城,後來在狄仁傑的推薦之下,他才能夠重新成為位高權重的當朝宰相。但是在張谏之的思想當中,始終認為王朝應該還給李唐,不應該由女子所掌控。正是是以,他在後來發動了政變。

唐朝宰相張谏之,為保大唐回歸李氏子孫,不惜對武則天恩将仇報

雖然武則天晚年登上了皇帝之位,但是此時的她已經年邁,早已無力管束朝廷政務,是以隻能夠将諸多事物,交予張谏之打理。張谏之雖然是秉持着公正的态度在做事,但武則天對于張氏兄弟的偏袒,也引起了朝廷當中的流言蜚語。在武則天晚年較為荒唐的生活之中,張谏之逐漸失去了對于武則天的期待,他決定發動政變,将李唐王朝還到李氏子孫的手上。

唐朝宰相張谏之,為保大唐回歸李氏子孫,不惜對武則天恩将仇報

有了這個想法以後,張谏之安排親信開始布置政變相關事宜。為了能夠穩固太子李顯的勢力,他一方面安排軍隊集結于玄武門之外,同時又派人前往東宮迎接太子。當兩者皆具備的時候,明顯與衆人一起殺到武則天的寝宮。雖然是文臣,但張谏之見到霍亂朝綱的張氏兄弟,毫不留情立刻将兩人殺了。随後張谏之指令軍隊包圍了長生殿,此時的武則天早已無法憑借一己之力與面前的軍隊抗衡,是以隻能夠在被迫的情況下。将皇位傳給了李顯。雖然武則天一身英明,但最終也逃不過張谏之這個80多歲老頭子的算計。

唐朝宰相張谏之,為保大唐回歸李氏子孫,不惜對武則天恩将仇報

雖然最終李顯能夠重登皇位,必須要感謝的人就是張谏之。但由于李顯本人并不是一個明君,是以在别人陷害張谏之時,并沒有能夠分辨出,反而是将他發配到了邊疆地區,随後張谏之也因為内心積怨含恨而死。由此可見,張谏之這一生都為了李唐王朝在奮鬥,但最終的結局卻是客死異鄉,的确是可悲可歎。雖然後來朝廷已專門為張谏之等人平反,但當年的張谏之,卻是人們心目中最愚蠢的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