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的官員從夏商周時期就已經出現了,人們對古代官員的認識大部分都是來自電視劇中。不可否認的是,電視劇中的官員與正史中的官員肯定是有差別的。值得一提的是,在電視劇中,官員經常會說“臣告老還鄉,臣請辭離任。”
那麼問題來了,古代的官員在退休之後,去哪裡養老?其次官員退休以後皇帝會發放養老金嗎?官員在退休之前說出“臣告老還鄉,臣請辭離任。”的話,無疑是想要表達安享晚年的意願,其次就是在年齡大了之後,人就要選擇退休。
古代的官員在主動退休之後,待遇如何呢?之是以說主動退休,大部分都是因為年齡太大了,無法再繼續為朝廷效力。其後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功高蓋主的退休,這種退休不在讨論範圍,這樣的情況在曆史上是很罕見的,一般隻在開國皇帝時期存在。
大部分官員都是在年齡大了之後選擇主動退休。古代主動退休的官員,在待遇方面肯定是不差的。人們肯定會疑問,就是古代官員退休後沒有養老金,這樣想就大錯特錯了。早在漢朝時期,官員退休就有養老金,隻不過這個養老金是每月“一百斛”。
其次也不是什麼官員都能夠領取到每月“一百斛”的,而是在上大夫品級以上的官員才能。根據漢朝的标準來看,可以通過“1斛=1石=10鬥”進行推算,可見這一百斛足有1000鬥糧食,換算到最後,就是一個月能有四千斤糧食。
漢景帝時期,上大夫以上的官員在退休之後有明确的待遇,史書記載為“孝景帝季年,萬石君以上大夫祿歸老于家,以歲時為朝臣。”根據這樣的記載來看,萬石君說的正是石奮,之是以石奮退休後的待遇高,原因就是石奮以及他的四個兒子都做到了“二千石”,是以被尊稱為“萬石君”。
那麼問題來了,是不是每一個漢朝的官員都有這個待遇呢?首先來說,這種待遇是不具備普遍性的。原因很簡單,漢朝的國力不可能允許每一個漢朝官員在退休之後都享受每月數千斤的糧草待遇。首先來說,漢朝官員在退休之後,能夠有每月“一百斛”的糧食,這是一種殊榮。
在皇帝眼中,官員一生都在為朝廷做貢獻,由此說來,臨到退休的時候,皇帝會賞賜給官員一筆黃金。這筆黃金就相當于“養老金”。舉個例子來說,漢宣帝時期的宰相韋賢,當了一輩子官兒,直到80歲的時候才退休,退休之前,漢宣帝為了表彰韋賢,賞賜了百兩黃金。
《漢書·韋賢傳》對此記載為“時,賢七十餘,為相。五歲,地節三年以老病乞骸骨,賜黃金百斤,罷歸,加賜第一區。”在明朝洪武年間,朱元璋為了激勵官員,制定了規章制度,這樣的規章制度直接規定了官員們到了退休的年紀,就直接去領。
史書記載為“賜在京緻仕武官都督米一百五十石,鈔七十五錠。指揮米一百石,鈔五十錠;千戶、衛鎮撫米九十石,鈔四十錠。百戶、所鎮撫米八十石,鈔三十錠。”在曆史上,并不是每一個朝代都會有退休養老金的,在當時來說,朝代的發展占據了很大的影響。
由于經濟發展的不同,不同朝代對官員退休後的待遇是不同的。經濟發展的不同,在每一個朝代的影響都是不同的,假如經濟發展的不行,那麼朝廷官員在退休後,就不可能有養老金。比如說五代十國時期,常常今年還在發展民生,明年就又開始打仗。
綜合來看,古代的時候,根本沒有完善的養老金制度。退休之後的官員想要有養老金,這就與當時的社會整體生産力與經濟發展水準有關系。由此來說,即使是執掌國事的朝中大臣,想要獲得養老金,也不是人人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