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的詩篇從西周初年綿延到春秋中葉,反映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因為時代久遠,《詩經》中描述過的物事至今仍有蹤迹、名目可作比照的,很可能隻剩下了大山、大河與植物。它們既是相對恒定的自然物,塑造了一地的生活形态,也參與塑造了一地的精神世界和文化核心。

日前,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推出《詩經地理》一書,全書主要講述與《詩經》相關的山、水、植物三個方面的話題,以《詩經》這部經典傳世文獻記載為線索,以其中提及的地理要素作為切入點,将先秦時代的曆史與文獻記載相結合,同時又不斷切換鏡頭,從曆史走進現實,從現實反觀曆史,生動地展現了“詩經地理”這一主題。
世事變化如浮雲,山和水卻是可以尋找與感覺的恒定自然物。山、河、植物成為今天的我們為《詩經》地理梳理出來的三條脈絡,像一副骨架,搭起了《詩經地理》的主體結構。就像本書作者丘濂所說:“古今不變的,有人情,也有江河。”
全書依據的文本是《詩經》,選擇的對象是《詩經》中的山、水、植物,方法論支援的方式是踏訪。對目的地的選擇,創作團隊有一個重要标準,并非選擇單純的風景地理,他們看重在曆史和當下都有人文生活的地點,由人的生存方式、經濟、地理,決定發現的範圍。最終,在《詩經》描述的山地裡面,選擇了首陽山、泰山、宛丘、終南山和随棗走廊;而河流,選的是淇水、漢水、渭水、汶水和汾河。
作者曾焱寫道:“我們希望能夠在先民和自然的關系之中,在打開時間的無數層覆寫之後,去接近發現一點點中國文化的基因密碼;通過遺址辨析、史料發掘,更重要的是通過現實中的實地踏訪,将圍繞山地、河流所發生的文化史、生活史,一層一層打開。”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張知依
編輯/崔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