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男,這個年紀輕輕的人有着太多的故事:曾為華為技術帶頭人,卻創辦港灣網絡與華為針鋒相對,最後又被收編。2010年加入百度成為CTO。2014年空降牛電科技CEO之位,也就是2018年上市的小牛電動。
現在,小牛變成了“大牛”,兩輪變成了四輪。12月15日,李一男攜汽車品牌自遊家(英文品牌“NIUTRON”)官宣亮相,公司名為牛創新能源,依然帶着些小牛電動的氣息。但這次他們要面對的,卻是一場完全不同的戰事。
有錢有廠,自遊家比新勢力起步穩
李一男造車的消息在年初就已傳出,但立項還要追溯到2018年。據他本人透露,“NIUTRON”由“Neutron ”變形而來,意思是中子,代表對宇宙奧秘的探索跟夢想,沿用“NIU”的辨別則是因為小牛電動本身也是讓他驕傲的品牌。

盡管小牛電動設計副總裁劉傳凱加入了自遊家,但新的汽車品牌與小牛電動并沒有股權關系。那麼,自遊家的資金從何而來?不得不說,李一男深厚的技術背景和此前在梅花創投等投資機構的經曆或許幫了大忙。自遊家汽車已獲得IDG資本、COATUE、梅花創投等機構帶來的5億美元A輪融資。李一男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自遊家從成立以來還沒有缺過錢。
對比之下,造車新勢力的資金問題——尤其是非頭部品牌,一直是生死線,而自遊家顯得更遊刃有餘。這或許說明經過前人的市場教育,新能源汽車的接受程度已經大大提高。
不過,面對新勢力給出的持續虧損資料,自遊家的錢能否支撐到穩定的現金流産生依然是未知數。李一男表示目前自遊家擁有近1000人的核心研發團隊,作為對比,新勢力中以技術著稱的小鵬汽車目标2021年底擁有超4500人研發團隊。自遊家距離先發的新勢力們還有一些距離,未來的擴張必然伴随成本增長,包括但不限于人力、場地、産業鍊。
另外,在新勢力們煩惱的産業鍊問題上,自遊家選擇以收購快速入局。位于常州的大乘汽車工廠被自遊家和比亞迪瓜分,自遊家是以獲得了年産18萬輛汽車的産能以及汽車生産資質。在50公裡範圍内還分布着諸多造車産業鍊公司,比如北汽新能源常州工廠、理想常州制造基地,動力電池廠商中航锂電、蜂巢能源,以及小牛電動的動力電池工廠和制造基地,這為以後擴招行業人才打下了基礎。
有錢有廠,自遊家的造車進度迅速加快,車市物語報道,在廠區歸屬權問題解決之前,自遊家的團隊就以租賃方式先進入辦公。
或許正是在這種效率思維指導下,李一男敢于在2021年末宣布造車,2022年3月小批量生産,9月就要上市傳遞的豪言。這種進度對比新勢力們創業之初的一拖再拖堪稱光速。據悉首款車型自遊家NV已經累計進行了三輪工程試制,研發測試裡程超過百萬公裡,首輪冬夏試驗已經完成,目前正在進行第二輪冬季測試。
李一男和自遊家趕上了好時候,給外界的感覺就像憑空冒出來一個“”攪局者。關于外界關心的定位問題,李一男對外表示,品牌定位“肯定是高端”,但“不會對标市場現有品牌的某一款車型”。而據我們了解,産品對标這件事情,廠商的意見,改不了使用者的心思。
“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在使用者眼裡,自遊家會先和誰産生競争?
宣稱不對标,自遊家的造車仗怎麼打?
在官方資料中,自遊家的技術路線是純電動BEV(Battery Electric vehicle)和增程式電動EREV(Extended-Range Electric Vehicle)并行,首款産品自遊家NV定位于中大型高端SUV,采用Urban Exploring設計理念,聚焦都市出行,打造城市-越野融合風。
當增程式、中高端、SUV幾個詞出來時,圍觀群衆的意見應該忍不住了:這不是妥妥對标理想ONE嗎?然而對于初創的自遊家而言,理想ONE超過30萬元的高端定價不一定是一個合适的價格,畢竟理想ONE誕生之時,新能源的競争遠不如今天激烈。至少在成本效益這方面,外界有望看到一些差異化。
而在長期戰略規劃中,和高端綁定的特斯拉、蔚來顯然也是自遊家的目标。但詳細考究起來,蔚來和特斯拉都在2019前後遇到過一系列關于資金、安全等方面的問題,在發展初期經曆過明顯低谷,最終才有了穩定的高端形象。另外,高端是一種地位,也是一種無形的限制,尤其是在擴張問題上。蔚來目前正在為了擴張市場打造獨立的新品牌。
自遊家的定位在目前不會涉及這一系列問題,遠期來看,疑問仍在。
在産業鍊層面,自遊家卻可以優先學習理想的成本控制。都是主打一款車型,無論是零部件還是後期維護服務,都有着容易采購和低成本的标準化優勢。是以在新勢力中,理想今年Q3淨虧損已經僅有2150萬元, Non-GAAP 口徑的經營利潤和淨利潤的雙雙轉正,理論上盈利不再是難題。
當然,理想目前的問題已經是産品多樣化,否則即使盈利也很難在與蔚來、小鵬的後續競争中一直占優勢。而對自遊家而言,活下去并建立品牌形象、銷售管道,在現階段的重要性遠高于其他産品規劃,否則一切都是鏡花水月。
而自遊家能否站穩腳跟,就要看李一男在采訪中表達的“以滿足市場需求為主”是否能複制理想的發展路徑。2019年4月,增程式混動、價格超過30萬的七座SUV理想ONE第一次上市時同樣讓市場看不懂。但事實證明,曾經創立汽車之家的創始人李想确實很明白目标使用者到底需要什麼,無論是充足的大空間還是更放心的續航,理想ONE做到了點子上。
當需求的接力棒來到自遊家手上,市場的競争格局已經變了。尤其是曾經束手束腳的傳統車企紛紛開始有了大動作。比如近期比亞迪高管在社交平台征集高端新能源MPV的需求,正對應着其2022年上半年将釋出獨立營運新品牌的傳聞。
當越來越多的車企在細分需求領域下功夫,自遊家的“快”能不能占到先機?這個問題融資和産業鍊建設都不是确定的答案,隻有市場才能下最後定論。
結語
今年四月李一男造車的消息流傳時,外界還普遍認為其第一輛車會是類似五菱宏光mini的小型代步車。但目前披露的規劃表明,李一男和自遊家在造車上的野心不小,而且支援力量也很強大。
小牛電動創業時,15天便衆籌了7200萬元,而李一男打造小牛電動首款智能電動車N1隻用了不到兩年。現在,距離自遊家的産線運轉還有不到四個月。或許,自遊家最後也能像奮起直追的哪吒汽車一樣,靠自己的努力擠進新勢力的榜單。生産将是官宣後的第一次考驗,而它已經很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