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邦的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内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這是劉邦得了天下之後的感慨

如果說嬴政滅六國的成功是有天時地利,而他本就是老秦的候選接班人,而劉邦 隻比秦始皇小三歲的他,在秦始皇死去之後才緩緩展開自己的大業。48歲一介布衣提三尺寶劍崛起于亂世,50歲攻入鹹陽滅秦,55歲擊殺項羽稱帝,62歲離開人世。他人生中所有大事幾乎都發生在生命的最後十四年裡。

回想他的一生,他一生的偶像、大丈夫當如是也的秦始皇嬴政、投降于他的秦王子嬰、他北面事之的楚懷王熊心、他最大的敵人西楚霸王項羽、還有他手下的戰友兼敵人韓信、彭越、英布、臧荼、張敖、韓王信……甚至說蕭何、張良、陳平這些人又何嘗不是另一種對手,而他戰勝了所有這些人,直到死前最後一年還在東征西讨、平定四方,在秦始皇短暫的統一之後,是他徹底将分離勢力消滅幹淨,建立了冠絕古今的四百年基業,從此以後中國這個國家破碎過無數次,但是最終又能拼回來,他給這個民族定下了一個光輝而不朽的名字——漢——幾千年的大漢民族由此而來

一個毫無任何政治資本,一介草民,如何成就一代豐功偉業 ?

從早期不勞作生産被太公打罵被人覺得沒志氣——到呂公面相後認為此人不凡便娶妻呂雉 ——到後芒砀山落草為寇 ——沛縣起兵 ——經曆雍齒叛變 ——到與張良初逢——再奪豐邑敗雍齒——投于楚懷王——到與項梁合兵——到任武安侯西征——兩次攻打昌邑——再遇張良——奪取關中——滅秦 得關中王——再到鴻門宴——到分封漢王——到楚漢之争——到登基稱帝 ——病榻問相——去世, 這裡的每一段經曆都可歌可泣

劉邦駕崩于公元前195年,即高祖十二年的四月二十五日(6月1日),享年六十二歲,葬于長陵(在今陝西鹹陽),谥号為高皇帝,廟号是太祖。葬于長陵。長陵,位于西安市中心以北約20公裡、鹹陽市以東約20公裡的窯店鎮三義村北。

劉邦也是一位被後世書寫故事最多,研究最多的帝王之一,通過一些曆史記錄,後人普遍認為劉邦很有政治手段,政治頭腦,管理技能也是杠杠的 。

一、劉邦知人善任 他能夠把每個人安排到合适的崗位上各司其職,同時他也能夠了解自己的才能。漢初三傑就是他自己選出來的,還把自己得天下的原因也歸結到會用人上,可以說劉邦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他人都有很準确的了解,這不得不說是可怕的才能。

二、劉邦頭腦清醒 他始終對自己的處境有着清醒的認識。起兵反秦時,雖然也算是趕鴨子上架但之後也就認認真真負起了責任,絲毫沒有要打退堂鼓的意思。拿下關中被項羽叩關攻擊時,劉邦也知道自己的實力根本不足以對付項羽,馬上裝孫子認慫。包括後來追擊項羽、和親匈奴、親征英布也是當機立斷,在犯下錯誤後能夠立即認識到目前的形勢以及什麼才是主要問題所在

三、劉邦能克服弱點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弱點,克服弱點是十分痛苦的一件事,而貪财好色的劉邦在拿下鹹陽後居然可以做到對宮中财物和女性秋毫無犯,這種意志力也讓範增十分畏懼。

四、劉邦舍得賞賜 劉邦的部下曾經稱贊他賞賜公道,不像項羽吝惜賞賜,嫉賢妒能。劉邦任用韓信時專門齋戒沐浴,登壇拜将,後來韓信借機想當假齊王時劉邦直接封了個真的,蕭何被定為了首功,張良更是被允許随便挑選自己的領地。這樣的待遇對于人才的吸引力簡直是緻命的,大家會覺得自己的付出是真心值得的,是以項羽事後怎麼利誘韓信,他也都是死心塌地跟着劉邦幹。

五、劉邦不幹預具體事務,對于戰事,劉邦就能舍得放手給下屬去幹,他知道自己指揮不如韓信,他從不越級指揮韓信的戰場布置,也不會對蕭何的運糧工作指指點點。

六 . 厚臉皮說成首要原因還是有點開玩笑了,劉邦确實有過些上不了台面的舉動(兵敗時想丢孩子下車,自己好輕裝跑路)。

七 . 比較重視軍紀,進入漢中後與群眾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

八 . 他是反秦義軍中第一個意識到了在秦末天下大亂之時,戰國時舊式的貴族政治已經結束,而能否争取平民的支援是至關重要的。他制定的政策符合了平民階級的政治期望, 取得得較為廣泛的支援.。對群眾的征發不多,還婉拒了群眾交來的牛羊酒食:“非乏,不欲費人。”後來與項羽打持久戰時,還下令将戰死士兵用棺木收斂再轉送回家,使士兵不擔心死後屍骨暴于荒野。對于當時底層士兵來說這是一個非常難得的仁慈,成功地讓四方歸心。

有人說劉邦心狠手辣,狡兔死走狗烹,大殺功臣。又自私,為了自己連兒女都可以不要,劉邦,對朋友、大臣心存猜忌,實屬不仁不義;;在父親面前沒有盡到應盡的義務;在孩子面前失去了做父親的資格。但作為一個皇帝,他是個好皇帝,一千個人讀劉邦 就有一千個劉邦的形象在眼前,我所了解的電視和書中的劉邦是這樣的,但是最終我還是讀不懂劉邦到底是一個啥樣子的人,各位看官老爺能再指點指點江山嗎/ 留下你的高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