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果讓你用一句話總結《道德經》的精髓,你會用哪一句?為什麼?

如果讓你用一句話總結《道德經》的精髓,你會用哪一句?為什麼?

文|新知堂原創

我非常不了解,即使大學裡的教授講老子,也要把老子出關時受關尹逼迫著書的傳說當作曆史事實來講。這個傳說一定站不住腳,曆史上每一位思想家著書立說都是主動的過程。

因為任何一個學說在成熟之前需要在作者腦子裡醞釀數年甚至數十年之久。思想是一個主動的過程,思想一旦有了成果,思想者迫不及待地将這個成果公諸于世,希望它流傳萬古。

老子著書立說,不是因為看到了周室衰微而對世界失去了信心,要逃離這非之地。而是要、試圖改變天下紛亂不息、兵戈不斷的現狀,使天下變得太平清靜。老子的道理是講給侯王或天子的,即當時衆王國的統治者。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如何把國家治理好。

如果讓你用一句話總結《道德經》的精髓,你會用哪一句?為什麼?

老子不滿意侯王治理天下的政策,因為天下在他們的治理下反而越治越昏亂。他要給侯王們找到治國理政的新路子,制定出搞好政治的新政策。但是他的開篇卻不從如何治理國家講起,反而講了些與政治無關的玄學。

“道可道,非常道”,不可言說的“常道”,是天地萬物之母。認識有萬物先要認識這萬物之母。道生養萬物,萬物是枝葉,道是根本。通過認識道進而認識萬物的過程就是“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也叫崇本息末。“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複守其母,沒身不殆”。

要想把政治搞得好,首先要抓住治國理政的要領。這個要領,不僅僅适用于政治,還适用于萬事萬物。這個要領不是别的,就是道。“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不臣。侯王若守之,萬物将自賓。”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亦将無欲,無欲以靜,天下将自定。”

如果讓你用一句話總結《道德經》的精髓,你會用哪一句?為什麼?

這是要告訴侯王們,你們要想搞好政治,先不要忙着制定政策,而要先靜下心來學道。

為什麼學道就能治理好國家呢?你們看,萬物井井有條,各得其所,從不互相攻伐。知道為什麼嗎?是因為有“道”的生養和治理。是以,道是萬物的主宰,猶如侯王是萬民之主。

但是,你們見過道高高在上嗎?道生養萬物,使萬物各得其所,可它卻甘居萬物之下之後,生怕為萬物知曉。結果呢?“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夫唯不争,是以天下莫能與之争。” 再看看水,“利萬物而不争,處衆人之所惡”,“夫唯不争,故無尤。”再看看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能成己私。”

侯王自謂“孤”、“寡”、“不糓”,高高在上,時刻不忘刷存在感,有一點功勞就害怕老百姓忘記。人們最讨嫌這幾種稱呼了,侯王們偏偏拿來用做自稱。他們刷的存在感越強,老百姓就越厭煩。

治國理政的秘訣是什麼呢?就是效法道、水和聖人,以無為、無事取天下。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為無為,則無不治。

如果讓你用一句話總結《道德經》的精髓,你會用哪一句?為什麼?

侯王也想不通啊,我那麼辛苦地治理國家,國家反而治不好。我無為,天下就能太平了,道理何在呢?老子解釋說:你們沒有看到嗎?“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章,盜賊多有”,“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矣”,“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是以,聖人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天之道予而不取,天之德為而不恃、功而不居。法無為,就是法天道。

學道學到最高境界就是無為,“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如果讓你用一句話總結《道德經》的精髓,你會用哪一句?為什麼?

侯王如果能學到無為的境界,哪怕不想天下太平,天下也将會自然而然地進入太平清靜的狀态中。是以,《道德經》的精髓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那就是:無為是治理天下的最好法則。

如果讓你用一句話總結《道德經》的精髓,你會用哪一句?為什麼?

圖檔來源于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您若喜歡該文章,請長按下面圖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