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总结《道德经》的精髓,你会用哪一句?为什么?

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总结《道德经》的精髓,你会用哪一句?为什么?

文|新知堂原创

我非常不理解,即使大学里的教授讲老子,也要把老子出关时受关尹逼迫著书的传说当作历史事实来讲。这个传说一定站不住脚,历史上每一位思想家著书立说都是主动的过程。

因为任何一个学说在成熟之前需要在作者脑子里酝酿数年甚至数十年之久。思想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思想一旦有了成果,思想者迫不及待地将这个成果公诸于世,希望它流传万古。

老子著书立说,不是因为看到了周室衰微而对世界失去了信心,要逃离这非之地。而是要、试图改变天下纷乱不息、兵戈不断的现状,使天下变得太平清静。老子的道理是讲给侯王或天子的,即当时众王国的统治者。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把国家治理好。

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总结《道德经》的精髓,你会用哪一句?为什么?

老子不满意侯王治理天下的政策,因为天下在他们的治理下反而越治越昏乱。他要给侯王们找到治国理政的新路子,制定出搞好政治的新策略。但是他的开篇却不从如何治理国家讲起,反而讲了些与政治无关的玄学。

“道可道,非常道”,不可言说的“常道”,是天地万物之母。认识有万物先要认识这万物之母。道生养万物,万物是枝叶,道是根本。通过认识道进而认识万物的过程就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也叫崇本息末。“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要想把政治搞得好,首先要抓住治国理政的要领。这个要领,不仅仅适用于政治,还适用于万事万物。这个要领不是别的,就是道。“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不臣。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宾。”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总结《道德经》的精髓,你会用哪一句?为什么?

这是要告诉侯王们,你们要想搞好政治,先不要忙着制定政策,而要先静下心来学道。

为什么学道就能治理好国家呢?你们看,万物井井有条,各得其所,从不相互攻伐。知道为什么吗?是因为有“道”的生养和治理。所以,道是万物的主宰,犹如侯王是万民之主。

但是,你们见过道高高在上吗?道生养万物,使万物各得其所,可它却甘居万物之下之后,生怕为万物知晓。结果呢?“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夫唯不争,是以天下莫能与之争。” 再看看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夫唯不争,故无尤。”再看看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己私。”

侯王自谓“孤”、“寡”、“不糓”,高高在上,时刻不忘刷存在感,有一点功劳就害怕老百姓忘记。人们最讨嫌这几种称呼了,侯王们偏偏拿来用做自称。他们刷的存在感越强,老百姓就越厌烦。

治国理政的秘诀是什么呢?就是效法道、水和圣人,以无为、无事取天下。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无为,则无不治。

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总结《道德经》的精髓,你会用哪一句?为什么?

侯王也想不通啊,我那么辛苦地治理国家,国家反而治不好。我无为,天下就能太平了,道理何在呢?老子解释说:你们没有看到吗?“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所以,圣人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天之道予而不取,天之德为而不恃、功而不居。法无为,就是法天道。

学道学到最高境界就是无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总结《道德经》的精髓,你会用哪一句?为什么?

侯王如果能学到无为的境界,哪怕不想天下太平,天下也将会自然而然地进入太平清静的状态中。所以,《道德经》的精髓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无为是治理天下的最好法则。

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总结《道德经》的精髓,你会用哪一句?为什么?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您若喜欢该文章,请长按下面图片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