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化名人訪談丨無懼磨砺,溫潤有方——訪齊家治玉傳承人邢财成

人物介紹

邢财成,甘肅蘭州人,齊家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長期從事我國曆朝曆代玉器制作工藝的研究,尤其以齊家文化治玉技藝見長。2016年被中央電視台《尋寶》欄目組聘為古玉器鑒定專家,參加“尋寶鑒定走進齊家文化故裡”暨“齊家文化與華夏文明國際論壇”活動。2019年被甘肅省齊家文化研究會聘為“甘肅省齊家文化研究會治玉中心主任”,代表甘肅省齊家文化研究會參加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會新石器時代考古專業委員會、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臨洮縣人民政府聯合舉辦的“早期文化交流:路徑與社會”學術研讨會。2020年申報臨夏州第五批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齊家文化治玉項目,于2021年5月28日通過了州人民政府的準許。

文化名人訪談丨無懼磨砺,溫潤有方——訪齊家治玉傳承人邢财成

古往今來,中華民族對玉總是懷有一種來自基因的敬意,玉以其“潤澤以溫,仁之方也”等特有的品質被國人所推崇。如《周禮》中提到的“以玉作六瑞,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以圭、壁、琮、璋為主的禮儀器,正是西周崇玉文化禮制化的代表,玉器被賦予了獨特的精神内涵,被當成抽象化和理性化的神物、聖物,也是道德觀念的載體,它們最重要的作用,是确立和鞏固宗法等級制度基礎上的人倫關系。玉在中國文化中早已形成了一種美好的精神象征。為道德、習俗、神靈、财富、權力的象征物。由此還派生出很多跟玉有關的成語,如“濟濟辟王,左右奉璋”“瓊瑰玉佩”“報之以瓊瑤”“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教育君子要執身如玉、謹言慎行等。

文化名人訪談丨無懼磨砺,溫潤有方——訪齊家治玉傳承人邢财成

可見,玉在傳統文化中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玉文化也從誕生之日開始延綿至今,從未中斷。近日,2021甘肅文旅高品質發展研讨暨非遺文化周系列活動——“薪火相傳 紅色匠心”金城手工非遺展活動在蘭召開。齊家文化治玉傳承人邢财成代表甘肅省齊家文化研究會參加了此次活動。他在活動現場還原了古人是如何制玉的,他“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治玉過程高雅而富有儀式感,引起了現場觀衆的強烈興趣。

邢财成告訴記者,他是齊家治玉技藝第五代傳承人,自幼酷愛奇石美玉,并跟着自己的舅舅,也是齊家治玉技藝第四代傳承人張英儒學習治玉,邢财成在年少時就掌握了完整的齊家治玉技藝。但是,學成之後的他卻面臨着嚴峻的挑戰。邢财成說:“上世紀60年代以後,治玉工匠為了提高制玉效率,逐漸以電動工具代替傳統治玉工具(琢玉凳)。擠壓了傳統治玉的生存空間,迫使傳統治玉逐漸退出曆史舞台。”這是邢财成以及很多傳統治玉工匠不願看到的,為了精進技藝和尋求發展空間,邢财成後來又鑽研現代雕玉技術,但是他始終放不下古法治玉的情節,于是他暗下決心,要将古老的治玉技術複興、發揚和傳承下去。

文化名人訪談丨無懼磨砺,溫潤有方——訪齊家治玉傳承人邢财成

之後,邢财成開始沉下心來潛心研究我國曆朝曆代玉器及其制作工藝,尤其在以挖掘、探究、傳承齊家文化治玉技藝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2016年,被中央電視台《尋寶》欄目組聘為古玉器鑒定專家;2019年代表甘肅省齊家文化研究會參加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會新石器時代考古專業委員會、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臨洮縣人民政府聯合舉辦的“早期文化交流:路徑與社會”學術研讨會。

作為齊家文化治玉傳承人,對于齊家文化是耳熟能詳的,談起齊家文化的淵源,邢财成如數家珍般地告訴記者,齊家文化是瑞典學者安特生于1924年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廣河縣齊家鎮園子坪村齊家坪社發現,有别于“馬家窯文化遺存”等的遺址,并提名為“齊家期”遺址。1944年,我國考古學創始者夏鼐先生發掘甘肅省廣河縣(甯定縣)陽窪灣遺址後,确定“齊家期”遺存晚于“甘肅仰韶文化”遺存。1947年至1948年,考古學家裴文中等在發掘臨洮縣瓦罐嘴遺址後,正式提出了“齊家文化”的名稱。齊家文化是黃河上遊地區以甘肅為中心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到青銅時代早期文化。齊家文化遺存分布十分廣泛,東達陝西省的西北部,南到四川省的白龍江流域,西至青海省的海東和海北地區,向北輻射到甯夏回族自治區以北的内蒙古阿拉善左旗。

文化名人訪談丨無懼磨砺,溫潤有方——訪齊家治玉傳承人邢财成

齊家文化中的玉器,以其特有的樸拙之氣,向人們傳遞着四千多年前史前人類的曆史資訊。但是從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前,由于出土的齊家玉器資料較少,導緻人們對齊家玉器少有關注。直到1975年武威皇娘娘台遺址的第四次發掘發現了300多件齊家文化玉石器,人們才重新意識到對齊家文化中玉器的重要地位。但與此同時,一些商人和收藏家也紛紛湧入甘肅收購齊家古玉,引發農民大規模挖掘,對齊家古玉的研究造成了破壞,但這種收藏熱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齊家文化的知名度。除皇娘娘台遺址外,甘肅武威海藏公園遺址、永靖秦魏家遺址、青海柳灣遺址以及有“東方龐貝”之稱的喇家遺址等都出土了不少齊家文化玉器。齊家文化玉器也成為古玉器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玉器及玉文化研究專家楊伯達先生也将齊家文化玉器列為中國史前五個玉文化闆塊之一。

翻看了邢财成工作室關于齊家玉的各方資料和玉器實物,記者發現齊家玉器形制簡潔大方、樸素自然,渾雄拙樸、磅礴大氣、器身大多光素無紋。邢财成說,齊家文化玉器數量龐大,品種極為豐富,齊家文化玉器少了幾分紅山文化玉器的靈動,也沒有了良渚文化玉器的繁複抽象,但是,齊家文化玉器已初步形成了“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的格局,為商周玉器禮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在中華玉文化的形成過程中産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文化名人訪談丨無懼磨砺,溫潤有方——訪齊家治玉傳承人邢财成

邢财成經過多年翻閱曆史文獻分析、走訪交談和田野遺址考察獲悉,齊家文化治玉是齊家文化先民在長期的曆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具有鮮明中華民族特征的治玉工藝流程。齊家文化先民在華夏大地上率先使用青銅工具治理玉器,對夏商周的傳統治玉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俗話說,“玉不琢不成器”,如何把一塊璞玉雕琢成美玉呢?邢财成一邊示範一邊介紹,首先将玉料根據玉的顔色确定治成哪種形制的玉器,其次依照玉的紋理用石刀和青銅刀将玉料切出相應的玉胚,然後再用骨質工具或青銅工具在切好的玉胚上治理出孔道,最後将治理好孔道的玉胚加以整邊修形最終成器。齊家文化治理的玉器有玉璧、玉琮、玉圭、玉璋、玉琥和玉璜等六種禮器類,玉刀、玉斧、玉鏟和玉钺等兵器類,還有各種材質的珠飾類。另外,根據玉的顔色治成不同形制和不同用途的玉器,同一類型的玉器也有大小、薄厚之分,說明齊家文化先民在日常活動中已經運用了數學、幾何、實體、美術等諸多學科的知識。

文化名人訪談丨無懼磨砺,溫潤有方——訪齊家治玉傳承人邢财成

齊家文化治玉是中華傳統治玉文化的根基和脈源,然而在傳統治玉生存環境日益惡化的今天,必須對齊家文化治玉從文獻資料、遺存實物、工藝流程等全方位的加以保護。近年來,邢财成針對齊家文化治玉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搜集整理了大量的與齊家文化治玉相關的實物和資料,并于2019年成立了齊家文化治玉中心,對齊家文化治玉工藝流程進行真實、全面、系統的複原。邢财成說:“中心成立後,我将繼續搜集整理齊家文化治玉相關實物和資料,建立較為完整的齊家文化治玉資料庫,制作齊家文化治玉工藝流程的影像資料,還将申請齊家文化治玉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建設以展示、示範和體驗為一體的齊家文化治玉展示體驗館,同時開設齊家文化治玉教育訓練班,雖然現在我有三個傳承人,但數量是遠遠不夠的,我将在此基礎上繼續為齊家文化治玉的傳承發展培養傳承人。”

訪談結束時,邢财成鄭重地說:“甘肅境内分布着豐富的地表玉礦,東部的鴛鴦玉礦、中部的馬銜山玉礦和西部的馬鬃山玉礦和三危山玉礦,這些豐富的玉礦為齊家文化治玉提供了充足的物質保障。齊家文化先民在華夏大地上率先使用青銅工具治理玉器,為中華傳統治玉奠定了運用金屬工具治理玉器的基調,這一重要的曆史價值,對中華傳統治玉産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将繼續以無懼磨砺、溫潤有方的玉之精神,将齊家玉文化傳承下去。”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華靜

責任編輯丨白愛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