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
邢财成,甘肃兰州人,齐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我国历朝历代玉器制作工艺的研究,尤其以齐家文化治玉技艺见长。2016年被中央电视台《寻宝》栏目组聘为古玉器鉴定专家,参加“寻宝鉴定走进齐家文化故里”暨“齐家文化与华夏文明国际论坛”活动。2019年被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聘为“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治玉中心主任”,代表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时代考古专业委员会、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临洮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早期文化交流:路径与社会”学术研讨会。2020年申报临夏州第五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齐家文化治玉项目,于2021年5月28日通过了州人民政府的批准。

古往今来,中华民族对玉总是怀有一种来自基因的敬意,玉以其“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等特有的品质被国人所推崇。如《周礼》中提到的“以玉作六瑞,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以圭、壁、琮、璋为主的礼仪器,正是西周崇玉文化礼制化的代表,玉器被赋予了独特的精神内涵,被当成抽象化和理性化的神物、圣物,也是道德观念的载体,它们最重要的作用,是确立和巩固宗法等级制度基础上的人伦关系。玉在中国文化中早已形成了一种美好的精神象征。为道德、习俗、神灵、财富、权力的象征物。由此还派生出很多跟玉有关的成语,如“济济辟王,左右奉璋”“琼瑰玉佩”“报之以琼瑶”“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教育君子要执身如玉、谨言慎行等。
可见,玉在传统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玉文化也从诞生之日开始延绵至今,从未中断。近日,2021甘肃文旅高质量发展研讨暨非遗文化周系列活动——“薪火相传 红色匠心”金城手工非遗展活动在兰召开。齐家文化治玉传承人邢财成代表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参加了此次活动。他在活动现场还原了古人是如何制玉的,他“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治玉过程高雅而富有仪式感,引起了现场观众的强烈兴趣。
邢财成告诉记者,他是齐家治玉技艺第五代传承人,自幼酷爱奇石美玉,并跟着自己的舅舅,也是齐家治玉技艺第四代传承人张英儒学习治玉,邢财成在年少时就掌握了完整的齐家治玉技艺。但是,学成之后的他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邢财成说:“上世纪60年代以后,治玉工匠为了提高制玉效率,逐渐以电动工具代替传统治玉工具(琢玉凳)。挤压了传统治玉的生存空间,迫使传统治玉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这是邢财成以及很多传统治玉工匠不愿看到的,为了精进技艺和寻求发展空间,邢财成后来又钻研现代雕玉技术,但是他始终放不下古法治玉的情节,于是他暗下决心,要将古老的治玉技术复兴、发扬和传承下去。
之后,邢财成开始沉下心来潜心研究我国历朝历代玉器及其制作工艺,尤其在以挖掘、探究、传承齐家文化治玉技艺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2016年,被中央电视台《寻宝》栏目组聘为古玉器鉴定专家;2019年代表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时代考古专业委员会、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临洮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早期文化交流:路径与社会”学术研讨会。
作为齐家文化治玉传承人,对于齐家文化是耳熟能详的,谈起齐家文化的渊源,邢财成如数家珍般地告诉记者,齐家文化是瑞典学者安特生于1924年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齐家镇园子坪村齐家坪社发现,有别于“马家窑文化遗存”等的遗址,并提名为“齐家期”遗址。1944年,我国考古学奠基人夏鼐先生发掘甘肃省广河县(宁定县)阳洼湾遗址后,确定“齐家期”遗存晚于“甘肃仰韶文化”遗存。1947年至1948年,考古学家裴文中等在发掘临洮县瓦罐嘴遗址后,正式提出了“齐家文化”的名称。齐家文化是黄河上游地区以甘肃为中心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早期文化。齐家文化遗存分布十分广泛,东达陕西省的西北部,南到四川省的白龙江流域,西至青海省的海东和海北地区,向北辐射到宁夏回族自治区以北的内蒙古阿拉善左旗。
齐家文化中的玉器,以其特有的朴拙之气,向人们传递着四千多年前史前人类的历史信息。但是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由于出土的齐家玉器资料较少,导致人们对齐家玉器少有关注。直到1975年武威皇娘娘台遗址的第四次发掘发现了300多件齐家文化玉石器,人们才重新意识到对齐家文化中玉器的重要地位。但与此同时,一些商人和收藏家也纷纷涌入甘肃收购齐家古玉,引发农民大规模挖掘,对齐家古玉的研究造成了破坏,但这种收藏热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齐家文化的知名度。除皇娘娘台遗址外,甘肃武威海藏公园遗址、永靖秦魏家遗址、青海柳湾遗址以及有“东方庞贝”之称的喇家遗址等都出土了不少齐家文化玉器。齐家文化玉器也成为古玉器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玉器及玉文化研究专家杨伯达先生也将齐家文化玉器列为中国史前五个玉文化板块之一。
翻看了邢财成工作室关于齐家玉的各方资料和玉器实物,记者发现齐家玉器形制简洁大方、朴素自然,浑雄拙朴、磅礴大气、器身大多光素无纹。邢财成说,齐家文化玉器数量庞大,品种极为丰富,齐家文化玉器少了几分红山文化玉器的灵动,也没有了良渚文化玉器的繁复抽象,但是,齐家文化玉器已初步形成了“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的格局,为商周玉器礼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中华玉文化的形成过程中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邢财成经过多年翻阅历史文献分析、走访交谈和田野遗址考察获悉,齐家文化治玉是齐家文化先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特征的治玉工艺流程。齐家文化先民在华夏大地上率先使用青铜工具治理玉器,对夏商周的传统治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如何把一块璞玉雕琢成美玉呢?邢财成一边演示一边介绍,首先将玉料根据玉的颜色确定治成哪种形制的玉器,其次依照玉的纹理用石刀和青铜刀将玉料切出相应的玉胚,然后再用骨质工具或青铜工具在切好的玉胚上治理出孔道,最后将治理好孔道的玉胚加以整边修形最终成器。齐家文化治理的玉器有玉璧、玉琮、玉圭、玉璋、玉琥和玉璜等六种礼器类,玉刀、玉斧、玉铲和玉钺等兵器类,还有各种材质的珠饰类。另外,根据玉的颜色治成不同形制和不同用途的玉器,同一类型的玉器也有大小、薄厚之分,说明齐家文化先民在日常活动中已经运用了数学、几何、物理、美术等诸多学科的知识。
齐家文化治玉是中华传统治玉文化的根基和脉源,然而在传统治玉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必须对齐家文化治玉从文献资料、遗存实物、工艺流程等全方位的加以保护。近年来,邢财成针对齐家文化治玉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搜集整理了大量的与齐家文化治玉相关的实物和资料,并于2019年成立了齐家文化治玉中心,对齐家文化治玉工艺流程进行真实、全面、系统的复原。邢财成说:“中心成立后,我将继续搜集整理齐家文化治玉相关实物和资料,建立较为完整的齐家文化治玉资料库,制作齐家文化治玉工艺流程的影像资料,还将申请齐家文化治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设以展示、演示和体验为一体的齐家文化治玉展示体验馆,同时开设齐家文化治玉培训班,虽然现在我有三个传承人,但数量是远远不够的,我将在此基础上继续为齐家文化治玉的传承发展培养传承人。”
访谈结束时,邢财成郑重地说:“甘肃境内分布着丰富的地表玉矿,东部的鸳鸯玉矿、中部的马衔山玉矿和西部的马鬃山玉矿和三危山玉矿,这些丰富的玉矿为齐家文化治玉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齐家文化先民在华夏大地上率先使用青铜工具治理玉器,为中华传统治玉奠定了运用金属工具治理玉器的基调,这一重要的历史价值,对中华传统治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将继续以无惧磨砺、温润有方的玉之精神,将齐家玉文化传承下去。”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华静
责任编辑丨白爱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