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假有廟”的“假”是什麼意思?“假”真的通“格”嗎?

“王假有廟”的“假”是什麼意思?“假”真的通“格”嗎?

《易》中有“王假有廟”、“王假有家”的句子,這裡面的“假”字是什麼意思呢?權威名家的解讀是“假”通“格”,來到、到達的意思。且不論“假”通“格”有沒有依據,也不論“假”通“格”對不對,我們還是先探究一下“格”字的來源及其意義吧。

“王假有廟”的“假”是什麼意思?“假”真的通“格”嗎?

“格”字為什麼會有來到的義項呢?為此,我查詢了「百度百科」,原來“格”字本身沒有到來的義項,而是“格”又通“佫”,意思就是“格”又借用了“佫”的義項。再查詢「百度百科」,“佫”除了用作姓外,又通“?”(注:這個字寫不出來)意思是到達、到來。如此多次通假,大費周章,而且最終的這個字還寫不出來,這樣才使“格”字很牽強地有了來到、到達的義項。實際上,“格”字到底有沒有到達的義項,很值得懷疑。

“王假有廟”的“假”是什麼意思?“假”真的通“格”嗎?

傳說倉颉造字,通天地之道,揭鬼神之隐,故文字出而天雨粟、鬼夜哭,可見倉颉初造之文字,并不是簡單的刻畫符号,而是具有深刻意義的。倉颉初文,數量并不多,後世逐漸增衍,乃有如今數萬漢字。倉颉初文,數量有限,故每個字都有高度概括的寬泛意義,後世為了差別一個漢字互相聯系而又不同的意義,于是采取添加部件的方法來差別,尤其是發明了偏旁部首來增衍文字。初文為字根,偏旁以别之,帶有相同字根的漢字,其意義都互相關聯并指向字根,這是關于漢字最大的一個造字規律。

“王假有廟”的“假”是什麼意思?“假”真的通“格”嗎?

“格”字的字根為“各”,要真正了解“格”的本義,就必須探究“各”這個字根的内涵意義。古“各”字的構造,上面是一個弓着的手掌,下面是一個圈畫起來的符号。圈畫起來的符号表示一個封閉的空間,弓着的手掌捂在這個封閉的空間上,這就表示這個圈示的封閉空間被占據了,是獨立的私人空間,不允許别人随便進入。這就像老虎撒尿圈示領地一樣。俗語一山不容二虎,實際是一個領地不容二虎。是以“各”的内涵意義就是分而别之,互不幹擾的獨立空間或界限。下面我們考察一下字根為“各”的漢字,看看這些漢字是不是都與“各”的内涵意義相關聯?

“王假有廟”的“假”是什麼意思?“假”真的通“格”嗎?

字根為“各”的漢字主要有格、客、路、駱、絡、略、烙、恪、酪、閣、咯、賂、洛等,下面我們就一一驗證。“客”字從宀,表示家裡來了外人。家裡的是主人,家外的是外人,外人進了主人家裡就是客人。客随主便,客不擾主,客人和主人是有嚴格界限的,關系再好的客人也不能混同于主人,随随便便沒了限制,還是要分而别之才行。“路”從足,足就是用來走路的,走路要各行其道,各留白間,保持距離,互不幹擾,否則就會撞車。冤家路窄,互不相讓,足不能各,焉得有路?路成擂台矣!“駱”者從馬,古書上指黑鬃的白馬,黑白分明,天然之别也。“絡”者從纟,指像線索一樣的經絡,經絡各通而不相擾。“略”字從田,田間阡陌縱橫,形成網格狀,這就是“略”。阡陌的形成主要是為了便于田地的澆灌和田間管理,并沒有嚴格的尺寸距離上的規定,大體上合适就行,故“略”指宏觀上的安排和考慮,不作微觀具體的安排和考慮。

“王假有廟”的“假”是什麼意思?“假”真的通“格”嗎?

“烙”從火,指用高溫發燙的器物燒灼印迹或焙烤食物,引申指打上或留下标志。焙烤的食物一般幹燥,各各不粘連。燒灼打上的印迹不易消除,以便差別也。“恪”字從心,表示一種思想和信念。這種思想和信念不受欲望或利益的誘惑,不受任何私心雜念的幹擾。是以“恪”指不受私心雜念幹擾的一種信念和态度。“酪”字從酉,酉本指酒,這裡指經發酵的食品。“酪”是一種經發酵而制成的凝固或半凝固的乳制食品。乳本液體,而酪為固體,固體則各自成體,不像乳之相融也。“閣”從門,一般指有門有獨立空間的建築或設施。閣最大的特點就是有獨立的空間。“咯”從口,表示拟聲。“咯”聲發出後,是清脆短促的斷續聲,咯與咯之間有明顯短促的停頓,各自獨立成聲而不混雜。“賂”字從貝,與錢财有關。“賂”指送給别人的财物。本是自己的錢财,卻分而别之送出去,成了别人的錢财,這就是“賂”的内涵意義。“洛”從水,水名,指洛水。洛水在中原地區,自古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原地區是王朝的統治中心,隻可獨占,不可與人共享,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故“洛”字字根為“各”,不可共享之意。

“王假有廟”的“假”是什麼意思?“假”真的通“格”嗎?

總之,字根凡為“各”的漢字,均表示有獨立空間,有顯著界限,都有分而别之,互不侵擾的内涵意義,“格”字更不例外。“格”從木,原指用木材間隔出來的一個個獨立而封閉的空間,格格不入,互不相侵,典型的就是中藥櫃。引而伸之,“格”泛指用一切材質(包括線條)間隔出來的封閉空間。網格化是便于詳細差別不同僚物的一種方法,格式化是把同類事物處理成相同的規格、樣式,是以“格”又引申為對事物屬性的探究、分辨,比如成語格物緻知的“格”,這是可以了解的引申義。但把“格”釋為到達,來到的意思就令人匪夷所思!“格”的内涵意義就是互不幹擾的封閉空間,不易出入,不知與到來、到達的義項是如何聯系起來的?

“王假有廟”的“假”是什麼意思?“假”真的通“格”嗎?

把“格”賦予到達、來到的意義,本就極盡牽強、令人疑惑,又不知所依、大費周章地令“假”通“格”,把“假”也釋作到達、來到的意思,這實在是專家濫用權威、自作聰明的表現。“王假有廟”、“王假有家”出自《易經》,言乎夏商周及之前原始氏族社會之事。原始共産制社會解體後,禅讓制被王權世襲制所取代,選賢任能的傳統被任人唯親的宗法制所打破,公天下變為了家天下。“溥天之下,其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就是所謂的家天下。西周王朝實行井田制,這是家天下的經濟基礎;西周王朝還實行分封制和宗法制,這是家天下的政治基礎。“廟”實際就是宗法制的象征,王就是借助宗廟(宗法制)的力量來實行家天下的統治,故曰“王假有廟”。這裡的“假”就是借助的意思,借助是假的本義。“王假有家”也是同樣的用法。有的本義不用,偏要别出心裁,大費周章地搞些令人匪夷所思的解讀,濫用權威的專家該休矣!

“王假有廟”的“假”是什麼意思?“假”真的通“格”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