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王假有庙”的“假”是什么意思?“假”真的通“格”吗?

“王假有庙”的“假”是什么意思?“假”真的通“格”吗?

《易》中有“王假有庙”、“王假有家”的句子,这里面的“假”字是什么意思呢?权威名家的解读是“假”通“格”,来到、到达的意思。且不论“假”通“格”有没有依据,也不论“假”通“格”对不对,我们还是先探究一下“格”字的来源及其意义吧。

“王假有庙”的“假”是什么意思?“假”真的通“格”吗?

“格”字为什么会有来到的义项呢?为此,我查询了「百度百科」,原来“格”字本身没有到来的义项,而是“格”又通“佫”,意思就是“格”又借用了“佫”的义项。再查询「百度百科」,“佫”除了用作姓外,又通“?”(注:这个字写不出来)意思是到达、到来。如此多次通假,大费周章,而且最终的这个字还写不出来,这样才使“格”字很牵强地有了来到、到达的义项。实际上,“格”字到底有没有到达的义项,很值得怀疑。

“王假有庙”的“假”是什么意思?“假”真的通“格”吗?

传说仓颉造字,通天地之道,揭鬼神之隐,故文字出而天雨粟、鬼夜哭,可见仓颉初造之文字,并不是简单的刻画符号,而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仓颉初文,数量并不多,后世逐渐增衍,乃有如今数万汉字。仓颉初文,数量有限,故每个字都有高度概括的宽泛意义,后世为了区别一个汉字相互联系而又不同的意义,于是采取添加部件的方法来区别,尤其是发明了偏旁部首来增衍文字。初文为字根,偏旁以别之,带有相同字根的汉字,其意义都相互关联并指向字根,这是关于汉字最大的一个造字规律。

“王假有庙”的“假”是什么意思?“假”真的通“格”吗?

“格”字的字根为“各”,要真正了解“格”的本义,就必须探究“各”这个字根的内涵意义。古“各”字的构造,上面是一个弓着的手掌,下面是一个圈画起来的符号。圈画起来的符号表示一个封闭的空间,弓着的手掌捂在这个封闭的空间上,这就表示这个圈示的封闭空间被占据了,是独立的私人空间,不允许别人随便进入。这就像老虎撒尿圈示领地一样。俗语一山不容二虎,实际是一个领地不容二虎。所以“各”的内涵意义就是分而别之,互不干扰的独立空间或界限。下面我们考察一下字根为“各”的汉字,看看这些汉字是不是都与“各”的内涵意义相关联?

“王假有庙”的“假”是什么意思?“假”真的通“格”吗?

字根为“各”的汉字主要有格、客、路、骆、络、略、烙、恪、酪、阁、咯、赂、洛等,下面我们就一一验证。“客”字从宀,表示家里来了外人。家里的是主人,家外的是外人,外人进了主人家里就是客人。客随主便,客不扰主,客人和主人是有严格界限的,关系再好的客人也不能混同于主人,随随便便没了约束,还是要分而别之才行。“路”从足,足就是用来走路的,走路要各行其道,各留空间,保持距离,互不干扰,否则就会撞车。冤家路窄,互不相让,足不能各,焉得有路?路成擂台矣!“骆”者从马,古书上指黑鬃的白马,黑白分明,天然之别也。“络”者从纟,指像线索一样的经络,经络各通而不相扰。“略”字从田,田间阡陌纵横,形成网格状,这就是“略”。阡陌的形成主要是为了便于田地的浇灌和田间管理,并没有严格的尺寸距离上的规定,大体上合适就行,故“略”指宏观上的安排和考虑,不作微观具体的安排和考虑。

“王假有庙”的“假”是什么意思?“假”真的通“格”吗?

“烙”从火,指用高温发烫的器物烧灼印迹或焙烤食物,引申指打上或留下标志。焙烤的食物一般干燥,各各不粘连。烧灼打上的印迹不易消除,以便区别也。“恪”字从心,表示一种思想和信念。这种思想和信念不受欲望或利益的诱惑,不受任何私心杂念的干扰。所以“恪”指不受私心杂念干扰的一种信念和态度。“酪”字从酉,酉本指酒,这里指经发酵的食品。“酪”是一种经发酵而制成的凝固或半凝固的乳制食品。乳本液体,而酪为固体,固体则各自成体,不像乳之相融也。“阁”从门,一般指有门有独立空间的建筑或设施。阁最大的特点就是有独立的空间。“咯”从口,表示拟声。“咯”声发出后,是清脆短促的断续声,咯与咯之间有明显短促的停顿,各自独立成声而不混杂。“赂”字从贝,与钱财有关。“赂”指送给别人的财物。本是自己的钱财,却分而别之送出去,成了别人的钱财,这就是“赂”的内涵意义。“洛”从水,水名,指洛水。洛水在中原地区,自古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原地区是王朝的统治中心,只可独占,不可与人共享,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故“洛”字字根为“各”,不可共享之意。

“王假有庙”的“假”是什么意思?“假”真的通“格”吗?

总之,字根凡为“各”的汉字,均表示有独立空间,有显著界限,都有分而别之,互不侵扰的内涵意义,“格”字更不例外。“格”从木,原指用木材间隔出来的一个个独立而封闭的空间,格格不入,互不相侵,典型的就是中药柜。引而伸之,“格”泛指用一切材质(包括线条)间隔出来的封闭空间。网格化是便于详细区别不同事物的一种方法,格式化是把同类事物处理成相同的规格、样式,所以“格”又引申为对事物属性的探究、分辨,比如成语格物致知的“格”,这是可以理解的引申义。但把“格”释为到达,来到的意思就令人匪夷所思!“格”的内涵意义就是互不干扰的封闭空间,不易出入,不知与到来、到达的义项是如何联系起来的?

“王假有庙”的“假”是什么意思?“假”真的通“格”吗?

把“格”赋予到达、来到的意义,本就极尽牵强、令人疑惑,又不知所依、大费周章地令“假”通“格”,把“假”也释作到达、来到的意思,这实在是专家滥用权威、自作聪明的表现。“王假有庙”、“王假有家”出自《易经》,言乎夏商周及之前原始氏族社会之事。原始共产制社会解体后,禅让制被王权世袭制所取代,选贤任能的传统被任人唯亲的宗法制所打破,公天下变为了家天下。“溥天之下,其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就是所谓的家天下。西周王朝实行井田制,这是家天下的经济基础;西周王朝还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这是家天下的政治基础。“庙”实际就是宗法制的象征,王就是借助宗庙(宗法制)的力量来实行家天下的统治,故曰“王假有庙”。这里的“假”就是借助的意思,借助是假的本义。“王假有家”也是同样的用法。有的本义不用,偏要别出心裁,大费周章地搞些令人匪夷所思的解读,滥用权威的专家该休矣!

“王假有庙”的“假”是什么意思?“假”真的通“格”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