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好聽壹點丨于謙到底怎麼死的?為啥說他死得比嶽飛還冤?

編者按:優美的文字賞心悅目,悅耳的聲音扣人心弦,當文字與聲音相遇,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呢?齊魯晚報·齊魯壹點特推出“好聽壹點”欄目,讓我們循着一個個動聽的聲音,摒棄世界的嘈雜,開啟一段隻屬于耳朵和眼睛的旅程,遇見美好,心生歡喜。

好聽壹點丨于謙到底怎麼死的?為啥說他死得比嶽飛還冤?

今天我們聽到的是史說新語闆塊,一起來聽聽關于曆史的那些事兒吧~

作者及講述者翟恒水剪輯:張志遠

作者簡介:

翟恒水,齊魯晚報創始人之一,教授級進階記者,新聞從業30多年,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山東民進書畫院畫家。擅長人文曆史、股市投資、健康養生、山水畫等領域研究。人生理念,師法自然。

微信号:zhs13001700999(智者愛水)

親愛的聽衆朋友大家好!今天好聽壹點《史說新語》專欄給大家講一個曆史上最大的冤案,冤案的主角叫于謙。大家别誤會哈,此于謙不是德雲社著名相聲演員于謙老師,雖然兩人同名同姓一字不差,且都是名人,但此于謙非彼于謙,兩人差着571歲呢。

咱今天故事裡的于謙是明朝著名的大忠臣、民族英雄,是“史上最大冤案”的男主角。

好聽壹點丨于謙到底怎麼死的?為啥說他死得比嶽飛還冤?

(影視劇中于謙形象)

那麼,大忠臣于謙到底是怎麼死的?為啥力挽狂瀾救回皇上、讓大明朝免遭宋朝“靖康之難”之後,反而被皇上殺了呢?為啥史學家認為他死的比嶽飛還冤呢?

要解密這些曆史疑問,還得從“土木堡事變”和“奪門之變”兩大曆史事件說起。

“土木堡事變”明英宗朱祁鎮被俘

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師也先不守規矩,侵犯他人領地,明英宗不顧群臣勸阻,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趾高氣揚地率十幾萬大軍禦駕親征,北伐瓦剌,把年僅兩歲的皇子朱見深立為太子,令同父異母的弟弟朱祁钰留守。

北伐路上,軍政事務皆由宦官王振專斷,王振胡亂指揮,行軍路線屢屢變化,弄得士兵疲憊不堪。到達土木堡時,饑渴難忍的軍士一哄而起發生嘩變,瓦剌軍趁機進攻。明軍倉促應戰而大敗,兵部尚書邝埜、戶部尚書王佐等66名大臣戰死,英宗朱祁鎮被俘。

英宗被俘虜後,朝廷大亂,朝中不可一日無君,危機之下,留守的朱祁钰被衆臣推舉為新皇帝,是為明代宗(後稱景泰帝),仍立英宗朱祁鎮長子朱見深為太子。史稱“土木堡事變”。

後來,時任兵部侍郎的于謙成功抗敵,并與瓦剌議和,瓦剌首領也先眼見朱祁鎮已經無用,于是同意放回朱祁鎮。

問題來了!朱祁鎮救回來了,可他弟弟朱祁钰已經當上皇帝了,一個朝廷不能有倆皇帝啊!

此時,朱祁钰不但不願意退位,還對大臣們說:“我并不是貪戀帝位,而當初把我推上寶座的是你們啊。”一下子把責任推到了大臣們身上,意思是”你們不能讓我上就上,讓我下就下啊!“不但如此,朱祁钰還廢除了朱祁鎮之子朱見深,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

如此這般,”皇帝哥“朱祁鎮該咋辦呢?讓不讓他回來呢?

經大臣陳述利弊後,朱祁钰還是決定把朱祁鎮迎回京師,但軟禁于南宮,尊為太上皇,并讓錦衣衛對朱祁鎮嚴加控管,宮門不但上了鎖,而且鎖眼裡還灌了鉛,食物隻能由小洞遞入。

“奪門之變”英宗意外複辟

”皇帝哥“朱祁鎮被軟禁七年後,景泰七年(1456年),在對抗瓦剌時立下大功的石亨為了自身利益,開始謀劃讓朱祁鎮複辟,與宦官曹吉祥、太常卿許彬以及徐有貞等人準備行事。

好聽壹點丨于謙到底怎麼死的?為啥說他死得比嶽飛還冤?

(朱祁鎮畫像)

當年正月十六晚,徐有貞換上朝服,懷着緊張而忐忑的心情離開了家,臨行前對妻女交待說:“我要去辦一件大事,辦成了是國家之福,辦不成我徐家就是滅頂之災。你們自己要有心理準備。”

出門後,徐有貞又順路邀請了楊善和王骥作為同黨。楊善和王骥二人都表示要以死報答太上皇。王骥當時已經七十多歲,不但自己親自披甲上馬,還将兒子和孫子都帶在了身邊。三方人馬會齊石亨叔侄、曹吉祥叔侄後,一齊向皇城進發。而石亨掌管皇城鑰匙,是以能夠通行無阻,并順利到達了南宮。

然而,南宮宮門堅固異常,怎麼也打不開。石亨派人用巨木懸于繩上,數十人一齊舉木撞門。門沒有撞開,牆反倒先被震出一個大洞。衆人便從洞中一擁而入。

朱祁鎮這時候還沒睡覺,正在讀書,突然看見一大堆人闖了進來,還以為是弟弟派人來殺自己呢,不禁驚慌失措。誰料衆人一齊伏地高呼萬歲。驚魂未定的朱祁鎮這才問:“莫非你們請我複位麼?這事須要慎重啊。”

一行人來到東華門,守門的士兵上前阻攔。朱祁鎮站了出來,表明自己太上皇的身份。守門的士兵頓時傻了眼,不敢阻攔。于是,衆人兵不血刃進了皇宮,并迅速将朱祁鎮扶上了奉天殿寶座。

石亨敲響鐘鼓,召叢集臣到來。

好聽壹點丨于謙到底怎麼死的?為啥說他死得比嶽飛還冤?

(朱祁钰畫像)

這時天色已經微亮,衆臣因為朱祁钰事先說明今天要臨朝,都已早早等在午門外。聽到鐘鼓齊鳴後,衆人按順序走入奉天門。但眼前的一切使他們目瞪口呆,寶座上的皇帝已經不是景帝朱祁钰了,而是八年前的皇帝朱祁鎮。正在衆人猶豫之際,徐有貞站出來大喊:“太上皇複辟了!”朱祁鎮對百官宣布道:“景泰皇帝朱祁钰病重,群臣迎朕複位,你們各人仍擔任原來的官職。”衆朝臣見此,隻好跪倒參拜。朱祁鎮就這樣又重新取得了皇位。

這個時候朱祁钰在幹啥?朱祁鎮重新坐上皇位時,朱祁钰正在寝宮梳洗準備臨朝,突然聽到前面撞鐘擂鼓。片刻後,宦官回奏說是太上皇複位了,朱祁钰連說三聲:“好,好,好。”然後喘了幾口氣,重新回到床上,面壁睡下。

僅僅過了一個多月,朱祁钰便去世,時年三十,以親王禮葬于西山,毀其所建壽陵,其妃子也都被賜死殉葬。

這就是史上有名的“奪門之變”,也稱“南宮複辟”。

迎回英宗的功臣于謙為啥反被殺害

“奪門之變”後,令人意外的是,當年成功抗擊瓦剌人并接回英宗朱祁鎮的于謙卻被殺了!

英宗成功複辟後,石亨、徐有貞等人将于謙和當時的大學士王文抓捕入獄,然後又誣陷于謙等人想更換太子。于謙并沒有多加辯白,認為這是石亨等人的陰謀,争辯也沒有益處。

定案以後,石享、徐有貞等人請示是否要處死于謙。英宗一開始尚還在猶豫,擔心殺害有功之臣而被非議,徐有貞堅定說:“不殺死于謙,複位之事便師出無名。”于是英宗才下定決心,将于謙殺害抄家,并流放其家人。

從這段記載來看,對殺于謙,石亨、徐有貞等人是處心積慮,英宗是不忍心。

其實于謙之死有着多方面原因,一是,于謙本人脾氣過于剛硬,得罪了衆多朝中大臣。例如在土木堡之變時,于謙怒斥主張朝廷南遷的徐有貞,令其顔面掃地,仕途幾乎斷送,于是徐有貞對于謙懷恨在心。

好聽壹點丨于謙到底怎麼死的?為啥說他死得比嶽飛還冤?

(于謙畫像)

又如石亨為了回報于謙對自己的提攜之恩,在景泰帝朱祁钰面前舉薦于謙的兒子于冕,但于謙并不領情,反而在景泰帝面前指責石亨拍馬屁,兩人關系由此鬧僵。

于謙之是以得罪朝臣,也和景泰帝朱祁钰對他的絕對信任有關。

景泰帝用人時,一定要私下征詢于謙的意見,而于謙以一顆秉公為國之心,不避私人恩怨,具實相告。就導緻那些沒有選上的官員對于謙充滿怨恨,其他大臣也嫉妒于謙的地位和威望。

除此之外,最主要的是,于謙之死歸根到底是為了維護皇朝政治秩序和社會信仰,而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

土木堡之變時,國家危在旦夕,立英宗2歲的兒子朱見深為帝雖然符合禮法,卻不利于解決當時遇到的政治軍事問題。于是于謙提出“社稷為重,君為輕”的理論,支援庶次子朱祁钰登基,讓明朝度過危機。

等到危機過去,整個社會恢複安定之時,人們就會重新考慮正統性的問題,也會尋求機會維護正統性。于謙本人在奪門之變時的表現也證明了這一點。

徐有貞、石亨謀劃奪門之變時,有人跑來告訴于謙,于謙當時手握重兵,想要摧毀他們的密謀易如反掌,但于謙卻選擇聽之任之。等到英宗複辟後,他又從容上朝,甘心聽候處置。

在景泰帝重病而兒子又夭折無後的情況下,于謙知道讓英宗複位是當時最好的一種選擇,由英宗複辟不但有合法性,又能夠減少一些有野心的臣子企圖利用皇位掀起鬥争進而為自己謀利的想法,有利于國家社稷的穩定。

為了國家社稷,于謙情願做一個殉道者,這才是于謙必死而又從容赴死的原因。

嶽飛是以“莫須有”的罪名被冤死,而于謙卻是被皇上和當權者緻死,是以史學家認為于謙死得比嶽飛還冤枉。

八年後,于謙被平反,并在北京建有朝堂。

好聽壹點丨于謙到底怎麼死的?為啥說他死得比嶽飛還冤?

于謙是為了重建社會秩序和華夏社稷文明而慷慨赴死的,他與嶽飛一樣,都是民族英雄,都值得我們後輩永世敬仰。

好啦,今天好聽壹點”史說新語“就給大家講到這裡,謝謝您的收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