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軍将領中也有清廉之士,抗日殉國後,家裡竟無錢安葬

大家都知道,國軍的進階将領很多都是軍閥出身,克扣士兵軍饷、中飽私囊的事情屢見不鮮,即使是接受過革命教育的黃埔軍校高材生,腐敗的現象也比比皆是。

不過,有些人卻能保持清廉的作風,拒絕同流合污,比如咱今天要介紹的馮安邦将軍。

國軍将領中也有清廉之士,抗日殉國後,家裡竟無錢安葬

馮安邦1884年出生于山東濱州無棣縣,祖上是當地有名的士紳,他的父親還當過清朝的五品把總。可惜,到了他這一代,家道中落,飯都吃不飽了,為了謀生,年僅13歲的馮安邦,就在縣城裡扛麻袋。在這期間,馮安邦拜了一個道士為師,學到了一身好本事。

1900年,山東地區出現大饑荒,赤地千裡,餓殍遍野,馮安邦便加入了義和團,開始了軍旅生涯。

辛亥革命後,馮安邦又投入了馮玉祥的部隊,這也是他人生的轉折點。

衆所周知,馮玉祥将軍治軍嚴格,而且提倡清廉,馮安邦為人忠厚,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每月發的軍饷,除了維持基本生活需求外,全都分給了生活困難的士兵,是以深得士兵的擁護和馮玉祥的賞識,十幾年間從連長一級不落幹到師長,還被任命為甯夏省主席。

中原大戰後,馮玉祥下野,馮安邦追随孫連仲投奔了蔣介石,被任命為第42軍27師師長。

國軍将領中也有清廉之士,抗日殉國後,家裡竟無錢安葬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馮安邦深感多年來一直都是中國人打中國人,愧對國家和民族,現在日寇鐵蹄踐踏,正是熱血男兒殺敵報國的好機會,便向蔣介石請纓抗戰。

7月9日,馮安邦率部奔赴前線,其指揮的第27師也是七七事變後第一支開赴抗日前線的國民革命軍。

在上戰場之前,馮安邦慷慨激昂向士兵們宣誓:

“殺敵報國,就在此時!貪生怕死,儲存實力的軍人,是國民革命軍的敗類,不算是炎黃的子孫!”

馮安邦對國家和民族的赤膽忠心,讓在場的官兵無不動容。

馮安邦率部在琉璃河、房山一線阻擊日軍,冒着日寇飛機大炮的猛烈轟炸,沉着應戰,與日軍展開血拼,讓南下的日軍付出了很大的傷亡。戰後,馮安邦晉升為第42軍中将軍長。

不久,為了阻擊日軍進攻山西,馮安邦不顧所部傷亡慘重,連夜奔赴娘子關前線,利用地形,堅守陣地達一個月之久,打退日軍多次瘋狂進攻,有力地配合了忻口戰場的作戰。

娘子關一仗下來,馮安邦一個師隻剩下幾百人,馮安邦兌現了他的諾言,堅決不儲存實力,這與隔壁防區的曾萬鐘、孫震儲存實力、一觸即潰的做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之後不久,馮安邦的部隊經過休整、補充後,又投入到了徐州會戰。在台兒莊戰役中,為了配合孫連仲守衛台兒莊,馮安邦率部在台兒莊外圍陣地死戰不退,多次組織敢死隊發動夜襲奪回陣地,殲滅了大量日軍。

國軍将領中也有清廉之士,抗日殉國後,家裡竟無錢安葬

但可惜的是,1938年11月3日,馮安邦在扼守湖北襄陽的戰役中,不幸被日寇炸彈擊中,當場壯烈殉國,時年54歲。

馮安邦将軍殉國後,其遺體的一部分被運回老家山東安葬。但讓人愕然的是,雖然馮安邦身為中将軍長,但家中竟無錢料理後事。這件事傳到了蔣介石那裡,蔣介石也大為感動,特令發一萬元撫恤。

按理說,馮安邦身為中将軍長,即使不A錢,發的工資也足夠生活富足了,那麼,他的錢都去哪兒了呢?主要有兩個用途——

一是分給了士兵們,士兵們隻要是誰家有困難,不用你開口,馮安邦就派人把錢送過去了。

二是修橋補路,馮安邦的部隊每到一個地方,都會幫當地百姓修橋補路,很多錢都是馮安邦自己出的。後來,很多地方都有“化民橋”,就是為了紀念馮安邦的,因為馮安邦的字叫“化民”。

1940年,政府感其忠勇,特追授馮安邦為陸軍上将,并入祀忠烈祠。建國後,馮安邦又被列入《中華英烈大辭典》名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