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廷玉能配享太廟,為什麼偏偏得不到夢寐以求的“文正”谥号?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張廷玉堪稱清朝最成功的漢臣,他曆經康、雍、乾三朝,曆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等職,官至首席軍機大臣、保和殿大學士(内閣首輔),可謂是位極人臣,登峰造極。

更難能可貴的是,張廷玉還是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所謂配享太廟,就是死後神位與皇帝一起被供奉在皇家太廟之中,享萬世香火。在中國古代,能夠配享太廟的無一例外都是功高蓋世的名臣,比如唐朝的長孫無忌、李靖,明朝的徐達、常遇春等。

縱觀整個清朝近300年曆史,配享太廟的一共有26人,但其中的25人都是滿蒙貴族,唯一享此殊榮的漢臣,就隻有張廷玉一人。

張廷玉能配享太廟,為什麼偏偏得不到夢寐以求的“文正”谥号?

(張廷玉像)

回看張廷玉的一生,編《明史》,修《清實錄》,著書立言,名垂青史,同時又深受雍正帝的信任和器重,封爵拜相,風光一時,本應該非常圓滿了。但是,張廷玉卻也有一個畢生最大之遺憾,那就是死後沒有得到他夢寐以求的“文正”谥号。

谥号是對古代曆史人物一生功過是非的蓋棺定論,分為“美谥”、“平谥”,和“惡谥”。以帝王為例,漢文帝就是“美谥”,表贊揚;明思宗就是“平谥”,表同情;周厲王就是“惡谥”,表斥責。

自唐朝以後,文官的最高谥号就是“文正”,這是所有讀書人夢寐以求的殊榮。對于曆朝曆代的文官來說,甯願不封爵,不拜相,隻要能獲得一個“文正”谥号,便就死而無憾了。

張廷玉能配享太廟,為什麼偏偏得不到夢寐以求的“文正”谥号?

(張廷玉劇照)

比如,明朝時期的著名内閣首輔李東陽,他在彌留之際時,同僚楊一清曾去看望,當時,李東陽已經病入膏肓,既不能言,也不能動,但當楊一清承諾會給他争取到“文正”谥号時,李東陽卻激動到從病榻上跳起來,跪地向楊一清叩謝。由此可見,這個“文正”谥号是有大多的魅力。

誠然,“文正”谥号屬實難得,縱觀整個曆史,也隻有27人有幸獲此殊榮,其中宋朝9人,元朝6人,明朝4人,清朝8人。這裡說明一下,唐朝時的“文貞”其實與後世的“文正”地位相同,宋朝以後,為了避宋仁宗趙祯的名諱,遂改“文貞”為“文正”,而曆史上第一個谥号“文貞”的人,正是唐初名臣魏征。

27人,這是個什麼概念呢?也就是說,史上谥号“文正”的人,還不到狀元總數的三十分之一,實在是稀有珍奇。凡是獲此殊榮者,都是震古爍今的名臣,如範仲淹、司馬光、方孝孺等。

張廷玉能配享太廟,為什麼偏偏得不到夢寐以求的“文正”谥号?

(文正公範仲淹)

對比于其他各朝,清朝難免有“文正”泛濫之嫌。清朝隻有張廷玉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卻有8人死後谥号“文正”,分别是:

湯斌、劉統勳、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

其中,除了劉統勳和曾國藩勉強算是名副其實,其他各位都略顯牽強。既然清朝的“文正”這麼不值錢,張廷玉死後為什麼沒能獲谥“文正”呢?

顯然,張廷玉比曹振镛之流更配得上“文正”谥号,他之是以未能獲此殊榮,是有曆史原因的。

信任并器重張廷玉的是雍正皇帝。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雍正帝在彌留之際,特地指定張廷玉與莊親王允祿、大學士鄂爾泰等同為顧命大臣,并下遺诏恩準張廷玉日後配享太廟。

張廷玉能配享太廟,為什麼偏偏得不到夢寐以求的“文正”谥号?

(乾隆帝與雍正帝畫像)

縱然如此,張廷玉在乾隆朝卻并不受待見。張廷玉晚年,不僅被乾隆帝削去了爵位,還一度被剝奪了配享太廟的資格。隻是最終,乾隆帝考慮到讓張廷玉配享太廟是雍正的遺願,這才不得已加以恢複。

對于配享太廟這件事,張廷玉本身很在意,他在告老還鄉時還曾逼迫乾隆帝留下憑證,保證他死後可以配享太廟,并是以惹怒乾隆帝。除此之外,讓張廷玉夢寐以求的還有“文正”谥号,之是以沒有獲得,那是因為他死得太晚了。

張廷玉得寵于雍正朝,卻病逝于乾隆朝,雍正帝臨終下遺诏恩準張廷玉配享太廟,但并未提前指定張廷玉的谥号,是以,張廷玉的谥号是乾隆帝給的。乾隆不待見張廷玉,自然不會給他“文正”谥号,勉強給個“文和”,已經算是恩賜了。

參考資料:《清史稿》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