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最自豪的制度,到了日本這他們果斷放棄,結果瞬間成世界強國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更是中國曆史上一項意義深遠的改革。這項制度不僅改變了選拔人才的方式,也打破了原有的血緣世襲和士族壟斷,降低了做官的門檻,更是讓沒有官僚世家背景的平民子弟,有機會走向朝堂。

考試是科舉制度選拔人才的主要方式,類似于今天的聯考,隻要報名即可參加考試,通過考試的人就能獲得官職。這與以往的“世襲制”和“察舉制”有本質的不同,是一次,是制度層面的更新,乃至于,連日本都曾經效仿過中國的科舉制度。

中國最自豪的制度,到了日本這他們果斷放棄,結果瞬間成世界強國

在古代,日本曾經多次派使臣前往中國學習,之後,中國的很多文化和制度都被引入到了日本,其中,就包括唐朝的科舉制度。對于當時的日本而言,科舉制度是一項較為先進的人才選拔制度。因為,在中世紀時,日本的官僚制度極度黑暗,權力被壟斷在皇親貴族和宗族士大夫手中,平民百姓沒有打破階層桎梏的希望,人才的流動性被限制。

是以,在看到中國的科舉制之後,日本仿佛看到了希望,于是,快速“引進”到國内。公元701年,日本頒布了《大寶律令》實行“貢舉”制度。由地方舉薦到中央參加考試的人成為“貢人”,出身在中央、或者在地方的大學或國學的人,成為“舉人”,是以,這項人才選拔制度叫做“貢舉制”。

中國最自豪的制度,到了日本這他們果斷放棄,結果瞬間成世界強國

雖然,具體的實施方式和操作與科舉制不同,但是,基本原則和唐朝的科舉制相同。但是,科舉制度并沒有在日本長期實行,進入兩宋時期後,日本就廢棄了“貢舉制”。原因是什麼呢?衆說紛纭,觀點各異。但是,有一點毋庸置疑,那就是:科舉制度自身存在的“先天缺陷”。

中國創造的科舉制度,雖然,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官員的選拔問題,降低了平民進入官場的門檻,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公平、公正、公開”的作用,但是,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最大的“特權壟斷”——皇權。

皇帝的權力大于一切,皇權能夠左右選拔制度、科舉考題、官員的任免等等,一個國家最大的壟斷與不公長期存在,是以,科舉制度雖然有其合理性,但是,并不能真正的解決這些不公。另外一方面,科舉制随着時間的推移,也逐漸走向僵化。

尤其到了清朝,考試内容局限在四書五經,讀書人為了升官發财,隻知道埋頭苦學“八股文”,考試選拔出來的人才,已經成為“儒學工業”生産出的一個個“思維僵化的産品”,這對于一個國家的發展來說,無疑是最緻命的。

中國最自豪的制度,到了日本這他們果斷放棄,結果瞬間成世界強國

日本人放棄了科舉制度後,勢必要重新尋找一個适合本國的人才選拔的制度,于是,他們把目光放在了更為先進的西方國家。

19世紀,中國飽受西方列強的欺淩,軍事上的全軍覆沒,暴露了大清國制度、文化的腐敗和落後。日本是一個及其擅長學習的國家,它将中國的一切遭遇看在眼裡,于是,果斷抛棄中國落後的科舉制,選擇了西方先進的選舉制。

可以說,在19世紀,西方國家的選舉制,遠遠先進于中國晚清的科舉制,選舉制規定:除了未達到法定年齡的人,或者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國家的公民一人一票,人人都有選舉權。選拔官員的權力從皇帝下放到了平民百姓,連最高權力的“首相”“總統”都要有選民進行選舉,這種制度下,官員們的執政水準和辦事效率,顯然,要遠遠高出科舉制許多。

于是,日本立刻進行了模仿學習。

中國最自豪的制度,到了日本這他們果斷放棄,結果瞬間成世界強國

公元1868年,德川幕府被推翻,日本結束了封建幕府政治,正式成立了以明治天皇為首的維新政府,這次轟轟烈烈的政治運動史稱“明治維新”。公元1885年,明治天皇建立内閣制度,自此,開始實行君主立憲制。1889年正式頒布《明治憲法》,随後,又建立了《議會法》、《貴族院令》等一系列法令。

日本帝國議會由衆議院和貴族院構成,依據《大日本帝國憲法》,衆議院議員由國民選出,按照規定:隻要是年滿25歲以上、交納直接稅15元以上的男子都有選舉權。在當時,憲法公布之後,群眾歡呼雀躍,熱烈慶賀憲法的頒布。在日本國民的心中,這次憲法的确立,是日本走向自由民主的重要一步。

到了1890年,日本召開了首屆國會,這也是亞洲曆史上的“第一次”國會。最終,政治制度上的革新,對經濟、文化、軍事方面的作用更是不容小觑,日本經過20多年的發展,國力日漸強盛,先後廢除了幕府時代與西方各國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重新奪回了國家主權,最終,日本的近代化程序也就此開啟。

中國最自豪的制度,到了日本這他們果斷放棄,結果瞬間成世界強國

但是,有一點需要指出的是,日本的“明治維新”雖然在當時的亞洲很先進,但是,它的改革也并不徹底,大量的封建殘餘思想仍然得以保留。最終,通過明治維新,日本的綜合國力迅速提高,并跻身帝國主義列強行列。日本帝國海軍、帝國大學等大量充滿軍國主義性質和國家榮譽感的社會、文化符号應運而生。日本最終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

參考資料:

【《科舉制度與日本文化》、《日本的明治維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