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洪秀全曾也是考試卷王,稱王後頻作“好”詩,其實他落榜可能不冤

作者:夢澤喵館長

科舉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是古代讀書人擺脫貧困,一躍上層的有效手段,震驚天下的太平天國建立者之一洪秀全,年輕時也是科舉大軍中的一員。

他厲害,差點搞掉了大清的半邊天,大家都知道,那麼你想說他什麼?

我想說他在沒反之前,可是一個地道地道的上進青年,卷科舉卷得讓人同情。

我還想說他在反了之後,暴露了一個非常大的缺點。

洪秀全曾也是考試卷王,稱王後頻作“好”詩,其實他落榜可能不冤

洪天王居中,左邊侍衛,右邊宮女

地道地道的上進青年

1814年,洪秀全出生在廣東省花縣一個客家自耕農家庭裡,小名火秀,大名洪仁坤。

這裡有一個“自耕農家庭”,可能有人不熟悉,這裡解釋一下。

專業解釋是,以小塊土地私有制為基礎,以單個家庭為經濟機關,從事耕織相結合的個體農業勞動的農戶。

白話來說,就是幾畝薄田的普通農民家庭。

這樣的家庭,一般維持生計都難,何況讀書呢?為何洪秀全能成為讀書人?

這就要說科舉制度了,大家都知道它自隋朝開始,到清朝,已經有一千多年。這麼長的時間,它肯定已滲入國人的骨髓,代代遺傳了。

而且,聰明的中國古人,發明了一種專為科舉而生的特别生活方式,那就是“耕讀”。

專業解釋是,鄉裡人在農耕滿足基本生計之後,利用閑暇時間,離家去求學。

白話來說,就是耕作幾畝夠養活自己的薄田後,農閑時,就四處找讀書人開讀書會。

洪秀全曾也是考試卷王,稱王後頻作“好”詩,其實他落榜可能不冤

耕讀家庭,木棍地上寫字

那麼“耕讀”是怎麼發展到普通老百姓都知道的呢?

原因總有有四點。

第一,不少文人帶頭過起了“耕讀”生活,甚至連那些名望高的文人也崇尚“耕讀”。

比如農家學派許行提倡耕讀并舉,主張“賢者與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比如許多學士選擇退隐朝堂,在山野田林之間過着隐居耕讀、安貧樂道的生活。

第二,千古流傳着歌頌“耕讀”的巨作,比如贊揚“耕讀”的詩詞歌賦、贊美“耕讀”的書籍。

比如西漢時,《法言.學行》有雲:耕道而得道,冽德而得德。

比如東晉陶淵明《讀山海經·其一》:“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明代徐勃《過荊嶼訪族兄文統逸人隐居》:“半榻暮雲推枕卧,一犁春雨挾書耕”。

第三,政府提倡,尤其奠定科舉制度公正公平的宋朝。

比如北宋時期,朝廷頒布勸讀政策,宋仁宗鼓勵農家子弟參加科舉,規定隻準士子及農民參加考試。

第四,鄉裡鄉紳們把“耕讀”作為傳家的族訓。

比如銘訓: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

而這種把“耕讀”作為族訓傳家的族群,就是“耕讀世家”了。

古時候,鄉裡可是以族群為主,洪秀全就是以“洪”姓為根聚集居住的一個族群中的一員。

自然,洪秀全也知道“耕讀”,并親自踐行。

7歲時,他在村中私塾上學,學習的是四書五經及其他一些古籍。

由于他讀書識字快,在兄弟中脫穎而出,被村中父老鄉親看好,誇曰:此子将來必中功名,光宗耀祖。

洪秀全曾也是考試卷王,稱王後頻作“好”詩,其實他落榜可能不冤

一個孩子,從小到大,圍繞的都是這些溢美之詞,哪能沒有“天生我材必中榜”的自信?

于是,洪秀全帶着極大的熱情,全身心投入科舉的事業中。

1828年,第一次參加院士。縣、府試通過,院試落榜,這一年,他15歲,稱童生。

1829年,辍學,為了解決餓肚子問題,他做起山村老師,擷取微網誌的收入。

1836年,第二次參加院試,第二次落榜,這一年,他23歲,還是童生;

1837年,第三次參加院試,第三次落榜,這一年,他24歲,仍然是童生;

事不過三,三次失敗,多少人還會自信,不懷疑自己的能力?

就拿仕途不錯的林則徐來說,他沒發迹之前,也是考了三次會試。當第二次會試落榜時,他就懷疑過自己不适合科舉之路。但是他是舉人,能夠進入官僚系統,做個幕僚,拿到高收入,而且第三次會試,運氣眷顧了他,他中了進士。

然而,洪秀全沒有林則徐這樣的際遇,他連考三次院試,都不中,可想身心受損定然嚴重。

但他沒有氣餒,準備再搏一次,這次他做了充足的準備,複習了6年。

1843年,第四次參加院試,但是結果依然落榜,這一年,他30歲,幾乎被人背後鄙視成“千年童生”。

童生呀,連參加科舉的資格都沒有,這可是整整二十三年寒窗、十五年不辭辛勞,得到的付出和收獲嚴重不符的結果。小時候鄉裡鄉親贊美“神童”的越多,現在打臉的就越疼。

地道地道的上進青年,一朝被打擊的回家就一病不起,一度昏迷。

說了這麼多,他卷的确實令人同情。确實讓人認為是清末年間科舉的黑暗,不讓這樣奮進的“好學生”一躍龍門。

後來,洪秀全傳教時,讓窮苦老百姓産生共鳴的就是他把這個故事潤色了一下,說昏迷中做了一個“上帝下旨”的迷夢,這就是另一個故事了,這裡暫且打住。

但是,他沒有考中,還是有一些自身原因的。

一個非常大的缺點

是的,他沒考中,是因為他造反後的“佳作”中暴露一個非常大的缺點:他真實文學水準不咋樣。

他的詩,非常白話。可能對老百姓來說是喜歡的,但是對研究文學的專家考官來說,“八股文”真不夠格。

不信?那我們來舉幾個洪秀全的“佳作”。

第一個佳作是公益詩,表達了吸毒有害健康,勸告老百姓遠離鴉片:

煙槍即炮槍, 自打自受傷。 多少英雄漢, 彈死在高床。

第二個佳作是豪情萬丈的明志詩:

鳥向曉兮必如我, 太平天子事事可。 身照金鳥災盡消, 龍虎将軍都輔佐。

第三個佳作是說衆多老婆的詩,奉勸真心,别假意:

爾對夫主心常真, 金磚金屋住爾身。 爾對夫主心常假, 難上高天難脫打。

詩詞風格,和乾隆皇帝大部分的平庸詩都比不上,我們現代人還笑稱乾隆作詩水準國小生呢,比如《禦制詩二集》:

其來不告去無詞,兩字平安報我知。 隻有叮咛思聖母,更教顧複惜諸兒。 醒看淚雨猶沾枕,靜覺悲風乍拂帷。 似昔慧賢曾入夢,尚餘慰者到今誰?

甚至同樣是造反派,黃巢就寫出了非常有文才的詩《不第後賦菊》:

待到秋來九月八, 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 滿城盡帶黃金甲。

最後的話

也許,洪秀全确實走錯了路,也幸好他從《勸世良言》裡面獲得靈感,從此走上了一條傳播神學的道路,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東邊不亮,西邊亮”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