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洪秀全曾也是考试卷王,称王后频作“好”诗,其实他落榜可能不冤

作者:梦泽喵馆长

科举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是古代读书人摆脱贫困,一跃上层的有效手段,震惊天下的太平天国创建者之一洪秀全,年轻时也是科举大军中的一员。

他厉害,差点搞掉了大清的半边天,大家都知道,那么你想说他什么?

我想说他在没反之前,可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上进青年,卷科举卷得让人同情。

我还想说他在反了之后,暴露了一个非常大的缺点。

洪秀全曾也是考试卷王,称王后频作“好”诗,其实他落榜可能不冤

洪天王居中,左边侍卫,右边宫女

地地道道的上进青年

1814年,洪秀全出生在广东省花县一个客家自耕农家庭里,小名火秀,大名洪仁坤。

这里有一个“自耕农家庭”,可能有人不熟悉,这里解释一下。

专业解释是,以小块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单个家庭为经济单位,从事耕织相结合的个体农业劳动的农户。

白话来说,就是几亩薄田的普通农民家庭。

这样的家庭,一般维持生计都难,何况读书呢?为何洪秀全能成为读书人?

这就要说科举制度了,大家都知道它自隋朝开始,到清朝,已经有一千多年。这么长的时间,它肯定已渗入国人的骨髓,代代遗传了。

而且,聪明的中国古人,发明了一种专为科举而生的特别生活方式,那就是“耕读”。

专业解释是,乡里人在农耕满足基本生计之后,利用闲暇时间,离家去求学。

白话来说,就是耕作几亩够养活自己的薄田后,农闲时,就四处找读书人开读书会。

洪秀全曾也是考试卷王,称王后频作“好”诗,其实他落榜可能不冤

耕读家庭,木棍地上写字

那么“耕读”是怎么发展到普通老百姓都知道的呢?

原因总有有四点。

第一,不少文人带头过起了“耕读”生活,甚至连那些名望高的文人也崇尚“耕读”。

比如农家学派许行提倡耕读并举,主张“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比如许多学士选择退隐朝堂,在山野田林之间过着隐居耕读、安贫乐道的生活。

第二,千古流传着歌颂“耕读”的巨作,比如赞扬“耕读”的诗词歌赋、赞美“耕读”的书籍。

比如西汉时,《法言.学行》有云:耕道而得道,冽德而得德。

比如东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明代徐勃《过荆屿访族兄文统逸人隐居》:“半榻暮云推枕卧,一犁春雨挟书耕”。

第三,政府提倡,尤其奠定科举制度公正公平的宋朝。

比如北宋时期,朝廷颁布劝读政策,宋仁宗鼓励农家子弟参加科举,规定只准士子及农民参加考试。

第四,乡里乡绅们把“耕读”作为传家的族训。

比如铭训: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而这种把“耕读”作为族训传家的族群,就是“耕读世家”了。

古时候,乡里可是以族群为主,洪秀全就是以“洪”姓为根聚集居住的一个族群中的一员。

自然,洪秀全也知道“耕读”,并亲自践行。

7岁时,他在村中私塾上学,学习的是四书五经及其他一些古籍。

由于他读书识字快,在兄弟中脱颖而出,被村中父老乡亲看好,夸曰:此子将来必中功名,光宗耀祖。

洪秀全曾也是考试卷王,称王后频作“好”诗,其实他落榜可能不冤

一个孩子,从小到大,围绕的都是这些溢美之词,哪能没有“天生我材必中榜”的自信?

于是,洪秀全带着极大的热情,全身心投入科举的事业中。

1828年,第一次参加院士。县、府试通过,院试落榜,这一年,他15岁,称童生。

1829年,辍学,为了解决饿肚子问题,他做起山村老师,获取微博的收入。

1836年,第二次参加院试,第二次落榜,这一年,他23岁,还是童生;

1837年,第三次参加院试,第三次落榜,这一年,他24岁,仍然是童生;

事不过三,三次失败,多少人还会自信,不怀疑自己的能力?

就拿仕途不错的林则徐来说,他没发迹之前,也是考了三次会试。当第二次会试落榜时,他就怀疑过自己不适合科举之路。但是他是举人,能够进入官僚系统,做个幕僚,拿到高收入,而且第三次会试,运气眷顾了他,他中了进士。

然而,洪秀全没有林则徐这样的际遇,他连考三次院试,都不中,可想身心受损定然严重。

但他没有气馁,准备再搏一次,这次他做了充足的准备,复习了6年。

1843年,第四次参加院试,但是结果依然落榜,这一年,他30岁,几乎被人背后鄙视成“千年童生”。

童生呀,连参加科举的资格都没有,这可是整整二十三年寒窗、十五年不辞辛劳,得到的付出和收获严重不符的结果。小时候乡里乡亲赞美“神童”的越多,现在打脸的就越疼。

地地道道的上进青年,一朝被打击的回家就一病不起,一度昏迷。

说了这么多,他卷的确实令人同情。确实让人认为是清末年间科举的黑暗,不让这样奋进的“好学生”一跃龙门。

后来,洪秀全传教时,让穷苦老百姓产生共鸣的就是他把这个故事润色了一下,说昏迷中做了一个“上帝下旨”的迷梦,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这里暂且打住。

但是,他没有考中,还是有一些自身原因的。

一个非常大的缺点

是的,他没考中,是因为他造反后的“佳作”中暴露一个非常大的缺点:他真实文学水准不咋样。

他的诗,非常白话。可能对老百姓来说是喜欢的,但是对研究文学的专家考官来说,“八股文”真不够格。

不信?那我们来举几个洪秀全的“佳作”。

第一个佳作是公益诗,表达了吸毒有害健康,劝告老百姓远离鸦片:

烟枪即炮枪, 自打自受伤。 多少英雄汉, 弹死在高床。

第二个佳作是豪情万丈的明志诗:

鸟向晓兮必如我, 太平天子事事可。 身照金鸟灾尽消, 龙虎将军都辅佐。

第三个佳作是说众多老婆的诗,奉劝真心,别假意:

尔对夫主心常真, 金砖金屋住尔身。 尔对夫主心常假, 难上高天难脱打。

诗词风格,和乾隆皇帝大部分的平庸诗都比不上,我们现代人还笑称乾隆作诗水平小学生呢,比如《御制詩二集》:

其来不告去无词,两字平安报我知。 只有叮咛思圣母,更教顾复惜诸儿。 醒看泪雨犹沾枕,静觉悲风乍拂帷。 似昔慧贤曾入梦,尚余慰者到今谁?

甚至同样是造反派,黄巢就写出了非常有文才的诗《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最后的话

也许,洪秀全确实走错了路,也幸好他从《劝世良言》里面获得灵感,从此走上了一条传播神学的道路,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东边不亮,西边亮”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