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国最自豪的制度,到了日本这他们果断放弃,结果瞬间成世界强国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更是中国历史上一项意义深远的改革。这项制度不仅改变了选拔人才的方式,也打破了原有的血缘世袭和士族垄断,降低了做官的门槛,更是让没有官僚世家背景的平民子弟,有机会走向朝堂。

考试是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类似于今天的高考,只要报名即可参加考试,通过考试的人就能获得官职。这与以往的“世袭制”和“察举制”有本质的不同,是一次,是制度层面的升级,乃至于,连日本都曾经效仿过中国的科举制度。

中国最自豪的制度,到了日本这他们果断放弃,结果瞬间成世界强国

在古代,日本曾经多次派使臣前往中国学习,之后,中国的很多文化和制度都被引入到了日本,其中,就包括唐朝的科举制度。对于当时的日本而言,科举制度是一项较为先进的人才选拔制度。因为,在中世纪时,日本的官僚制度极度黑暗,权力被垄断在皇亲贵族和宗族士大夫手中,平民百姓没有打破阶层桎梏的希望,人才的流动性被限制。

所以,在看到中国的科举制之后,日本仿佛看到了希望,于是,快速“引进”到国内。公元701年,日本颁布了《大宝律令》实行“贡举”制度。由地方举荐到中央参加考试的人成为“贡人”,出身在中央、或者在地方的大学或国学的人,成为“举人”,因此,这项人才选拔制度叫做“贡举制”。

中国最自豪的制度,到了日本这他们果断放弃,结果瞬间成世界强国

虽然,具体的实施方式和操作与科举制不同,但是,基本原则和唐朝的科举制相同。但是,科举制度并没有在日本长期实行,进入两宋时期后,日本就废弃了“贡举制”。原因是什么呢?众说纷纭,观点各异。但是,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科举制度自身存在的“先天缺陷”。

中国创造的科举制度,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官员的选拔问题,降低了平民进入官场的门槛,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作用,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最大的“特权垄断”——皇权。

皇帝的权力大于一切,皇权能够左右选拔制度、科举考题、官员的任免等等,一个国家最大的垄断与不公长期存在,因此,科举制度虽然有其合理性,但是,并不能真正的解决这些不公。另外一方面,科举制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逐渐走向僵化。

尤其到了清朝,考试内容局限在四书五经,读书人为了升官发财,只知道埋头苦学“八股文”,考试选拔出来的人才,已经成为“儒学工业”生产出的一个个“思维僵化的产品”,这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无疑是最致命的。

中国最自豪的制度,到了日本这他们果断放弃,结果瞬间成世界强国

日本人放弃了科举制度后,势必要重新寻找一个适合本国的人才选拔的制度,于是,他们把目光放在了更为先进的西方国家。

19世纪,中国饱受西方列强的欺凌,军事上的全军覆没,暴露了大清国制度、文化的腐败和落后。日本是一个及其擅长学习的国家,它将中国的一切遭遇看在眼里,于是,果断抛弃中国落后的科举制,选择了西方先进的选举制。

可以说,在19世纪,西方国家的选举制,远远先进于中国晚清的科举制,选举制规定:除了未达到法定年龄的人,或者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国家的公民一人一票,人人都有选举权。选拔官员的权力从皇帝下放到了平民百姓,连最高权力的“首相”“总统”都要有选民进行选举,这种制度下,官员们的执政水平和办事效率,显然,要远远高出科举制许多。

于是,日本立刻进行了模仿学习。

中国最自豪的制度,到了日本这他们果断放弃,结果瞬间成世界强国

公元1868年,德川幕府被推翻,日本结束了封建幕府政治,正式成立了以明治天皇为首的维新政府,这次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史称“明治维新”。公元1885年,明治天皇建立内阁制度,自此,开始实行君主立宪制。1889年正式颁布《明治宪法》,随后,又建立了《议会法》、《贵族院令》等一系列法令。

日本帝国议会由众议院和贵族院构成,依据《大日本帝国宪法》,众议院议员由国民选出,按照规定:只要是年满25岁以上、交纳直接税15元以上的男子都有选举权。在当时,宪法公布之后,民众欢呼雀跃,热烈庆贺宪法的颁布。在日本国民的心中,这次宪法的确立,是日本走向自由民主的重要一步。

到了1890年,日本召开了首届国会,这也是亚洲历史上的“第一次”国会。最终,政治制度上的革新,对经济、文化、军事方面的作用更是不容小觑,日本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力日渐强盛,先后废除了幕府时代与西方各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重新夺回了国家主权,最终,日本的近代化进程也就此开启。

中国最自豪的制度,到了日本这他们果断放弃,结果瞬间成世界强国

但是,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日本的“明治维新”虽然在当时的亚洲很先进,但是,它的改革也并不彻底,大量的封建残余思想仍然得以保留。最终,通过明治维新,日本的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并跻身帝国主义列强行列。日本帝国海军、帝国大学等大量充满军国主义性质和国家荣誉感的社会、文化符号应运而生。日本最终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参考资料:

【《科举制度与日本文化》、《日本的明治维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