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自忠殉國,10萬群眾自發相送,敵機三次飛抵靈柩上空,卻未投一彈

1940年,在襄陽 ,張自忠将軍在與日軍的戰鬥中不幸犧牲,年僅不到50歲。毛主席親自為他題寫挽聯“盡忠報國”。

在将遺體運往重慶安葬的途中,十餘萬軍民自發來到江邊跪拜送殡,送将軍最後一程。而此時戰場的硝煙必未散去,日軍的戰機在張自忠的靈柩上空來回繞飛三次,卻未投一彈。

張自忠憑什麼赢得敵人的敬重?他對抗戰又有什麼功勞呢?

張自忠殉國,10萬群眾自發相送,敵機三次飛抵靈柩上空,卻未投一彈

張自忠

一、張自忠的身世

張自忠,1891年出生在山東臨清。父親為清政府做官,從小家境富庶。父親非常重視他的教育,自幼便進入私塾學習,還時常跟随父親到處遊曆。由于受家庭影響,思想還比較封建。

後來,張自忠考入北洋法政學校,接觸到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思想。面對這種新思想,張自忠内心大受震撼。入大學的第一年,得到思想啟發的張自忠,投身到革命中去,秘密加入同盟會。

畢業後,張自忠進入馮玉祥的部隊,得到馮玉祥的賞識,一路高升。在國民政府統一之後,張自忠被編入東北邊防軍,擔任38師師長。後來這支隊伍被改編,便是在抗戰中鼎鼎有名的29軍。

二、從抗戰英雄一下淪為“可恥漢奸”

1937年7月7日,當天夜裡,日寇故意制造摩擦,假借一個士兵失蹤為由,要求進入宛平城内搜尋。面對這種荒唐的理由,鎮守宛平城的29軍的将士們自然不會答應。雙方在在盧溝橋上發生激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僅短短一天的時間,敵人就組織了三次進攻,宛平城的将士們頑強抵抗,浴血奮戰。

七七事變後不久,蔣介石緻電宋哲元,數次讓宋“切勿再在北平停留,立即到保定指揮”。

7月28日中午, 29軍首腦軍長宋哲元召集手下将領舉行緊急會議。在會議上作出決策:軍長宋哲元率二十九軍主力部隊撤出北平。而張自忠卻留下來,在北平維持局面。

張将軍得到指令後,哭笑不得地對副軍長秦德純說道:“現在你同宋先生成了民族英雄,我可能成了人人喊打的漢奸了!”

張自忠殉國,10萬群眾自發相送,敵機三次飛抵靈柩上空,卻未投一彈

因為在座的将領們都知道憑借留下來的單薄兵力,想要守這樣大的一座城,根本是不可能的。

按照指令, 29軍主力軍隊開始撤出北平城,就隻留下四個團在城内駐守。無奈之下,張自忠隻得與日寇和談,為29軍大批人馬集結拖延時間。

北平城的老百姓,大清早一出門,發現城内的國軍大部隊,都紛紛向城外撤離,準備棄城而去。而牆上卻四處張貼着有張自忠署名的安民告示。兩相對比,輿論大嘩,一夕之間抗戰英雄張自忠變成了人人喊打的漢奸。

不明真相的媒體大肆報道,給張自忠扣上了各種不堪入耳的罵名,什麼“孬種”“漢奸”“賣國賊”啊。報紙上更是醒目地以“張自忠為‘張逆自忠’” 為标題,諷刺他“自以為忠”。

談判期間,日軍以轟城為威脅,要求永定河以東不能駐守國軍。而國民黨上級過于樂觀,認為日軍不敢大舉進攻北平。但是日軍早就暗藏狼子野心,他們表明答應不再轟炸北平。另一邊卻要挾張自忠,要他通報全國,宣布北平獨立。一時之下,張自忠進退兩難。

無奈之下隻能暫且躲進一家德國醫院,然後喬裝打扮離開北平。8月6日,張自忠辭去所有代理職務。但在這萬般艱難之下,張自忠卻前後設法,在北平城内維持了八天,為城内百姓的撤退拖延時間。

張自忠殉國,10萬群眾自發相送,敵機三次飛抵靈柩上空,卻未投一彈

從抗戰英雄一下淪為可恥漢奸,是誰都難以忍受。更不要說張自忠這樣一個自尊心、榮譽感非常強的人。内心的煎熬、精神的壓力,旁人根本無法想象。這次的遭遇狠狠地打擊了張自忠的内心。在一片謾罵聲中,張自忠卻選擇忍辱負重,努力與敵周旋。為29軍大部隊和城裡老百姓撤離争取時間,努力使京津免受屠城的危險。

事後,國民黨内部對張自忠的大加聲讨。更有人認為張自忠應該上軍事法庭,接受懲罰。

1937年10月8日,張自忠将軍因“放棄責任,疊失守地”,被蔣介石撤職查辦。在宋哲元等人的求情下,當了一個軍政部部附的閑差。

三、以性命洗刷冤屈

當時家國淪喪,看見國家生靈塗炭的張自忠,不願就此消極下去。寫下一封血書,請求蔣介石讓他奔赴前線作戰,戰死沙場。

最終在李宗仁、程潛、宋哲元的積極推舉下,張自忠才得以回到59軍擔任軍長。而這59軍正是原38師的擴編,此次張自忠也算是回到了原部隊。

此時此刻的張自忠自知,自己是“戴罪立功”之身,隻有上陣殺敵,取下敵人的頭顱,才可以求得全國人民的原諒。

官複原職後,張自忠面臨的第一戰便是一場大惡戰。

張自忠殉國,10萬群眾自發相送,敵機三次飛抵靈柩上空,卻未投一彈

在臨沂,張自忠上司的59軍與日寇相遇,雙方鏖戰七日七夜。這一戰使日軍不能将大量的兵力輸送到台兒莊前線。為台兒莊戰役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之後在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戰役中,都有張自忠上司的59軍的身影。張自忠與戰友們一起出生入死,在第一線英勇奮戰。成功擊碎了日寇企圖侵入中國腹地的陰謀。後面他的名聲也越來越大,連敵人都對張自忠的指揮軍事才能,不怕死的精神感到欽佩。

1940年,日軍30萬大軍發動棗宜會戰,企圖控制長江的交通。這樣一來,通往重慶的運輸線就會被切斷,軍隊前後也會被割裂,後果難以想象。

在迫在眉睫之際,張自忠做出決定,自告奮勇率兵作戰。此次作戰,張自忠方隻有1500人,而日軍有6000餘人,雙方兵力相差懸殊。但張自忠和戰士們都沒有退縮,與敵人激戰一天一夜。

兩天之後,在敵人的飛機和大炮的火力攻擊下,張自忠的部隊傷亡慘重。大部分部隊都被敵軍殲滅,僅剩下幾百餘人。在與敵人作戰時,沖鋒在第一線的張自忠左臂中彈,也隻能粗糙包紮一下。如此危機之下,敵人随時都可以把他活抓,但他仍讓自己的衛隊前往前方增援。最後,身邊僅留下幾位軍官。

不幸來臨,在敵人密集的炮火下,張自忠的部隊全軍覆沒,張自忠也以身殉國。

張自忠殉國,10萬群眾自發相送,敵機三次飛抵靈柩上空,卻未投一彈

張自忠手書

随後,日軍清掃戰場,發現張自忠的身上有一支刻有他名字的鋼筆。日軍才知道張自忠竟然戰死了。這個消息很快便被日寇層層上報。

得知消息的日寇高層十分震驚。在大大小小的戰争中,極少有進階軍官在生死存亡之際,依舊願意與戰士們一同進退,在前線戰死。張自忠陪伴部隊戰鬥到最後一刻的精神讓他們大受震撼。日軍深感佩服其忠勇,為表敬意,向着張自忠的遺體列隊脫帽敬軍禮。後鄭重裝殓入棺,葬于其殉難的十裡長山土坡。把張自忠戰死的消息廣播給了當地百姓。

得知張自忠戰死,全軍悲憤,連夜偷襲日軍,将張自忠的遺體搶回。給張自忠将軍殓屍時,發現身上共有8處傷口,其中有2處炮彈傷,1處刺刀傷,5處槍彈傷。

在送行張自忠遺體的車隊途經宜昌時,在張自忠的靈柩上空,日軍的飛機來回飛行三次,卻始終沒有扔下一顆炮彈。

新中國成立後,張自忠被人民政府追封為“抗日民族英雄”以及“革命烈士”。張自忠在北平與日寇和談的事,也被人們仔細研究,終于還得清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