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张自忠殉国,10万民众自发相送,敌机三次飞抵灵柩上空,却未投一弹

1940年,在襄阳 ,张自忠将军在与日军的战斗中不幸牺牲,年仅不到50岁。毛主席亲自为他题写挽联“尽忠报国”。

在将遗体运往重庆安葬的途中,十余万军民自发来到江边跪拜送殡,送将军最后一程。而此时战场的硝烟必未散去,日军的战机在张自忠的灵柩上空来回绕飞三次,却未投一弹。

张自忠凭什么赢得敌人的敬重?他对抗战又有什么功劳呢?

张自忠殉国,10万民众自发相送,敌机三次飞抵灵柩上空,却未投一弹

张自忠

一、张自忠的身世

张自忠,1891年出生在山东临清。父亲为清政府做官,从小家境富庶。父亲非常重视他的教育,自幼便进入私塾学习,还时常跟随父亲到处游历。由于受家庭影响,思想还比较封建。

后来,张自忠考入北洋法政学校,接触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思想。面对这种新思想,张自忠内心大受震撼。入大学的第一年,得到思想启发的张自忠,投身到革命中去,秘密加入同盟会。

毕业后,张自忠进入冯玉祥的部队,得到冯玉祥的赏识,一路高升。在国民政府统一之后,张自忠被编入东北边防军,担任38师师长。后来这支队伍被改编,便是在抗战中鼎鼎有名的29军。

二、从抗战英雄一下沦为“可耻汉奸”

1937年7月7日,当天夜里,日寇故意制造摩擦,假借一个士兵失踪为由,要求进入宛平城内搜索。面对这种荒唐的理由,镇守宛平城的29军的将士们自然不会答应。双方在在卢沟桥上发生激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仅短短一天的时间,敌人就组织了三次进攻,宛平城的将士们顽强抵抗,浴血奋战。

七七事变后不久,蒋介石致电宋哲元,数次让宋“切勿再在北平停留,立即到保定指挥”。

7月28日中午, 29军首脑军长宋哲元召集手下将领举行紧急会议。在会议上作出决策:军长宋哲元率二十九军主力部队撤出北平。而张自忠却留下来,在北平维持局面。

张将军得到命令后,哭笑不得地对副军长秦德纯说道:“现在你同宋先生成了民族英雄,我可能成了人人喊打的汉奸了!”

张自忠殉国,10万民众自发相送,敌机三次飞抵灵柩上空,却未投一弹

因为在座的将领们都知道凭借留下来的单薄兵力,想要守这样大的一座城,根本是不可能的。

按照命令, 29军主力军队开始撤出北平城,就只留下四个团在城内驻守。无奈之下,张自忠只得与日寇和谈,为29军大批人马集结拖延时间。

北平城的老百姓,大清早一出门,发现城内的国军大部队,都纷纷向城外撤离,准备弃城而去。而墙上却四处张贴着有张自忠署名的安民告示。两相对比,舆论大哗,一夕之间抗战英雄张自忠变成了人人喊打的汉奸。

不明真相的媒体大肆报道,给张自忠扣上了各种不堪入耳的骂名,什么“孬种”“汉奸”“卖国贼”啊。报纸上更是醒目地以“张自忠为‘张逆自忠’” 为标题,讽刺他“自以为忠”。

谈判期间,日军以轰城为威胁,要求永定河以东不能驻守国军。而国民党上级过于乐观,认为日军不敢大举进攻北平。但是日军早就暗藏狼子野心,他们表明答应不再轰炸北平。另一边却要挟张自忠,要他通报全国,宣布北平独立。一时之下,张自忠进退两难。

无奈之下只能暂且躲进一家德国医院,然后乔装打扮离开北平。8月6日,张自忠辞去所有代理职务。但在这万般艰难之下,张自忠却前后设法,在北平城内维持了八天,为城内百姓的撤退拖延时间。

张自忠殉国,10万民众自发相送,敌机三次飞抵灵柩上空,却未投一弹

从抗战英雄一下沦为可耻汉奸,是谁都难以忍受。更不要说张自忠这样一个自尊心、荣誉感非常强的人。内心的煎熬、精神的压力,旁人根本无法想象。这次的遭遇狠狠地打击了张自忠的内心。在一片谩骂声中,张自忠却选择忍辱负重,努力与敌周旋。为29军大部队和城里老百姓撤离争取时间,努力使京津免受屠城的危险。

事后,国民党内部对张自忠的大加声讨。更有人认为张自忠应该上军事法庭,接受惩罚。

1937年10月8日,张自忠将军因“放弃责任,迭失守地”,被蒋介石撤职查办。在宋哲元等人的求情下,当了一个军政部部附的闲差。

三、以性命洗刷冤屈

当时家国沦丧,看见国家生灵涂炭的张自忠,不愿就此消极下去。写下一封血书,请求蒋介石让他奔赴前线作战,战死沙场。

最终在李宗仁、程潜、宋哲元的积极推举下,张自忠才得以回到59军担任军长。而这59军正是原38师的扩编,此次张自忠也算是回到了原部队。

此时此刻的张自忠自知,自己是“戴罪立功”之身,只有上阵杀敌,取下敌人的头颅,才可以求得全国人民的原谅。

官复原职后,张自忠面临的第一战便是一场大恶战。

张自忠殉国,10万民众自发相送,敌机三次飞抵灵柩上空,却未投一弹

在临沂,张自忠领导的59军与日寇相遇,双方鏖战七日七夜。这一战使日军不能将大量的兵力输送到台儿庄前线。为台儿庄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之后在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战役中,都有张自忠领导的59军的身影。张自忠与战友们一起出生入死,在第一线英勇奋战。成功击碎了日寇企图侵入中国腹地的阴谋。后面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连敌人都对张自忠的指挥军事才能,不怕死的精神感到钦佩。

1940年,日军30万大军发动枣宜会战,企图控制长江的交通。这样一来,通往重庆的运输线就会被切断,军队前后也会被割裂,后果难以想象。

在迫在眉睫之际,张自忠做出决定,自告奋勇率兵作战。此次作战,张自忠方只有1500人,而日军有6000余人,双方兵力相差悬殊。但张自忠和战士们都没有退缩,与敌人激战一天一夜。

两天之后,在敌人的飞机和大炮的火力攻击下,张自忠的部队伤亡惨重。大部分部队都被敌军歼灭,仅剩下几百余人。在与敌人作战时,冲锋在第一线的张自忠左臂中弹,也只能粗糙包扎一下。如此危机之下,敌人随时都可以把他活抓,但他仍让自己的卫队前往前方增援。最后,身边仅留下几位军官。

不幸来临,在敌人密集的炮火下,张自忠的部队全军覆没,张自忠也以身殉国。

张自忠殉国,10万民众自发相送,敌机三次飞抵灵柩上空,却未投一弹

张自忠手书

随后,日军清扫战场,发现张自忠的身上有一支刻有他名字的钢笔。日军才知道张自忠竟然战死了。这个消息很快便被日寇层层上报。

得知消息的日寇高层十分震惊。在大大小小的战争中,极少有高级军官在生死存亡之际,依旧愿意与战士们一同进退,在前线战死。张自忠陪伴部队战斗到最后一刻的精神让他们大受震撼。日军深感佩服其忠勇,为表敬意,向着张自忠的遗体列队脱帽敬军礼。后郑重装殓入棺,葬于其殉难的十里长山土坡。把张自忠战死的消息广播给了当地百姓。

得知张自忠战死,全军悲愤,连夜偷袭日军,将张自忠的遗体抢回。给张自忠将军殓尸时,发现身上共有8处伤口,其中有2处炮弹伤,1处刺刀伤,5处枪弹伤。

在送行张自忠遗体的车队途经宜昌时,在张自忠的灵柩上空,日军的飞机来回飞行三次,却始终没有扔下一颗炮弹。

新中国成立后,张自忠被人民政府追封为“抗日民族英雄”以及“革命烈士”。张自忠在北平与日寇和谈的事,也被人们仔细研究,终于还得清白。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