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辛亥革命前後,英國公使朱爾典是一個能夠使中國政局受到改變,并左右到英國對中國決策的關鍵人物。他作為英國駐華領事,自然極為熟悉中國的官場和政治發展,算得上是一個經驗豐富的中國專家了。
當時,正是朱爾典傳回了關于中國局勢的報告,才令英國外交部對中國有了深刻的了解。是以,在辛亥革命期間,朱爾典作為英國在中國的利益維護人,同時也是英國對華政策的具體決策人和執行人,深刻地影響了辛亥革命的發展程序。

自袁世凱複出後,武昌起義的革命形勢就迅速發生了變化,國内的各派政治勢力重新進行分化組合,最終變成清帝退位和建立共和政體。而袁世凱之是以能夠成為民國大總統并迅速掌握軍政大權,除了清政府的無能和他卓越的個人能力外,還要得益于英國公使朱爾典對他的大力扶植。
其實在辛亥革命以前,朱爾典就已經對清政府的無能感到非常失望了,這一點從他在傳回英國的報告裡,對攝政王載沣的評價中就可以看出。他形容載沣是一個軟弱、沒有主見和魄力的人,不肯相信手下可靠的大臣,卻反而相信他的兄弟和那些不靠譜的人提出的建議。這樣的人根本不适合統治國家,才會使當時的中國面臨嚴峻的動蕩局面。
在1911年的5月,朱爾典對中國的局勢作了詳細的描述,他指出,中國各處已經對清政府極為不滿,甚至這種不滿的情緒越來越強烈了。這是因為清政府不斷增加稅收負擔,财政混亂,官員腐敗,百姓生活艱難等等。
最重要的是,通過教育的傳播,人民看到了清朝的衰敗和封建的專制制度所帶來的災難,人民的思想開始産生了轉變。從四月密謀反對攝政王和刺殺載洵親王這兩個事件中就可以看出中國人的革命精神了。
是以,朱爾典認為中國正急需一個有能力控制局面的人來幫助中國克服危機。但是“在政府範圍内,似乎沒有一個所必需的并具有廣泛見識和堅強性格的政治家能在危機中為這個國家指明方向”。
朱爾典認為放眼整個朝堂,幾乎所有的官員都是一些A錢腐敗和沒有能力的人,不管是慶親王、那桐還是毓朗等,都不夠資格。中國需要的是一個有能力引導中國遠離革命和崩潰的危險,并使改革順利進行下去的人,而這個人就是袁世凱。
朱爾典對袁世凱的評價很高,認為他作為政治家,能力卓越,業績突出,在清政府任職時的作為很令人滿意。但後來袁世凱卻被攝政王載沣解職,這令朱爾典很不滿,認為攝政王太過獨裁,完全欠缺考慮外國政府的意見。而朱爾典對袁世凱的支援更是直接表現在武昌起義的爆發後。
在武昌起義爆發後,清政府無法鎮壓革命,不得不重新任用袁世凱,希望依靠他來挽救帝國。而朱爾典對此則直接表明清政府已經無能改變目前政局,隻有依靠袁世凱才能穩定國内秩序,強化統治國内。是以他建議英國直接抛棄清政府,扶植袁世凱上位,這樣才能維護英國在中國的利益。這就是英國對華政策轉變的重要标志了。
為了不讓革命形勢繼續發展下去,并幫助袁世凱上位,朱爾典一邊積極支援袁世凱調停清政府和革命黨人,一邊又幫助袁世凱獲得英國的政治支援,以便讓他從清政府手中獲得更大的權力。在這期間,朱爾典說服英國應該幫助袁世凱建立君主立憲制國家,并由他掌握實際政權。但由于當時革命發展太多迅速,清政府根本無法靠武力來消解革命,朱爾典隻好先支援袁世凱和革命黨人進行談判。
在袁世凱動身前往湖北以後,他的兒子袁克定和朱爾典秘密會談。在會談中,袁克定向朱爾典表達了袁世凱打算占領漢陽,并把此處定為和革命黨談判的地點的想法,他表示如果漢口的革命黨人願意接受談判條件的話,其他地區的革命黨也同樣能夠接受的。
對于這一點,朱爾典表示支援。後來他把此事彙報給格雷,在報告中,他稱:“袁世凱的任務是巨大的。中國人民群衆通常的特性是固有的穩定以及不惜一切代價地渴望和平,而且這個國家沒有其他的建設綱領,這些情況都是對袁世凱有利的。另一方面,革命的廣泛性已經它到處獲得勝利,使得以武力恢複國家原來面目的一切企圖難以實作。”
而在關于如何才能和漢口革命黨人談判成功的問題上,朱爾典則建議袁世凱建立一個君主立憲制政府。但是袁世凱在和黎元洪見面後卻發現局勢不樂觀,于是他傳回了北京。袁克定再次和朱爾典進行會談,他表示自己的父親袁世凱現在很困惑,現在全國都在聲讨要推翻清王朝,而黎元洪他們則力挺袁世凱擔任民國大總統,或許還有機會獲得其他革命地區的支援。但前提是必須推翻封建王朝統治,建立共和政體。
對此,朱爾典卻不以為然,他認為共和政體是一個危險的試驗,也不完全适合中國。袁克定為了了解英國是否會支援袁世凱掌權和具體采用哪種政體,便繼續試探朱爾典,他表示,袁世凱可能會被擁立為皇帝,所謂的共和政體隻是一個過渡而已。這次朱爾典沒有當場回答,而是幾天後,才轉達英國會大力支援袁世凱上位的立場,不管是哪種政體都無妨,但袁世凱必須能夠穩定國内秩序和有能力維護外國人的利益。這就是英國對華政策的最大原則。
這一次,由袁世凱和朱爾典進行了會談。在會談中,袁世凱明确表示自己支援君主立憲制政體,并會用武力來促使南北議和。而對于袁世凱的這個主張,朱爾典自然表示萬分支援。有了英國在外交上的積極支援後,袁世凱便在次日宣布組閣,由他本人擔任總理,王士珍任陸軍大臣,楊士琦任郵傳大臣等。這些關鍵職位幾乎都由袁世凱的親信擔任,這也預示着清政府的大權已經逐漸被袁世凱掌握,朱爾典心中的“強人政府”似乎也已經慢慢顯露了出來。
為了盡快讓袁世凱和革命黨人談判成功,解決中國内亂,建立君主立憲制政體,朱爾典一直在反對日本幹涉中國局勢,但是革命黨人卻一直堅持要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政體,這可能會導緻南北談判随時破裂。為了能夠讓談判成功,朱爾典隻好放棄了建立君主立憲制政體的主張,改為支援袁世凱建立共和政體。
後來,朱爾典再次會見袁世凱,便建議他在漢口停戰,并進行南北談判。袁世凱同意了他的建議。之後,朱爾典一直積極在袁世凱和革命黨人之間斡旋,并成功使南北雙方停戰三天。在英國的斡旋之下,雙方停戰的時間不斷延長,而且南北談判也順利提上了日程。為了讓談判能夠按照英國的政策目标順利進行,朱爾典在斡旋的同時,又幫助袁世凱逼迫清政府交出了統治大權,讓清政府再也沒有能力幹涉南北雙方談判。
不僅如此,朱爾典還極為反對日本想要幹涉中國革命的立場,他一直主張要以和平談判的方式來解決中國内亂。對此,日本很不服氣,日本駐華公使曾向朱爾典表達了日本政府的立場,他表示日本反對中國建立共和政體,認為應該讓中國重建立立清王朝。
但朱爾典卻表示“英國政府傾向于認為外國幹涉将會損害而不是增強君主立憲制的主張。如果各國公開表示對清王朝的支援,其結果很可能會使共和派在南方增加許多新的支援者”。最後,朱爾典還表示,在南北雙方會議結束之前,各國最好不要采取任何行動。由此可見,英國是非常反對外國幹涉中國革命的。
但南北議和開始後,南方革命黨人卻堅決主張推翻清王朝和建立共和政府,朱爾典為了不讓南北談判失敗,隻好放棄了建立君主立憲制政府的主張,改為支援以袁世凱為民國大總統的共和政府。之後朱爾典又不斷說服日本不可強制幹涉中國革命,就連袁世凱打算強制建立君主立憲制政府的想法,也被朱爾典拒絕了。他表示,如果強制進行,隻會使中國分成兩半,這樣對誰都沒有好處。不管建立什麼政體都好,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一個統一而強大的中國。這就是英國政策的底線。
在朱爾典的授意下,袁世凱同意了建立共和政府的主張,之後,袁世凱又提出逼迫清帝退位并授權他建立共和政府的方案,企圖以此來逼迫革命黨人讓出政權。對于這一點,朱爾典作為英國代表大力支援袁世凱的主張,并加快了“扶袁共和”的步伐。
在英國的大力支援下,袁世凱順利逼迫清帝退位,并獲得南方革命黨人的認可,成功當上了民國臨時大總統。
從整個辛亥革命的過程可以看出,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在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于當時的英國是在華經濟利益最大的國家,而且它的大部分利益都集中在南方,由革命黨人控制着,是以朱爾典必須最大程度地保護英國在華利益和英國人的生命财産安全,這也是英國當時對華政策制定的最大原則。朱爾典後來的一切作為都是以這個為最終歸宿而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