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彥超十貫錢打發了趙匡胤,北宋建立後,他用一句話解除了危機

宋太祖趙匡胤雖然出身官宦世家,但他年輕那會很是落魄了一陣子。後漢建立後,年滿二十歲的趙匡胤并沒有在父親的幫助下直接投軍或者為官,反而獨自外出遊曆,想要尋找機會建功立業。

他很快就到了複州,當時的複州防禦使正是趙匡胤父親趙弘殷的昔日同僚王彥超。趙匡胤尋到了王彥超府上,想投在王彥超麾下,以期将來能夠建功立業。

王彥超十貫錢打發了趙匡胤,北宋建立後,他用一句話解除了危機

王彥超看到好友的這個兒子,雖然衣衫破爛,很是落魄,但他眼中卻有堅毅之色,将來必然不是久居人下之人。他知道趙匡胤的來意,但是卻不肯留下趙匡胤,隻是招待了趙匡胤一頓飯,然後拿出十貫錢打發走了趙匡胤,讓趙匡胤另尋他處。

看着手中的那十貫錢,趙匡胤心中滿是屈辱,他沒想到會是這樣的一個結果,這讓他心灰意冷,但身上着實已經沒有什麼銀錢了,他壓下了扔掉那十貫錢的沖動,然後離開了,但這十貫錢能解決什麼問題呢?這不是在打發叫花子嗎?

很快,趙匡胤就身無分文了,不得不寄居在襄陽的一座寺廟裡,寺廟的一個老和尚慧眼識珠,知道趙匡胤将來會有大際遇,他不想看着趙匡胤在襄陽無所事事,就對趙匡胤說:

“吾厚赆汝,北往則有遇矣。”

王彥超十貫錢打發了趙匡胤,北宋建立後,他用一句話解除了危機

趙匡胤帶着老和尚的饋贈北上尋找機會,不久之後,他就聽說後漢樞密使郭威在征兵以征讨河中節度使李守貞。趙匡胤知道這是一個機會,于是投在了郭威麾下,也正是在郭威麾下,趙匡胤才開始建立軍功,并在後來有了叫闆整個後周的實力。

郭威輔佐劉知遠建立了後漢,成為後漢手握兵權的權臣,趙匡胤能投在郭威麾下,起點是非常高的,隻要趙匡胤争氣,他建功立業的機會就會有很多,而他也的确争氣,很快就脫穎而出。

等到他投奔郭威的第三年,郭威就黃袍加身,建立了後周,而趙匡胤也成為滑州副指揮使。再三年後,郭威的養子柴榮繼位,趙匡胤開始執掌禁軍,并在柴榮登基之後的第一戰中立下大功,升任殿前都虞候,并成為柴榮的心腹親信之一。

王彥超十貫錢打發了趙匡胤,北宋建立後,他用一句話解除了危機

趙匡胤在職場上的升遷是相當快的,等到了柴榮去世,後周落到了孤兒寡母手中,趙匡胤已經成長為後周的威脅,并最終學郭威黃袍加身,建立了北宋。

北宋建立之後,鳳翔節度使王彥超入朝擔任中書令,當趙匡胤看到王彥章的時候,心裡感慨萬千,這麼多年,他心裡始終存了芥蒂,當年的羞辱,他從不曾忘記。于是趙匡胤在一次設宴圍獵的時候,趁着醉意,對王彥超說:

“卿昔在複州,朕往依卿,何不納我?”

這是困擾了趙匡胤十幾年的一個問題,堵在他心裡難受,不吐不快,于是就這樣問了出來,王彥超趕緊跪下來回答趙匡胤的問題,他是這樣說的:

“勺水豈能止神龍耶!當日陛下不留滞于小郡者,蓋天使然爾。”

王彥超十貫錢打發了趙匡胤,北宋建立後,他用一句話解除了危機

金麟豈是池中物,王彥超并沒有解釋自己為何沒有留下趙匡胤,而隻是說正因為沒有留下趙匡胤,是以趙匡胤才能有後來的際遇,建立了北宋,這正是上天的意思啊。趙匡胤聽後哈哈大笑,很快就換了話題。

看着面帶笑意的趙匡胤,王彥超并沒有放下心中的害怕,第二天就上表請罪,不過趙匡胤并沒有怪罪于他,反而讓中使去勸慰王彥超,這倒是很讓人意外。

那麼,王彥超當年為什麼不肯留下趙匡胤呢?《宋史》中對王彥超的評價是這樣的:“性溫和恭謹,能禮下土。”

這個評價是很高的,我們從中可以看出,王彥超絕不是欺負落魄少年的那種人,相反,他性格溫和謙恭,很能禮賢下士,這樣的一個人如何會為難趙匡胤?

王彥超十貫錢打發了趙匡胤,北宋建立後,他用一句話解除了危機

那麼,他不肯留下趙匡胤,其原因就隻有一個了,那就是他也看出趙匡胤并非平庸之人,而他給不了趙匡胤好的平台,是以才不肯留下,讓趙匡胤另尋他處。不過,在讓趙匡胤離開的時候,卻隻給了十貫錢,怎麼說也算是小氣了,十貫錢能做什麼呢?

好在趙匡胤登基之後并沒有計較這件事,對王彥超也還算重用,而王彥超最大的特點就是野心并不大,他并不眷戀官場。969年,趙匡胤将王彥超、武行德、郭從義等人召回京中,目的是要收回他們的兵權。

趙匡胤在後苑設宴款待他們,酒酣之際,就說了這樣一番話:

“卿等皆國家宿舊,久臨劇鎮,王事鞅掌,非朕是以優賢之意也。”

王彥超十貫錢打發了趙匡胤,北宋建立後,他用一句話解除了危機

王彥超一聽就明白了趙匡胤的意思,畢竟前有杯酒釋兵權的例子在那裡,是以王彥超很快就知道了趙匡胤想要做什麼,他沒有任何猶豫,跪下來對趙匡胤說:

臣本無勳勞,久冒榮寵,今已衰朽,乞骸骨,歸邱園,臣之願也。

當時的王彥超不過才五十五歲,但他對權力并不執着,是以才願意交出兵權,告老還鄉,隻不過趙匡胤雖然收回了他們的兵權,但并沒有讓他們緻仕,王彥超被改任右金吾衛上将軍、判街仗事。

一直到983年,年近七十歲的王彥超再次上表請求緻仕,宋太宗趙光義答應了他的請求,讓他以太子太師的身份緻仕,再三年後,王彥超去世。這樣看起來,王彥超也算是得了個善終。

他十二歲從軍,曆仕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和北宋五朝,雖未有大功,但卻一步一個腳印向前走,也算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