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禹錫的《陋室銘》,到底出彩在什麼地方,為何能夠驚豔後世千餘年?

劉禹錫的《陋室銘》,是一篇不足百字的短小銘文,文風骈俪,句子多采用排比、偶句的形式,一韻到底,富有詩歌的蘊藉之美。

這篇如此短小的銘文,之是以能夠流傳千古,有口皆碑,主要還是因為文中展現出來的儒家思想。

借劉禹錫的話來說就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借着寫銘文的機會自比孔子,将自己的品德“從頭吹到尾”,卻從來沒有人質疑過他。

劉禹錫的《陋室銘》,到底出彩在什麼地方,為何能夠驚豔後世千餘年?

隻因這篇文章,不但創作技巧出色,而且還一直在強調儒家的“安貧樂道”思想。它可以勉勵逆境中的人,堅持自己心中的操守。是屬于中國人的人生智慧與哲學。

《陋室銘》賞析

《陋室銘》——唐·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牍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

這篇銘文成功的地方,在于它的韻律優美,文風骈俪。修辭上正、反結合,虛實相生的寫法。但是從根本上來講,它最成功的地方,事實上是其中安貧樂道的儒家思想。

銘文開頭的兩句,出自《世說新語·排調》,原句是“山不高則不靈,淵不深則不清”,劉禹錫将其翻出了新意。

為了證明自己的“陋室不陋”,劉禹錫先從遠處寫起,談到名山大澤之是以有靈氣,關鍵在于居住于那個地方的人。是以說:“房子雖破,但是我本人的德行美好。”

劉禹錫的《陋室銘》,到底出彩在什麼地方,為何能夠驚豔後世千餘年?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這兩句,寫的是實景。門前的台階上長滿了青苔,地面上的野草雜生,都蔓延到了門簾裡面。

看起來,這間“陋室”像是荒廢了很久一樣。這是故意在強調陋室之“陋”,為的是和後面的“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兩句作反襯。

“可以調素琴”兩句與”無絲竹之亂耳”兩句,也是采用這種互相呼應的寫法。劉禹錫在這裡的寫法,非常有特色。因為這些句子從表面上看來,是互相沖突的。

銘文的前面已經說了,這是一個台階上長滿了青苔,野草都長到了門簾裡面的荒宅。這就說明,平時根本沒有人去作者的陋室。

可是劉禹錫接着又說:“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那麼,那些“鴻儒”到底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呢?怕不是見鬼了吧!

後面寫“可以調素琴,閱金經”,我們都知道這是在寫調素琴和閱讀經書。可是後主文中說“沒有絲竹之亂耳”就有一點奇怪了,因為古代的琴,也是“絲竹”之類的彈撥樂器。

劉禹錫的《陋室銘》,到底出彩在什麼地方,為何能夠驚豔後世千餘年?

其實劉禹錫在這裡故意耍了一個花樣,他在這裡采用的是虛實相生的寫法。苔痕上階,草色入簾都是真實存在的,但是“鴻儒”,卻是出于劉禹錫的想象。

根據後文的介紹,劉禹錫平時在陋室裡面閱讀經典,就像在和那些有學識的“鴻儒”們談笑風生。經書都是鴻儒寫成的,自然也就沒有一個是“白丁”了。

《宋書·陶潛傳》裡面曾經提到,陶淵明不通音律,但是卻在家裡備有素琴一張。這張琴沒有琴弦,有客人來了,他就取出來假裝彈奏,用以寄托自己的情志。

“素琴”本來是指沒有裝飾過的琴,不過唐人在詩裡提到的“素琴”,有時就是指“無弦琴”。比如李白《戲贈鄭溧陽》裡就說:“素琴本無弦,漉酒用葛巾。”

但是劉禹錫在這裡寫的“素琴”,既不是為了說明他的琴沒有裝飾,也不是為了說明他的琴“無弦”。他根本就沒有彈琴,隻是在想象當中,對着空氣隔空奏琴,借以陶冶自己的情操。

因為居住在“陋室”,是以琴都不存在,自然不會有絲竹之亂耳了。況且他閱讀的,還都是自己喜歡的佛道經典,并非煩人的公文,是以不存在“案牍之勞形”。

劉禹錫的《陋室銘》,到底出彩在什麼地方,為何能夠驚豔後世千餘年?

中間這一段想要表達的,看起來就是儒家的“唯心主義思想”。當然,它之是以受到歡迎,最主要還是展現出了儒家“安貧樂道”的思想。

最後,劉禹錫還不忘把自己這間破房子,拿來和諸葛亮未出山之時在南陽的舊宅,以及楊雄修《太玄經》時在成都的老房子比較。

《論語》裡面說,孔子想搬到九夷居住的地方去。有人告訴他,那裡很閉塞落後啊。孔子說:有我這樣的君子去了,就不會閉塞落後了。

于是,劉禹錫在《陋室銘》的末句,借着孔子的話“何陋之有”,又把自己吹噓了一遍,誇自己是“君子”。意思是自己在這間陋室居住,那麼這間陋室就不陋了。

劉禹錫一生的經曆十分坎坷,但是性格卻非常地孤傲。早年因為參與“永貞革新”失敗,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

中途有一次,皇帝本來已經召劉禹錫回到京城了,但是他去“玄都觀”看了一回桃花,就忍不住寫了一首詩調侃權貴。結果因為“嘴欠”,又被外放出去當官了。

劉禹錫的《陋室銘》,到底出彩在什麼地方,為何能夠驚豔後世千餘年?

若幹年以後,劉禹錫又回到了京城,但是這家夥并沒有吸取上一次的經驗教訓,又跑去玄都觀看桃花了。

當劉禹錫發現當年那些與他作對的家夥,都作了鳥獸散的時候,就忍不住又得意地寫下了一首《再遊玄都觀》,說“前度劉郎今又來”。其“嘴強王者”的個性,可見一斑。

在劉禹錫二十多年的貶谪生涯中,呆得最久的地方是朗州。朗州在如今的湖南常德,劉禹錫在這裡當了十年的“司馬”,《陋室銘》大約是創作于此地的。

結語

看到網上有人說這篇文章還有三個未解的“疑團”:其一,它的作者,到底是不是劉禹錫;其二,銘文中的“金經”是指什麼;其三,如何解釋“無絲竹之亂耳”與“可以調素琴”的沖突。

《新唐書·崔沔傳》中曾記載:“崔沔作《陋室銘》。”與此同時,在劉禹錫本人的文集中,從未收錄過這篇銘文。不過《古文觀止》把這篇文章署名劉禹錫後,大家就不再争論了。

“金經”的解釋,很多書上都說是指“佛經”,但是解釋成“佛道兩家經書”更合适一些。至于“調素琴”和“無絲竹”的沖突,現在也得到了解答。

劉禹錫的《陋室銘》,到底出彩在什麼地方,為何能夠驚豔後世千餘年?

原來不是作者寫錯,而是“素琴”有典故,典故中的“素琴”是指陶淵明彈的“無弦琴”。“素琴”和文章前面的“鴻儒”,都是基于作者本人想象出來的。

《陋室銘》之是以能流傳千古,除了前文提到的思想以外,還因為劉禹錫将詩歌的手法,成功地運用到了銘文創作當中。

“惟吾德馨”、“往來無白丁”和“孔子雲:何陋之有”等句式,寫出了作者傲岸的真性情。讓文篇銘文在短小精警的同時,顯得生動活潑,頗有詩情。

是以《陋室銘》這篇文章,無論是從叙事上來看,還是從思想性上來看,都是難得一見的千古佳作,值得萬世傳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