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疆”真相進行到底:文化代代相傳

新華社烏魯木齊12月14日電(記者周晔、張鐘凱、夏曉)在中國西部的新疆烏魯木齊市,有家公司十分特别,公司院落裡堆放着從塔克拉瑪幹沙漠裡運來的細沙,公司總經理路兵劍神秘地說,這些細沙裡“埋藏”的都是寶貝。

今年9月,路兵劍所在的新疆末胡營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推出了一款時間盲盒,盲盒裡是一個土陶罐、棉花種子和空沙漏瓶。

“維吾爾族模制法土陶燒制技藝是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之一,土陶罐用棉麻布封口,裡面裝滿細沙,細沙裡埋藏着不同的物品,有虎紋金牌、草原石人、漢歸義羌長印、雙魚玉佩等。‘發掘’完成後,細沙可以放進沙漏裡,也是提醒大家要珍惜當下,而陶土罐子裡就可以種上棉花籽,寓意未來可期。”路兵劍說。

“這裡面裝着的是咱新疆特有的文化,顧客打開、發現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和我們的巧思。”他說,這類跟非遺、傳統文化相關的創意産品近年來深受年輕人喜歡,網站很多顧客留言收到來自新疆的文化包裹,神秘感十足。

“疆”真相進行到底:文化代代相傳

2021年10月14日,演員表演《十二木卡姆》選段。當日,由文化和旅遊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主辦,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承辦,對口援疆19省市文化和旅遊廳(局)共同協辦的“新疆是個好地方——對口援疆19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展”在新疆美術館開幕。新華社記者 王菲 攝

路兵劍畢業于新疆大學設計專業,他的團隊裡都是新疆本土培養的人才。“我們公司的插畫師、設計師和文案人員有16個,基本是‘90後’,很多年輕人對新疆文化有着自己獨到的了解和感情,是新疆未來文創産業重要的支援力量。”

新疆擁有4600多項非遺代表性項目,其中維吾爾木卡姆藝術璀璨奪目。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是集歌、舞、樂于一體的大型綜合藝術形式,2005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2010年,新疆人大通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維吾爾木卡姆藝術保護條例》,這是中國首個專門就保護“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的省級地方單項立法。

位于南疆的莎車縣被稱為“十二木卡姆的故鄉”。這裡有一位國家級傳承人、一位自治區級傳承人和23位縣級傳承人。40歲的莫拉喀迪爾·牙牙就是莎車縣的一位縣級十二木卡姆傳承人。

“我從1991年開始學習彈布爾,2005年參加縣裡組織的比賽,被評選為縣級十二木卡姆非遺傳承人,2008年開始享受每個月800元的補貼。”莫拉喀迪爾·牙牙說。

在多方支援下,莎車建造了十二木卡姆傳承中心,用于十二木卡姆傳承、交流和表演。十二木卡姆傳承中心的人除了在縣城裡表演,還會到疆内外各地表演。

除了維吾爾族人,這項傳統藝術還吸引了其他民族的年輕人。

“疆”真相進行到底:文化代代相傳

2017年8月3日晚,大型音舞詩畫劇《木卡姆印象》亮相第五屆中國新疆國際民族舞蹈節。《木卡姆印象》以古老的“十二木卡姆”音樂為載體,在原有的融音樂、舞蹈、文學、戲劇等為一體的藝術表現形式之上,又融入了現代的多媒體設計、影像創作、燈光舞美等形式,給觀衆帶來一場跨界、融合、創新的舞台盛宴。 新華社記者 王菲攝

37歲的河北人王江江對木卡姆就頗有研究。他曾在意大利米蘭大學學習歌劇表演和作曲,2010年來到新疆,至今已經采訪記錄了3000多位木卡姆藝人的影像資料。

“木卡姆曲調跌宕起伏,鼓點花哨多變,隻能依靠傳承人口耳相傳。同時,其體系龐大、詞意深奧、曲牌綿長,完整地背下來非常困難,今天鮮有人能唱出它的所有選段,我想這也是我記錄他們的意義之一。”王江江說。

王江江從2016年開始對單個傳承人進行記錄。“這樣的話就會形成非遺民間音樂人資料庫這樣一個體系的東西。從十二木卡姆的保護和傳承來說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也能給年輕的傳承人提供更好的資料去學習研究,甚至給很多創作者帶來音樂創作的素材。”

“我根本不擔心十二木卡姆會失傳,因為我也是被師傅培養出來的,我現在也成了别人的師傅,我也把徒弟們培養出來了。我相信木卡姆會代代相傳。”莫拉喀迪爾·牙牙說。

據了解,新疆全區各級政府共公布4640項非遺代表性項目,現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94項,認定國家級非遺項目保護機關81個,國家級非遺傳承人112人,17項非遺代表性項目列入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