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60餘方精品紅絲硯亮相北大

2020年12月,在北京大學的未名湖畔、博雅塔下,一座名為“鐘靈”的臨朐紅絲石以分外别緻的姿态坐落,為北大校園增添一份獨特的臨朐元素;

時隔500餘天,在北大校慶124周年之際,靈氣所鐘—山東臨朐紅絲硯曆史文化展在北大開幕。

兩次“牽手”,充分彰顯了沂蒙革命老區臨朐和北京大學這所高等學府最高殿堂“以石為緣、紅絲牽線”,也為雙方進一步加強交流合作,推動臨朐實作高品質發展作了生動注腳。

據了解,此次展覽旨在展現紅絲硯的曆史文脈及其天工與意匠相結合的藝術魅力,共分“石”“詩”“史”“士”四個主要部分。

據臨朐縣委書記劉豔芳介紹,這次展覽推出的60餘方精品硯台、50餘幅拓片作品,都是書畫名家、藝術大師、資深學者的精品力作,是天工與意匠的完美結合,是北大和臨朐文化深入交流的精彩呈現,必将對臨朐紅絲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産生強大的推動作用。

沐青山秀水之靈氣,承文化基因之深厚。紅絲石,唐宋時期即負盛譽。唐柳公權,宋歐陽修、唐彥猷、蘇易簡等均甚重此石,譽為諸硯石之首。清乾隆皇帝在《西清硯譜》中給予其高度評價,近代趙樸初、啟功等老一輩藝術家亦多次題詩盛贊,可謂一方水土孕育一方風物。

據了解,國内其他硯台品種多為黑色或灰綠色,唯有紅絲硯以紅色和黃色為主,紅黃相間紋理變幻莫測。“能夠在衆多的硯台品種中脫穎而出,紅絲硯自有它獨特的優勢。”臨朐縣觀賞石協會會長安同昌介紹,臨朐紅絲石顔色正紅、正黃的斑斓色彩,令臨朐紅絲硯在國内硯台品種中獨得一席。另外,紅絲石儲量極少,開采也越來越困難,曆史上多次斷代,是以更為珍貴。

相比開采的難,制作則要難上加難,這意味着要對手工藝人有着非常苛刻的要求。

“相石、下荒、設計、制作、打磨、上蠟是紅絲硯加工的六道工序。”臨朐著名紅絲硯手工匠人劉文遠介紹說。在他手中,切刀、腹刀、側刀、飛刀、澀刀等種種刀法都駕輕就熟,運用自如,并把國畫中的潑墨、折帶皴、斧劈皴等技法與硯雕技法高度融合,既大開大合,又細緻入微,小小石頭裡,蘊藏着大乾坤。

什麼樣的石頭才算是上品?“選石時一要講究‘潤’度,滴一滴水,如果呈現出雨點荷花點點珠的效果,不往外擴散,也不吸水,那石頭就很‘潤’,若是吸水變濕,便是‘幹石’不可用。二要講究色澤,紫紅底子灰黃色、紅底黃絲和黃地紅絲的皆為上品。”劉文遠說。

《魯硯》中記載,紅絲石是花崗岩結構,主要成分是碳酸鹽,由于岩石中夾雜一些鐵質和其他色素,是以呈紅黃色,并帶有刷絲紋、旋花紋、湧泉紋、山水紋等各種有色絲紋,可謂氣象萬千。“老崖崮産的紅絲石‘黃質紅紋’,時作山水、草木、人物龍鳥獸諸狀,制硯微滑,其溫潤者不減端溪。”

“最難的當屬‘設計’環節,要綜合考慮石頭的自然形狀、紋理以及瑕疵修飾,天然的紋路是其靈感之源,而原石的瑕疵則是對功底的考驗,關鍵是如何巧妙利用,達到化腐朽為神奇的效果。”劉文遠說。

憑着對紅絲硯的獨特挖掘和研究,臨朐紅絲硯也在全國各地頻頻亮相:從參展2018年第二屆非物質文化遺産發展合作論壇暨大國非遺工匠藝術珍品展到山東省首屆硯雕技藝大賽在臨朐舉辦,再到山東省内環西南線路進行“硯雕”巡展……臨朐非常注重對紅絲硯等非遺技藝傳承進行生産性保護打開市場,讓這些古老技藝不斷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作為筆墨紙硯的文房四寶,硯石是最具儲存性和傳承性的一個。下一步的發展,我認為一個是與國學相結合,把文學、雕刻、繪畫技藝都融合進去;二是向市場化轉型,打造以老崖崮為中心的紅絲硯開發保護基地,讓更多的人走進臨朐,走近紅絲硯。”安同昌表示。

如今,觀賞石産業作為臨朐縣四大文化産業之一,在當地得以蓬勃發展,全縣僅從事紅絲硯開采、加工、經營的業戶就有200多戶,從業人員達1000多人,年銷售收入在2億元以上。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臨朐也在積極思考:走向市場是非遺推廣和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既需要融入傳統特色,又要融合時代需求。在市場化過程中,如何實作傳承“不走樣”?

臨朐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統戰部部長劉瑩有表示,非遺項目等傳統文化要主動适應現代社會需求,用好電商等市場力量,與直播、展會等形式多元化結合,積極尋找傳播、推廣的新方法、新手段。同時要大膽進行創新,在傳承曆史文化的前提下,在市場上盤活這些傳統資源,讓它們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大衆報業.大衆日報用戶端記者 譚佃貴 通訊員 劉明志 劉瑞華 報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