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皇帝都想立嫡長子為儲君,可實作的卻很少,是什麼原因

衆所周知,古代的嫡庶觀念很重,即使同為皇帝的兒子,皇後所生和妃子所生,就有着天壤之别。就算是普通人家,庶子也總比嫡子矮一截,有什麼好處,也都是嫡子先得。古人為何如此看重嫡庶之分呢?

筆者認為,是因為古人對身份的看重。古代采用一夫一妻多妾制,不管男人娶了多少女人,妻子隻有一個。她往往是男方明媒正娶,其出身與男方門當戶對,而妾可以不論身份,隻要喜歡,男方都能納進來。

如此一來,正妻生下的兒子,就有着高貴的血統,妾生下的兒子,身份自然就低了。同理,皇帝的兒子也是一樣,古代的皇後,幾乎都是出身名門望族,背後擁有很強的家族勢力。

古代皇帝都想立嫡長子為儲君,可實作的卻很少,是什麼原因

一般皇帝還是皇子的時候,就會由皇帝老爹做主,選一位名門望族之女,與其聯姻。将來兩人生下的兒子,不僅血統高貴,背後還有母親娘家勢力支援,地位自然就高。而皇帝妃子的出身,就參差不齊了,甚至連宮女,都可能成為後妃。她們原本就沒有勢力,出身又低下,她們所生的兒子,便遠遠不足嫡子。

諸位嫡子中,又以嫡長子的身份最為貴重,是以古代皇帝,都想立嫡長子為儲君,一是因為他們血統純正,根正苗紅;二是嫡長子繼位的話,會得到不少勢力支援,能使江山穩固;三是由大哥繼位,其餘兄弟也沒有異議(按理來說是這樣)。

可縱觀古代曆代皇帝傳位,真正實作傳給嫡長子的卻很少,特别是明清時期。清朝曆代皇帝中,就隻有道光一位,是以嫡長子身份繼位的。這是什麼原因呢?筆者提出自己的看法。

古代皇帝都想立嫡長子為儲君,可實作的卻很少,是什麼原因

一、造化弄人

剛剛提到清朝曆代皇帝,隻有道光是嫡長子身份繼位。其實早在乾隆時期,他就很想立嫡長子,特别是在此之前,清朝并無嫡長子身份繼位的皇帝,這使得乾隆皇帝這一想法十分強烈。

乾隆與富察皇後感情深厚,富察氏一族在當時也享盡恩寵,如果能立皇後之子為儲君,對大清有利無害。是以當乾隆即位後,第一時間就秘密立儲,将嫡長子永琏冊立為皇太子。

本以為自己的願望要成真,卻不曾想,永琏在九歲時死了。後來富察皇後又生下永琮,乾隆再一次動了立嫡之心,奈何永琮兩歲便夭折了。從此以後,富察皇後再沒生下兒子,乾隆想立嫡長子的願望,終究是落空了。

古代皇帝都想立嫡長子為儲君,可實作的卻很少,是什麼原因

二、其餘嫡子不服

前面筆者說了一條,立大哥為儲君的話,可令其餘兄弟無異議。後面筆者加了一句,按理來說是這樣,這是皇帝心中的想法。可實際上,其他兄弟根本不會服氣。

要說像朱标這樣的嫡長子,既有純正的血統,又有治國的能力,還有老爹朱元璋撐腰的,其餘嫡子自然不敢有意見。然而換成李建成這樣的,就很容易受到其他兄弟的攻擊。

李世民無論在政治還是軍事上,都不比哥哥差,隻是因為比他晚出生幾年,就要拱手讓出皇位,這是李世民做不到的。再說李淵不比朱元璋,他就算立了嫡長子為儲君,也沒有堅定表示過,自己要力挺他,更不敢像朱元璋那樣,将大權放給太子。

這一類情況,就屬于皇帝也無可奈何,空有立嫡之心,可沒有保護嫡長子的能力。這一種情況,在曆史上也很常見。

古代皇帝都想立嫡長子為儲君,可實作的卻很少,是什麼原因

三、嫡長子自尋死路

李世民雖不是嫡長子,可他即位後,仍然想維護這一傳統,于是他将年僅八歲的嫡長子李承乾,立為皇太子。

其實隻要他好好表現,将來肯定能繼承皇位的,但李承乾偏偏不安分。他忌憚弟弟李泰,屢次産生謀害之心,緻使父親對他越來越失望。暗殺李泰失敗之後,李承乾索性效仿老爹,來個逼宮謀反。

可他哪裡是李世民的對手,畢竟老爹對這些事有了經驗,是以李承乾很快就被制服了。好在李世民愛子心切,沒有處死李承乾,可他的太子之位,就再也拿不回來了。

古代皇帝都想立嫡長子為儲君,可實作的卻很少,是什麼原因

再說說康熙的嫡長子胤礽,他的條件也如李承乾一般,不僅是正宮皇後所生,還從小被父親捧在手心裡。康熙對于胤礽,那是寵愛到了極點,将他立為太子後,就從未考慮過其他兒子。

第一次廢掉胤礽的時候,盡管康熙很生氣,卻也沒想過放棄他。不然的話,那些趁機勸說康熙改立太子的人,就不會受到牽連,八阿哥胤禩,也不會是以徹底失寵了。(注:因為大臣都建議改立胤禩,康熙認為胤禩結黨營私,不顧兄弟之情,于是對他失望。)

康熙舍不得胤礽,最終還是複立了他。不過胤礽非但不知道珍惜,還變本加厲,做出不少出格之事,導緻康熙忍無可忍。在愛子和江山之中,康熙選擇了後者,胤礽也是以把自己作死了。

古代皇帝都想立嫡長子為儲君,可實作的卻很少,是什麼原因

這一種情況,主要就是嫡長子自己作死,原本可以坐穩太子之位,等到老爹一死,自己就能繼承大統。誰知他們偏偏不安分,要挑戰老爹的底線,皇帝也沒有辦法,為了江山,隻能放棄他們。

除了這三種情況外,還有皇帝無子嗣的現象,比如明朝正德皇帝,他去世時沒有子嗣,既然沒有嫡長子,更遑論讓嫡長子繼位。

還有嫡長子無意皇位的情況,比如“讓皇帝”李成器。

唐睿宗李旦登基後,想立嫡長子李成器為儲君,可李成器卻說:“儲副者,天下之公器,時平則先嫡長,國難則歸有功。”他認為弟弟李隆基比他功勞大,便堅持不肯接受李旦立儲之意。?

古代皇帝都想立嫡長子為儲君,可實作的卻很少,是什麼原因

其實說了這麼多種情況,筆者認為,可以用七個字來總結:計劃趕不上變化。皇帝想立嫡長子的心,我們可以了解,可在皇權至上的古代,我們不能忽略其背景。

想做皇帝的人,不止嫡長子一個,為了争奪皇位,手足自相殘殺,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加上嫡長子或許夭折,比如永琏;或許比皇帝死得早,比如朱标。這些都是無法預料的情況,是以才會造成,古代皇帝想立嫡長子為儲君,卻很少能夠實作。

(參考文獻《新舊唐書》《資治通鑒》《清史稿》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