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壓垮大明的第五棵稻草:武将家丁成為明代軍事力量的中堅

從朱元璋建國到朱由檢煤山自缢的二百七十六年間,大明軍事力量的中堅是不斷變換的:洪武時期是藩王護衛、永樂至正統時期是三大營、景泰至成化時期是團營、弘治至正德時期是邊軍、嘉靖時期是重新設立的三大營、萬曆至天啟時期是武将家丁、崇祯時期是以天雄軍和關甯軍為代表的幾支精銳部隊。

正是由于軍事力量中堅的不斷變換,才使得大明在各個時期都能擁有一支足以應對外患或内亂的精銳野戰兵團,但是,

随着武将家丁成為軍事力量的中堅,大明滅亡的倒計時正式開啟。

萬曆之前,無論明代軍事力量的中堅再怎麼變換,其主體都是洪武、永樂時期設立的衛所和三大營,衛所和三大營都屬于朝廷掌控的常備軍,是大明王朝軍事力量的根基,而家丁則直接隸屬于武将,是武将的私兵,是以,

武将家丁成為明代軍事力量的中堅就意味着由衛所和三大營組成的根基已經腐朽的不堪再用,

一旦軍事力量的根基腐朽,大明王朝距離滅亡還會遠嗎。

壓垮大明的第五棵稻草:武将家丁成為明代軍事力量的中堅

即便如此,武将家丁的戰鬥力之強悍也是不容抹去的事實,在邊防守備、平定兵變和内亂、萬曆三大征中,

武将家丁都是明軍一把鋒利的矛頭,為戰争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

這種情況下,是不是以武将家丁取代衛所和三大營成為明代軍事力量新的根基就能延緩大明王朝的滅亡?事實上,大明也曾做出過這種嘗試,萬曆中期,武将家丁的糧饷由武将自行解決改為朝廷供給,但是,

最後的結果卻是武将家丁不僅沒有成為明代軍事力量新的根基,反而還成了大明王朝滅亡的直接誘因之一。

那麼,問題來了——武将家丁為何會成為壓垮大明的第五棵稻草。

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得從明代武将家丁的出現講起。

明代武将家丁的出現與軍屯田地被武将大量兼并是密不可分的

,成化時期,在藩王、勳貴、官僚帶頭兼并田地的影響下,武将也開始大規模兼并軍屯田地,尤其是武将養廉田制度的施行,更讓武将兼并軍屯田地有了充足的借口,至弘治時期,各級武将大都兼并了數十頃到數百頃不等的軍屯田地。

随着大量軍屯田地被武将兼并,弘治時期出現了“屯田有名無實”(《皇明經世文編》)的情況,這種情況導緻了衛所士卒失去了賴以為生的軍屯田地,與此同時,大量農民也因土地被藩王、勳貴、官僚兼并而失去了田地。這樣,

失去軍屯田地的衛所士卒就不得不被役使耕種武将兼并來的田地,某些失去田地的百姓也會選擇投充到武将門下成為武将的佃戶。

壓垮大明的第五棵稻草:武将家丁成為明代軍事力量的中堅

在大明的九邊重鎮,由于戰鬥力低下的衛所士卒難以抵禦草原騎兵的襲擾,是以武将就隻能從役使的衛所士卒和自己的佃戶中選擇“膂力骁健,弓馬娴熟”者加以訓練,以求保護自己的田産。

這些被武将選中之人就成為了明代最早的家丁。

為使這些家丁能在草原騎兵襲擾時“出死力以報之”,各級武将大都會對他們“結以恩義,飽以嗜欲”。這就使得武将家丁擁有了三個特點:

1、家丁隸屬于向他們供給糧饷的武将;

2、武将給予家丁的待遇遠超一般衛所士卒,甚至出現了“過額兵十倍”的情況;

3、由于家丁“身之父母妻子全生仰望(武将),故肯出死力而不他顧”,是以武将家丁戰鬥力極強,能夠“以一當十,摧鋒陷陣”。

得益于這些特點,家丁成為了武将克敵制?勝的主要依靠力量,甚至“将帥樹奇勳多藉家蓄之丁”。這種情況下,

大明朝廷對武将家丁的态度也從洪武、永樂、宣德時期的嚴格禁止轉為支援。

壓垮大明的第五棵稻草:武将家丁成為明代軍事力量的中堅

嘉靖時期,駐紮在大同的衛所士卒不斷發動兵變,武将、文臣一時束手無策,以至于巡撫、總兵都在兵變中遇害,在朝臣的建議下,明世宗将擁有五百精銳家丁的梁震任命為大同總兵,大同兵變不斷發生的情況才被遏制,這就相當于是大明朝廷正式認可了武将蓄養家丁。

嘉靖間,大同兵屢變,連殺巡撫、總兵,文武大臣不敢限制之。廷臣乃議凡推用調補大同鎮總副參遊将官,務遴選善馭之才,必責其身帶素練家丁百十以為親兵,并厚養鋒銳之氣,以彈壓各兵骁桀之心,遂遣梁震率其家丁五百人移鎮大同。——《皇明經世文編》

萬曆時期,守衛遼東的主力是李成梁的三千家丁、平哱拜之亂的主力是李如松的兩千家丁、萬曆援朝之役的主力是李如松和麻貴帶去的家丁、平定播州的主力是薊遼總兵戴延春和山西參将盧應亮等人帶去的家丁。在武将家丁成為了明代應對内亂和外患主力的情況下,朝廷為了鼓勵武将多蓄養家丁,不僅規定家丁糧饷由戶部供給,

還将家丁數量的多寡作為武将升遷的重要标準。

這種情況下,武将家丁就就成為了明代軍事力量的中堅。

甯夏之役,李如松亦曾率遼将董正誼等十餘人帶家丁數千赴之。——《籌遼碩畫》

平播之戰,“诏薊遼總兵戴延春,遊擊葉卯榮,山西參将盧應亮,陝西都司丁南智,原任代州參将餘德榮,固原參将陳松等各率親丁赴川貴總督調用。——《明神宗實錄》

武将家丁成為了明代軍事力量的中堅後,雖然對提振晚明的軍事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由此引發的一些弊端也不容忽視。

壓垮大明的第五棵稻草:武将家丁成為明代軍事力量的中堅

首先,由于武将對家丁的倚重,導緻了武将不再關心一般衛所士卒的操練和生存,并且為了蓄養家丁,武将隻能不斷的兼并軍屯田地、役使衛所士卒。這種情況下,衛所制的瓦解進一步加深了。

其次,家丁在武将的支援下可以任意役使衛所士卒,因而導緻了“家丁盛而軍心離”,其結果就是明末雖有超過百萬的衛所士卒,但真正能抵禦後金軍隊的“不過諸将家丁耳”。

以軍士之馬供家丁騎乘,以軍士之身供家丁役使,以軍士之糧饷作家丁養贍,是得二、三百人之心,盡失部下三千軍之心。——戚繼光《練兵實紀》

最後,由于家丁隻隸屬于向他們供給糧饷的武将,導緻了分屬于不同武将的家丁難以協同作戰,并且武将又将家丁視為自己保命和升遷的依仗,是以在明末的遼東戰場往往會出現分屬于不同武将的家丁被後金軍隊各個擊破以及武将臨陣多互相推诿、擁兵觀望的情況。

以上這些弊端合起來就使得明末雖然擁有數量衆多的武将家丁,但這些武将家丁既不能合力拒敵,又不能取代衛所士卒和三大營成為明代軍事力量新的根基。是以,

武将家丁成為明代軍事力量的中堅也就成了壓垮大明的第五棵稻草。

【玺言春秋明末曆史第五十五講,參考文獻:《明太祖實錄》、《明神宗實錄》、《皇明經世文編》、《明史》、《明世宗實錄》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