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陝西唐大明宮含耀門遺址發掘記

陝西唐大明宮含耀門遺址發掘記

《考古》 1988年11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隊

含耀門是大明官含元殿以東出人宮廷的主要宮門之一,位于含元殿東側第二道宮牆的中部,距含元殿遺址221米。含耀門北對第三道宮牆的崇明門,南對第一道官牆昭訓門,再南即出宮城南面的望仙門(圖一)。

陝西唐大明宮含耀門遺址發掘記

含耀門遺址緊鄰市區,部分門址已被民房占爪,為防止再破壞,于1987年4月9 0開始進行發掘,至5月25日發掘結束,發掘面積為65。平方米。參加發掘者有馬得志、馮孝堂等同志。

一、地層

門址一帶過去為農田,近幾年因附近居民增多,門址上面形成了通路,是以破壞較嚴重。這裡地層簡單,揭去地面表土後,即露出門址及其兩側的夯土牆址。這一帶因平整農田,地勢變得平坦,在唐時此處為龍首原的南坡,地勢北高南低,是一坡地,是以,門址北側的唐代地面較門南側地面高出0.8米多,故門址以南的地層堆積較厚,可以分為三層。今以南側地層為例,其堆積情況如下。

第一層:為表土層,厚0.25-0.35米,在平終土地後形成為現代路面層。

第二層:是近代擾亂層,土色黃褐,厚0.3—0.45米,深為0.55-0.7米。土質較純,無甚雜物。

第三層:為門廢毀後的堆積層,厚0.45-0.8米,深1.05-1.4米。土色灰褐,雜有大量唐代磚.瓦殘塊及少許瓷片。在門道内有燒過的木灰及紅燒土塊等。門道兩側的夯土牆亦被火燒過,形成一層紅燒土面,可知

第三層之下,即為唐代地面層,距現在地表深1.2-1.4米。地面下一般即為黃生土,個别部分呈褐色土,為當時平整地面形成的活土,其下亦皆為生土。

二、門址

門為南北向,北偏東1°30'。門址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26.4米,南北寬12.5米(圖版叁,1、2)。

陝西唐大明宮含耀門遺址發掘記

門分為東、西兩個門道,西門道的南部被民房占壓,隻發掘了北半部,東門道作了全部發掘(圖版肆,1;圖二,)。從發掘的現象可知,門被燒廢毀後,又遭擾亂和破壞,但門的形制尚清楚可辨。

陝西唐大明宮含耀門遺址發掘記

門址平座分為兩端門墩及門道和二門道之間的隔牆等三部分。皆為黃土版築,外包磚皮,包磚厚0.3米。兩端門墩東西各寬6.2米(加包磚,以下同),南北12.5米。殘存高北側為0.25-0.35米(從唐代地面算起,以下同),南側1.16米(圖版肆,2)。在南北兩側的包磚壁外,有散水遺迹,因破壞散水寬度不詳。中間隔牆寬(厚)3.9米,南北長12.5米,殘存高北端0.45,南端1.2米。

陝西唐大明宮含耀門遺址發掘記

東門道寬5.15米,進深12.5米;西門道寬4.95米,較東門道略窄,隻發掘了北部6米長一段。東門道内有車轍遺迹,西門道無車轍。

門道内兩側的柱石及門檻等皆破壞無存,但石礎的坑位尚清楚。東門道兩側各有九個石礎坑,間距為1米左右(中一中),當是排義柱的石礎坑位(圖三)。在門道北部邊),東、西各有一個規整的長方形坑,可能是門框(立頰)的石礎坑位(圖四)。西門道與此相同。看來門是安在門道的偏北部,不是安在正中。

門的形制,與過去發掘的唐代各門基本相同,也是木構架門道,隻有規模大小之差。從出土的瓦與瓦當等看來,門上可能建有門樓。

門墩兩端與版築官牆銜接,官牆寬5.9米。發掘的一段牆址,兩側均有包磚,南側部分包磚壁殘存高1米多。

在門址南面,由門墩兩端向外各6.7米,東、西各有一道向南去的版築牆址,牆的北端與門址兩端的宮牆(第二道宮牆)銜接。牆寬(厚)4.5米,殘高0.65米。東牆在探方内的部分長為8米多,探得向南延出15米後,即進入廠房區内,随停止鑽探(以後繼探)。西牆隻發掘了一條探溝,驗證也有與東面相同的牆址。兩牆東西相距39.9米,向南可能直至昭訓門或更向南去也未可知。尚待進一步探査驗證之。這兩牆之間,形成一條南北胡同式的街道,将左右的建築予以隔絕,成為嚴密的封閉式,進而更突出了大明宮中軸線的形勢。

以上為含耀門址的大體情況。此外,在門址北側發現柱礎石兩個,礎坑一個及一部分鋪磚。兩個柱礎石位于東門道北口外的東西兩側,緊挨門墩的北壁。東邊的石礎為方形,長、寬各54厘米,厚15厘米,中有一圓形桦眼,直徑12厘米,深10厘米。在礎的東北50厘米處,有兩塊鋪磚。西邊的一個石礎,在門道隔牆北端的東北角處,石礎長56、寬51、厚15厘米,無禅眼。在此礎的西側2.5米處,即口道隔牆的西北角處,有柱礎坑一個,礎已失,隻存坑位。在西門墩的北側未見石礎或坑位,隻有一部分鋪磚。上述石礎和鋪磚等,均建在唐代早期地面之上,高出早期地面10厘米左右,是晚于門址而後建的遺迹。因破壞較甚,已看不出建築形制。但從石礎、鋪磚以及下面壓有早期地面,并依附于門墩的情況看來,是在唐中、晚期于含耀門北側增加的建築遺迹。

三、由土遺物

遺物大都出在門道内及門兩側的第三層堆積中。遺物以磚瓦最多,瓷片很少;此外在門道中出小銅佛2件及陶質浮雕佛像2件。分别予以簡單介紹之。

磚有長方磚和方磚兩類。

長方磚出土最多,大都是殘塊,皆為青灰色。部分完整者,其大小有三種:長30、寬14、厚5.5厘米;長32、寬14、厚4.5厘米;長32、寬16、厚7.5厘米。長方磚表面印有“匠作官磚”及匠人姓名者,共23塊(圖版伍,6)。磚背面印有手印紋者共9塊。餘均光素無紋飾。

陝西唐大明宮含耀門遺址發掘記

方磚有蓮花紋方磚和素面方磚2種,皆為殘塊,無一完整者。其中蓮花紋方磚共30塊,素面方磚7塊。

瓦有闆瓦和筒瓦。皆為殘片,多數是青灰色,少量表面為黑色、光亮的所謂“青抿"瓦。

瓦當共20件。除1件完整外(圖版伍,4、5),餘均為殘片。

瓷片共出黑、白瓷片45片。多為碗,盤殘片,壺(注子)柄和壺咀各1件。

小銅佛2件(圖版伍,3)。1件造像較完整,通高10.5厘米。這種小銅佛像在青龍寺、西明寺及皇城含光門的門道内均出過。另1件,殘高6.5厘米。即所謂“化佛”,為七連像,僅殘存四像,在西明寺遺址中出有同樣小銅像多件(圖版伍,7)。

陶佛像2件。一般稱''善業泥像",皆為泥質紅陶,呈長方形,一面為浮雕佛像,全是模制。較大的一件,高8、寬6.2、厚1.3厘米。較小的一件高7、寬4.3、厚1厘米(圖版伍,1、2)。這種陶像在西明寺遺址發現很多,含光門遺址内也出現過。

以上為含耀門遺址的發掘和出土遺物的大體情況。在大明官南部的三道官牆上共有這樣的宮門六座,分别在中軸線的兩側,向北直通内廷。含耀門是其中的一座,從發掘的情況看來,門的規模相當大,門外有東、西二牆夾道,顯得官廷門禁特别*嚴。過去發掘過的唐代各門址均為一、三或五個門道,都是單數,而含耀門卻為兩個門道。不知各宮門都是如此,抑或因特别需要而獨含耀門設兩個門道?尚待發掘其它門址驗證之。

在門址南的兩道平行南去的官牆,可能直至昭訓門,或更南至望仙門一帶。這兩道牆的發現很有啟示,對複原大明官南部的布局形制,提供了依據。

大明宮南部多被市區建築占壓,許多遺迹尚待進一步勘査,希望能逐漸将其探査清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