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總說書法是給内行看的他們才能看出門道,那外行隻會看熱鬧嗎

謝謝你的邀請和提問。“書法是外行看熱鬧,内行看門道。啥叫門道”?您提出的這個問題,其實是書法專業與書法普及的問題。

門道是一個比喻,淺近地說“門道”就是内行意思,就是進什麼“門”, 出什麼“道”的意思。這是形容工匠藝人們做活的訣竅。

如果不懂這個訣竅,你就不知道這個工匠為什麼這麼厲害,是以,就會覺得這個工匠那那都太厲害了。

其實,知道訣竅的人,就覺得那是幹活人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他應該這樣做,但是,還做得不夠好。

是以,才有“外行看熱鬧,内行看門道”的諺語。

總說書法是給内行看的他們才能看出門道,那外行隻會看熱鬧嗎

書法也是這樣,門道太多了,一時看不明白什麼門道,就無法準确判斷書法的高下。于是,一些非常平庸的書法作品,可能會被認為是頂級大師之作,一些創新之作的書法又可能會被誤認為是醜書。

别人欣賞的津津有味,我卻毫無興趣。這是因為欣賞書法确實需要“有門道”。看出了門道當然會津津有味,如果看不出什麼門道,就會越欣賞反而越發懵了。

是以,欣賞書法就有一個專業和普及的問題。

例如下面這個書法是郭沫若的夫人于立群先生的一個行書作品,這件作品有一個特點,就是正文是行書,落款是用隸書寫的,這是非常少見的。

這個細節如果對外行來說肯定不會在意,但是,自從明代以來的書法藝術作品,無論正文是什麼書體,落款一般都用行書。

最特殊的情況,也不過是正文篆書,落款也篆書,正文是楷書,落款也用楷書。

總說書法是給内行看的他們才能看出門道,那外行隻會看熱鬧嗎

是以,于立群先生的這件行書作品,用隸書落款實屬罕見。

如果按照藝術欣賞的規律來說,我們首先要懂得藝術本身的技術成分。這是我們欣賞藝術看門道的基礎,也是專業的标志。

任何藝術如果沒有技術成分,也就不會有藝術了。

書法的技術成分也是非常豐富的。

例如,以字型而論有真、草、隸篆、行五大字型。

以筆法而論有起筆、行筆、收筆、接筆四大環節;字法有結構36法;章法有“有行有列”和“有行無列”兩大基本章法;墨法中有幹、濕、濃、淡、清的不同變化;風格中有帖學和碑學兩大流派,這就是書法的基本門道。

總說書法是給内行看的他們才能看出門道,那外行隻會看熱鬧嗎

所謂的看門道,就是看這些基本的技術成分夠不夠,好不好。

如果把這些門道初步搞清楚了,欣賞任何書法都不會太盲目不靠譜的,也不會無所适從,這就是書法的門道,也是書法的專業基礎。

如果你要看書法的門道就不能離了這個譜,沒有這個譜真的是看不到書法的門道在哪。

那麼,看門道是不是等于“有門道”呢?也就是說,欣賞書法不但要會看,還要自己會寫呀?自己不會寫怎麼知道什麼是門道呢?

這個問題又有些不一樣了。

比如說,一些書法理論家他們未必寫得好,甚至寫不出合格的書法作品,但是,他們是懂書法的技術的,是以,他們是會看出書法的門道來的,要不然他們如何研究書法,如何評論書法?

比如說,李白見到懷素的書法,一眼就看懂了門道在哪,大筆一揮,寫下一首詩《贈懷素上人草書歌》,李白的這首詩就是欣賞書法的傑出作品,完全是一個會看書法門道的詩人寫出來的詩。

總說書法是給内行看的他們才能看出門道,那外行隻會看熱鬧嗎

再比如說,杜甫的一個外甥叫李潮拿篆書請他評論,杜甫老舅舅看外甥居然有此雅興喜歡篆書,還寫得這麼好,大筆一揮也寫下一首欣賞書法的名詩《李潮八分小篆歌》。

其實,像詩人李白杜甫他們都不是書法家,但是,他們非常會欣賞書法,杜甫欣賞書法還有名言“書貴瘦硬方通神”。是以,會看書法的門道,不一定非得是會寫書法作品的書法家。

那麼,書法家是不是就一定會看門道?那也不一定!

按理,書法家懂書法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是,事實卻并不是這樣的。

我們說,有些書法家由于書法修養不夠,他們欣賞書法往往非常偏見,屬于自己喜歡的就欣賞,不屬于自己喜歡的就貶斥,甚至嗤之以鼻。

總說書法是給内行看的他們才能看出門道,那外行隻會看熱鬧嗎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書法的字型流派很多,每一個書法家學習的書法流派和字型又都非常有限,是以,對自己不熟悉的書法風格就會嗤之以鼻。

例如,清代書法家鄭闆橋的書法獨樹一幟,但是,有些人斥責他的書法是“野狐禅”。如此沒門道的說法,居然是清代文學家袁枚,他批評鄭闆橋說:“惟書法近學闆橋,則殊不必。闆橋書法野狐蟬也”。

還有一位書法家楊守敬也說:“闆橋行楷,冬心分隸,皆不受前人束縛,自辟蹊徑。然以為後學師範,或堕魔道”。

可是現代書法家啟功先生卻說鄭闆橋的書法是“形醜神不醜”。

你看看,同樣是一個鄭闆橋,都是很厲害的學者欣賞評論,袁枚楊守敬與啟功的評價就很不一樣。

總說書法是給内行看的他們才能看出門道,那外行隻會看熱鬧嗎

這不是他們沒有學問,也不是他們不會看門道,而是書法的門道太多了,一不小心真的會看不出來的。

那麼,書法的門道真的很神秘嗎?其實一點也不神秘,隻因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審美尺度,也都有自己的審美局限。

是以,我們也就不要太在意對書法的欣賞,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欣賞興趣和感受。

那麼,這裡就引出一個問題,我們經常說“内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可是我們上面舉例的都是内行,也不一定看出門道來,又怎麼解釋呢?

這就是我最後要說的話題,内行是相對的,外行也是相對的。

當然,也有絕對的内行和絕對的外行。

總說書法是給内行看的他們才能看出門道,那外行隻會看熱鬧嗎

對于絕對的外行,隻要喜歡欣賞書法,盡管不專業,但是,同樣可以去大膽欣賞書法,就算是湊個熱鬧,也值得歡迎批評指正。

欣賞書法的人越多,說明書法的吸引力越大。如果一個書法展覽人來人往熙熙攘攘的好呢?還是隻有幾個内行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地欣賞好呢?

人來人往熙熙攘攘,肯定有很多不專業的人也在欣賞書法,他們肯定是來“看熱鬧”的,但是,有這個人氣,就是對書法的熱愛和支援,我們應該學會保護和支援這些喜歡書法的大衆。

盡管他們不一定看得出書法的門道在哪裡,但是,與專業書法家一起欣賞多了,他們也會欣賞書法的門道在哪的。

内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這句話是沒有錯的。但是,我們千萬不要認為隻有自己是内行,才配欣賞書法,别人不是内行就不配欣賞書法,這種思想萬萬要不得,不但把自己孤立在一個小圈子了,也脫離大衆普及書法,這不是一個書法家,或者書法愛好者的優良品質。

如果我們遇到喜歡書法的朋友,盡量普及書法知識給大衆,才是一個書法家應有的責任和美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