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是清朝唯一享太廟的漢臣,父親卻曾因他為考科舉,無奈告老辭官

中國封建王朝持續了兩千多年,曆朝曆代各位帝王都在為加強中央集團采取了諸多手段,但封建社會中央集權還是一直發展到清朝,才真正迎來了頂峰;随即盛極轉衰,太平盛世轉眼就滿目瘡痍。

他是清朝唯一享太廟的漢臣,父親卻曾因他為考科舉,無奈告老辭官

嚴格的門第等級,是清朝的封建集權的一大表現形式。清朝以滿清貴族最為尊貴,其次是蒙古貴族。之是以蒙古貴族能在清王朝占有一席之地,主要是因為當初清軍入關之時,仰仗了蒙古鐵騎的力量。可以看看清初幾位皇帝的後宮,基本上都是蒙古貴女,博爾吉濟特氏中光是皇後就出了好幾位。

他是清朝唯一享太廟的漢臣,父親卻曾因他為考科舉,無奈告老辭官

等到大清在中原站穩腳跟,蒙古就不再是他們的依靠,反而成為了清朝環伺在側的豺狼,這之後的清朝後宮很少得見蒙古女子的身影,基本都是滿清貴族女子的天下。漢族女子也有,但哪怕再受寵,也很難登上最高位。

他是清朝唯一享太廟的漢臣,父親卻曾因他為考科舉,無奈告老辭官

比如說如今人們公認的,乾隆的“真愛”魏璎珞原型孝儀純皇後,哪怕鬥倒了所有對手,活着的時候也隻能當個皇貴妃頂天,至于皇後那個谥号,是乾隆六十年,确定十五阿哥永琰要繼承大統之後,才給她追封上去的皇後谥号。

他是清朝唯一享太廟的漢臣,父親卻曾因他為考科舉,無奈告老辭官

出一個漢族皇後都這麼難,還是兒子當了皇帝時候才能追封;那以漢族人的身份,作為朝臣享太廟榮譽,放眼整個清朝也隻出了一位,那就是清朝中期重臣,康熙帝時期的内閣首輔兼首席軍機大臣,張廷玉。太廟可是古代帝後,以及一些比較出名的宗親才能享受的待遇,能以臣子的身份配享太廟,完全算得上是天大的榮耀。

他是清朝唯一享太廟的漢臣,父親卻曾因他為考科舉,無奈告老辭官

張廷玉所在的安徽桐城張氏家族,雖非滿清貴族,卻也獲得了“合家頂戴,滿門朱紫”的顯赫,說起來比《紅樓夢》的原型,任職江甯織造的浙江曹家地位還要高那麼一些。張家最出名也是成就最高的那個人就是張廷玉,但他的成名還頗有一番波折,從某些方面來說可以算是踩着他爸張英的地位才上位的。

他是清朝唯一享太廟的漢臣,父親卻曾因他為考科舉,無奈告老辭官

張英官至禮部尚書,乃是六部主管之一,官拜一品,已經是重臣中的重臣。在張英60歲這一年,也就是公元1697年,他接受任命成為了科舉會試的正考官。成為了考官,就代表當屆參加會試之人全都是他的門生,古代可是非常講究師徒關系的,擁有師徒關系的大臣們,在朝堂上會被天生劃為一派。

他是清朝唯一享太廟的漢臣,父親卻曾因他為考科舉,無奈告老辭官

這事對其他大臣而言,都算得上是一件天大的喜事,但對于張家而言,卻是“災難”。因為古代科舉有個規定,為了避免作弊,任何考官的直系親屬都不能參加科舉考試,而偏偏張英那剛26歲的兒子張廷玉就參加了此次會試考試。

他是清朝唯一享太廟的漢臣,父親卻曾因他為考科舉,無奈告老辭官

我們如今的聯考被稱為“簡化版”科舉考試,每年都能參加,錄取率還比科舉高很多,哪怕這樣,如果有誰家孩子聯考被耽誤一年,都會另全家痛心疾首,而明清會試可是三年才一次啊。

張廷玉的黯然缺考成為了張英心中的痛,在監考完這屆會試之後,張英就以年邁為借口,辭去了翰林院以及詹事府事務。康熙帝很清楚張英辭官的原因,但又實在舍不得他,是以在2年後将他提拔到相位,還任命為文華殿大學士,同時繼續保留他禮部尚書的職位,隻是不再讓他監考科舉。

他是清朝唯一享太廟的漢臣,父親卻曾因他為考科舉,無奈告老辭官

又過了1年,公元1700年,張廷玉一舉考中進士,被授為庶吉士進入翰林院當值,從此開始接替其父張英,維持張家榮耀不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