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不長,但真的很走心,關注一起學心理,人生不迷路!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女性,她們聰明勤奮,學業或者工作都很好,即使并非出類拔萃的佼佼者也完全不存在适應不良或者不勝任的問題。
但是,令女人感覺甜蜜的寵愛在她們的世界裡是
一種陌生、遙遠的感覺,讓她們對親密關系感到恐懼,難以順利開展或持續經營一段戀情,甚至根本不願意進入這樣的關系。
當被身邊的親朋好友問及婚戀問題時,對這種來自四面八方的“關心”她們本能地抗拒、厭煩或者無所适從,有人甚至是以而不願意回家,盡量少參加或幹脆不參加各種聚會,甯願一個人出去旅行、健身或者宅在家裡,心裡隻想“讓我靜靜”。
真的靜嗎?
其實不然,她們的内心并不是全然地與外界隔絕。
每當看到影視劇裡恩愛甜蜜的情侶
每當看着街頭雙雙擦肩而過的行人
每當學習工作累了或者身體不适希望有個肩膀靠靠時……
形單影隻的她們,内心的孤寂和悲哀常常會猝不及防地襲來,但是……想到那些曾經走近自己的人,想到與另一個人共處時的感覺,隻能一聲歎息,輕輕關上房門,獨自黯然。
01什麼是親密恐懼?
所謂親密恐懼,是指害怕與人進入一種頻繁交流甚至朝夕相處的密切互動關系中。
這種有親密關系恐懼的女性,通常在一般性的人際關系中沒有什麼太大的困難。
無論是學生時代和同學相處還是工作後與同僚上司客戶相處,她們都可以适應,甚至其中有些人還是同學同僚眼裡的“最容易相處的人”。
她們對待身邊所有人都親切平和而禮貌,通常不太計較得失争長論短,更極少與人發生沖突。
但是,在内心深處,她們與所有人都保持着一段距離,一段安全距離,閑人勿近。
在這段距離之外,她們可以随意跟别人說說笑笑,談天論地,談學習談工作,唯獨不談她們自己,尤其是她們内心的喜怒哀樂,這些情感是隻能留給自己的。
簡單說,她們是生活在人群中的“獨行俠”,也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跟誰都不親,離開誰都無所謂。
02無法建立親密關系是一種後天障礙!
人類是社會性動物,天生有與他人建立關系的需要,尤其是女性。
女性生理結構上的子宮乳房這些器官的存在是天然地為與另一個生命連接配接而預備的,女性的語言表達能力比男人更強,女嬰通常比男嬰說話更早,那是為了與他人的交流聯系預備的,女生們聚在一起總是叽叽喳喳說個不停,家庭中往往也是女人話多男人話少……因為女性更需要關系更需要連接配接。
如此看來,無法與他人建立關系是一種違反女人天性的後天障礙。
那麼,是什麼導緻了這樣的心理狀态?
這些有親密恐懼感的女性雖然已經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但實際上她們成人的外表下面藏着一個弱小的小女孩。
通常有這種困擾的女性在成長經曆中有過不同程度的親密關系創傷體驗,創傷發生得越早影響越大,恐懼感也就越強烈。
這些創傷通常與嬰幼兒期和父母分離、頻繁變換養育者、養育過程中被忽視、被貶低甚至被暴力虐待有關,而最嚴重也對個體心理發展影響最深遠的是嬰兒期的體驗。
比起其他的社會性動物,人類的嬰兒更脆弱,生長周期更長,對照顧者的依賴更多,是以對與他人建立關系的需求更強烈,而當照顧者,通常是媽媽因為各種原因無法滿足嬰兒的這種需求時,就會導緻嬰兒建立關系的挫敗。
偶爾的挫敗嬰兒可以承受慢慢修複,但如果挫敗是長期的連續性的,就會導緻創傷,使這些孩子成年後形成一種人際印象——他人是不可信任、無法依賴甚至是有傷害性的。
通常這些媽媽因為自身的各種原因對嬰兒的需求反應遲鈍,比如抑郁、焦慮情緒比較嚴重的媽媽,她們自己的情緒低落或者過度緊張。
當嬰兒用哭鬧發出求助或連接配接的信号時,及時給予回應和滿足的媽媽會慢慢讓嬰兒建立起對媽媽的信任和依賴感,這是每個人成年後與伴侶親密的情感基礎。
但抑郁焦慮的媽媽可能會對嬰兒無動于衷或者煩躁不安甚至訓斥打罵她們的孩子,媽媽的這些反應會讓嬰兒非常困惑恐懼甚至絕望,她們體會到的是無論她們如何哭喊外界都不會回應甚至是傷害性的回應,
這些體驗慢慢就形成了她們最初的人際關系感受基礎——被拒絕、被抛棄、被傷害。
在長大的過程中,這些創傷會慢慢被隐藏,但一旦有異性發出親近的信号或者她們自己主動走近某個異性,随着靠近而來的是隐藏的嬰兒期創傷體驗被再度喚起,本能的自我保護讓她們無法進入這種讓她們極度不安的關系中,隻有逃離才能回到安全的感覺裡—— 一個人。
03如何走出親密恐懼?
那麼,有此類心理困擾的女性想走出困境該如何獲得幫助?
首先這是一個有些困難的問題,因為她們的困難來自于人,也隻有回到與人的真實的關系裡,才能修複兒時被扭曲的對人的感受,但她們的困難也正是害怕走近人,是以這是個兩難的選擇。
如果情況不那麼嚴重,恐懼沒有那麼強烈的女性,又有強烈地想要改變的欲望,不妨嘗試着在自己的生活中從自己感覺最安全的交流對象(同性異性均可,并非一定是伴侶)開始。
嘗試帶着恐懼不安與對方相處,嘗試把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想法慢慢與對方交流,體會與兒時不一樣的回應,感受被接納被了解被關心。
久而久之,内心對人的感覺就有了新的矯正機會,随着新的人際經驗累積,曾經的恐懼感會漸漸下降。
但這個過程一定不是短時間的,而且也存在一定的風險,現實的人際關系中一定不總是讓人舒服的,有時還是令人讨厭生氣的。
而對于有親密恐懼的女性來說,比起一般人她們對嫌棄的眼神、忽視的舉動等更加敏感,反應會更加強烈,一旦新的關系再次讓她們感受到傷害,她們的恐懼不但不會減少反而可能會增加。
對于一段親密關系,不應該抱以恐懼心。
試着放下心中的防備,用愛,幸福與陪伴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