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宋高宗的這個禁忌:嶽飛如果不觸碰,曆史也許将改寫

在家天下的時代,立儲既是皇帝的家事,也是天下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正因為其二重屬性,導緻很多悲劇的發生。不過話說回來,不僅立儲一事,任何可能引起權力動搖的情況,都不會為獨擅專斷的皇權所容忍。當然,罪名可以随便安。

對于一個帝王來說,最大的夢想應該就是江山穩固、留傳千秋萬代了。但是古往今來,不要說萬代,不少皇帝就連第二代都不一定能有,他們面對的棘手的問題之一就是:沒有健康合格的後裔繼承皇位。遠的不說,北宋仁宗皇帝三個兒子無一長大成人,全部夭折。無奈之下,宋仁宗隻好過繼宗室子弟趙曙,并傳位給他,趙曙成為後來的宋英宗。無獨有偶,宋哲宗也是在子嗣艱難的情況下,傳位給自己的弟弟趙佶,也就是後來的宋徽宗。

趙構面對跟他伯父同樣棘手的局面。趙構有一兒五女,女性在中國古代社會沒有皇位繼承權,暫且不提。唯一的兒子趙旉三歲時趕上了苗、劉兵變,受到驚吓,叛亂平息後,趙旉發起了高燒,一個伺候的宮女不小心踢翻了銅爐,發出巨大的聲響,居然把病中的趙旉給吓死了。其實,即便趙旉能活到成年,就這樣脆弱的神經和身體,能否承擔壓力繁重的帝王職位,也是很讓人懷疑的。但是,此刻獨子趙旉的死,對宋高宗來說,簡直如晴天霹靂,個中滋味,想必除了苦澀還是苦澀。

宋高宗的這個禁忌:嶽飛如果不觸碰,曆史也許将改寫

紹興元年,上虞縣丞婁寅亮——一位頗有勇氣的低級官員——首先挑明了此事,他給趙構的奏折上談到了立嗣這個敏感話題。

婁寅亮的奏章援引趙宋皇位傳承的先例——宋太祖傳位于其弟宋太宗,宋仁宗無後傳位于養子,也就是後來的宋英宗,他建議宋高宗考慮先從宋太祖的後裔“伯”字輩中挑選一個德才兼備的孩子作為養子,一旦宋高宗自己的兒子出生了,皇位還是由親兒子繼承。婁寅亮的說法非常漂亮,給進退維谷的宋高宗解決皇位繼承人問題指出了一條可行的思路。

宋高宗看到這道奏章之後,立即把婁寅亮提拔為監察禦史。這說明,宋高宗并不特别忌諱談及他無後這個話題。

大計已定,之後就是挑選合适的繼承人了。挑選的過程并不順利。與子嗣上尤為艱難的趙光義後人相比,太祖香火特别旺盛,符合條件的“伯”字輩七世孫有1600餘人。朝廷從7歲以下兒童中選出10人,讓高宗逐一審看。最後定下來的有兩個孩子:7歲的趙伯琮和5歲的趙伯玖。兩個孩子沒有馬上被确定身份,暫時都作為養子接入後宮由妃嫔撫養,再慢慢觀察。趙伯琮畢竟年齡大一些,入學讀書比較早,是以在皇儲的競争中顯得更有勝算。

宋高宗的這個禁忌:嶽飛如果不觸碰,曆史也許将改寫

紹興七年秋,嶽飛奉命趕赴建康。此前,嶽飛曾去過趙伯琮讀書的學堂,見到過這個聰慧可愛的男孩,感歎地說:“中興基本,其在是乎!”在觐見的途中,與一同被召入朝觐見皇帝的薛弼相遇。嶽飛向薛弼透露自己此行要向皇帝提出的一項重要的建議:請立趙伯琮為太子。

嶽飛說,根據情報,金朝密謀要把宋欽宗之子趙谌送回南朝。金人為什麼要送還趙谌?其用意顯然是威脅草草建立立足未穩的南宋政權。在北宋未滅亡前,趙谌曾被正式立為太子,而宋高宗沒有親兒子,也沒有法定繼承人,趙谌一旦真被送回建康,人們将以什麼身份迎接他?不管承不承認趙谌,南宋君臣都面對一個難以躲避的陷阱,處理不當,也許還會影響到南宋政權的合法性。金人此計可謂毒辣,想要破解,最好的政策就是争取主動,早立太子,這樣金人的陰謀自然不攻自破。

薛弼聽後,有些擔憂,說:“身為大将,似不應幹預此事。”嶽飛回道:“臣子一體,也不當顧慮形迹。”是以,即便知道可能犯忌諱觸怒宋高宗,為國家計,嶽飛仍然挺身而出,直言其事,顯現出一名軍人的忠誠與擔當。

宋高宗的這個禁忌:嶽飛如果不觸碰,曆史也許将改寫

嶽飛到達建康後,觐見宋高宗,在宋高宗面前誦讀自己關于立儲的奏章。在誦讀的過程中,他也許感覺到薛弼言之有理,自己擅自建言立儲行為莽撞。是以,内心不由得惶恐起來,讀奏章時也斷斷續續,幾乎不成句子。果然,宋高宗聽後,很不高興,他責備嶽飛說:卿言雖忠,然握重兵于外,此事非卿所當預也。

這顯然就是在責怪嶽飛“越職”了。嶽飛退下時“面如死灰”,可見宋高宗對此事相當不高興,與随後入見的薛弼還說起“飛意似不悅,卿自以意開谕之”,讓薛弼去安慰開導嶽飛。或許高宗也意識到,之前對嶽飛态度過于峻急,畢竟嶽飛是出于公心才提出這樣的建議的。

宋高宗的這個禁忌:嶽飛如果不觸碰,曆史也許将改寫

第二天,趙鼎得知此事,驚道:“飛不循分守,乃至于此!”趙鼎找到薛弼,對他說:“大将總兵在外,豈可幹預朝廷大事?甯不避嫌?飛武人,不知為此,殆幕中村秀才教之。公歸語幕中,毋令作此态,非保全功名終始之理。”将嶽飛失措之舉歸咎于其幕僚水準太差,也算是幫嶽飛說好話了。

再說宋高宗,嶽飛不是臣子之中唯一建議立儲的,為何婁寅亮的提議宋高宗欣然接受,而嶽飛卻是以當面遭到訓斥呢?就是因為,嶽飛作為手握重兵的武将,在如此敏感的問題上,坦率明言,戳中了宋高宗的心病。

宋高宗為什麼遲遲不立趙伯琮?難道他不知道早立太子能固國本、安民心嗎?他當然知道,但是,他能拖就拖,這一拖就是好幾年,也許是因為他從未放棄自己生子的希望。他曾經千方百計求醫問藥,期望有喜訊傳來。然而,多種嘗試宣告失敗,未嘗不沉重地打擊了他,成為他心中的隐痛。加之在他看來,嶽飛武将的身份,居然不謹言慎行,專于職守,而擅言立儲之事,他想幹什麼?為自己的未來鋪路嗎?標明了繼承人準備進行政治投機嗎?以宋高宗的政治心胸,也隻可能這樣揣度嶽飛建言的用意。

在中興四将中,宋高宗曾經對嶽飛最為倚重,給嶽飛寫了幾百封親筆信,君臣彼此信賴。然而,好景不常在,從嶽飛未能實作合軍憤然辭職,再到建言立儲,宋高宗對嶽飛的猜忌和不信任與日俱增。兩人最大的沖突在于,嶽飛一心一意想北伐收複中原,宋高宗卻隻想偏安東南,做太平天子。理想道路的不同,必然促使二人逐漸離心。嶽飛未來的悲劇命運,此刻已然暗暗浮現。

文 黑曼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