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城市數字經濟:位居世界第二,區域發展極不均衡

中國城市數字經濟:位居世界第二,區域發展極不均衡

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志強 主辦方供圖

中新網上海12月14日電 (樊中華)目前,數字經濟已成為世界多國競相搶占未來經濟發展主動權的“制高點”,中國城市數字經濟發展有何特點與潛力?智慧城市又何以成為國家經濟運作體系的重要支撐?

12月13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上海總站主辦的“中國城市數字經濟論壇·2021”呈現的一組資料稱,根據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測算,2020年,中國數字經濟位居世界第二,規模達到39.2萬億人民币(5.4萬億美元),占 GDP比重為38.6%。

論壇上,中國通信研究院副院長胡堅波在釋出《中國城市數字經濟發展報告》(下稱《報告》)時稱,整體來看,我國數字經濟競争力較高的城市集中于南方和東部地區,北京、上海、深圳位于我國數字經濟競争力第一梯隊。

《報告》顯示,2020年數字經濟競争力指數全國排名中,從東西分布來看,前15位城市中,東部地區城市12個,從南北分布來看,前15位城市中,南方城市12個。呈現出較大的地區差異。

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志強對此解釋稱,中國城市分布空間廣,資源禀賦差異大,是以在數字化領域發展極不均衡。綜觀世界城市發展史,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城市是提供物物交易的場所;第二階段城市成為資源的聚集地,但本身不生産資源;第三階段是進入工業革命,城市借助化工原料生産大量的物質财富。現在,城市進入了4.0階段,數字和大腦的智力創新決定了城市發展的品質。有多少城市能夠邁入“智力型城市”,則決定了整個國家能否順利邁進4.0階段。

吳志強指出,目前世界,人類城市的四個階段并存,可分為交易型城市、物質型城市、體力(資源)型城市,以及智力型城市。“‘智力’是今天城市品質的決定要素,全球所有的城市将是以再被篩選。”

《報告》則依據數字經濟城市競争力将全國城市分為綜合引領型、特色開拓型和潛力提升型三類。其中,北京、上海、深圳三城均有較高的數字經濟建設戰略定位,是中國數字經濟綜合引領型城市,主要表現為數字經濟體量巨大、創新要素富集、基礎設施完備、數字業态豐富、數字需求旺盛、政策配套完善、數字經濟帶動作用明顯等方面的特質,對于全國的數字經濟發展具有領航作用。

不同類型的城市在發展數字經濟過程中面臨何種挑戰?

中國城市數字經濟:位居世界第二,區域發展極不均衡

中國科學院院士何積豐 主辦方供圖

中國科學院院士何積豐在論壇期間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指出,目前,如上海、北京等超大城市,有着良好的資訊基礎設施,基于其上的資料和平台能夠在城市精細化治理等方面發揮好的效果,但全國範圍的資訊基礎設施全面建設仍需要一個過程。而對于先發的大城市而言,“資訊化也要有限度,既達到社會治理目标,也要讓老百姓感受到人性化,以百姓為本進行技術與人的平衡,這是一個難點。”

中國城市數字經濟:位居世界第二,區域發展極不均衡

華為中國區智慧城市首席專家、數字經濟首席專家聶俊宇 主辦方供圖

華為中國區智慧城市首席專家、數字經濟首席專家聶俊宇則指出,中國各地區在發展數字經濟的過程中,通常面臨着幾個“共同困局”:一是如何将地區數字化經濟融入包括“雙循環”“城市群”等國家戰略中;二是各地區應如何充分發揮區位優勢,“數字經濟給了很多城市一個換道超車的機會,可以鍛造長闆優勢,補足短闆”;三是目前城市數字化更加注重長效性和整體性,是以對城市高品質發展整體解決方案的系統性、複雜性和邏輯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如何讓數字化應用從“盆景”順利展開為“全景”,從單點的項目變成完整的智慧城市?吳志強認為,最大的難點還在于思想理念的疊代。

“我們通常認為,智慧城市要有一套完整的中樞系統,頂端是城市大腦,但事實上,城市隻有一個大腦是不夠的,”吳志強說,現在很多單點場景都實作了智能化,如要全部聯接起來構成城市智慧網,隻有一個資料庫“大腦”會使垃圾資訊聚集、耗電量劇增,是以城市應建設資料庫群作為“衆腦”,彼此協同,釋放內建智慧。

中國城市數字經濟:位居世界第二,區域發展極不均衡

騰訊公司副總裁、華東總部總經理張立軍 主辦方供圖

當談及未來數字技術能如何改變城市時,騰訊公司副總裁、華東總部總經理張立軍認為,以數字為底座的智慧城市将改變傳統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使個人作為城市的主體。“智慧城市将更多地關注每一個人的每一點日常需求,整個城市的運作就是圍繞市民生活方方面面去進行思考和發展,每個人的互動都将為城市發展貢獻一份力量。”(完)